奧巴馬政府在反恐戰爭、中東議程、伊核問題與朝核問題上均鮮有斬獲。在此背景下,中國就成為美國拿來“開刀”的對象。
以韓國“天安”號艦艇沉沒事件、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宣示南海政策和美韓黃海聯合軍演為標志,今春以來初步實現轉圓的中美關系近期又逐漸步入低潮。美國對華政策將走向何方,中美真的“難免一戰”?
“脆弱的霸權”
目前,雖然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美軍逐步撤出伊拉克,但金融危機與反恐戰爭對美國的深刻影響逐步顯現出來,正所謂“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美國正在變成“脆弱的霸權”。
首先,金融危機是“華盛頓共識”的危機,虛擬經濟的無序發展最終會將實體經濟“拖下水”,美式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受到各方質疑;其次,窮兵黷武的反恐戰爭并不能消滅極端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以武力為后盾推行美式“民主”與“自由”更是屢遭詬病,結果是美國國際聲望的低迷、反美主義的高漲,以及反恐戰爭的止步不前;最后,連年的“雙赤字”使得美國政府背負沉重的財政負擔,很難斷定在未來美國國債不會成為各國競相拋售的對象,美元大幅貶值也并非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同樣變得脆弱的還有美國人的心態。一向開放、自信、樂觀和勇于冒險的美國人,在金融危機的打擊下變得敏感、悲觀和保守。比如,兩位數的高失業率導致美國經濟民族主義盛行,“雇美國人”、“買美國貨”等貿易保護主義大行其道,在對待非法移民的態度上,亞利桑那州最近通過的一項限制非法移民的法案被公認是美國幾十年來最苛刻的移民法案,甚至帶有種族歧視的嫌疑;槍擊事件時有發生,最近一起則是8月3日上午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發生的惡性槍擊事件,一名黑人卡車司機槍殺八名同事后自盡。報道稱這起槍擊案是因為種族歧視而起。
對華“示強”的主要表現
后冷戰時代,美國對華政策奉行接觸與防范并重的原則,兩者并行不悖,其終極目的是試圖影響中國發展的道路,不至于過早對美國的全球霸權地位造成挑戰。奧巴馬政府上臺以來執行了相對溫和的對華政策,美中兩國就發展“積極、合作與全面”的關系達成共識,雙方致力于建設“應對共同挑戰的伙伴關系”。除在傳統的反恐、防擴散等領域加強合作外,兩國在緩解金融危機、氣候與新能源領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對話與協作。
然而,由于兩國在意識形態、政治制度、對外戰略、價值觀以及對國際制度設計上的差異根深蒂固,分歧難以在短期內彌合,兩國之間的摩擦時有發生。崛起中大國對守成大國的挑戰既是“自然而然”發生的,也是全方位和不可阻擋的。和平條件下大國權力的轉移在史上并無先例,中美關系的互動因而更加微妙。加之,目前美國國內政治生態正發生劇烈變化。奧巴馬總統政策議程設置失當,在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力推醫療保健改革,其激進的“大政府”政策導致保守派選民激烈反彈。民主黨不但失去在參議院的絕對多數席位,中期選舉的選情也岌岌可危。與此同時,奧巴馬政府在反恐戰爭、中東議程、伊核問題與朝核問題均鮮有斬獲。在此背景下,作為美國霸權潛在挑戰者的中國就成為美國拿來“開刀”的對象。
美國對華開始“示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其一,從在南海問題上保持中立到“宣示立場”。6月底,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在東盟地區論壇突然“發飆”,劍指中國,聲稱南海問題是美國的“外交工作重點”,也是“地區安全的關鍵”;美國希望確保航行自由、亞洲海上公域暢通以及對國際法的尊重,和平解決南海領土爭端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云云。這一看似公允的發言,卻明確宣稱美國將介入該地區存在的領海爭端,為南海問題的和平解決增加變數。
其二,不顧中方反對,執意在黃海舉行軍事演習。8月中下旬,美國與韓國接連在黃海海域舉行聯合軍演,朝鮮則對軍演表示強烈的反對和聲討。對此,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詹姆斯·斯坦伯格辯解說,黃海軍演源于朝鮮“攻擊‘天安’號”的“挑釁活動”,盡管軍演并不是針對中國的,但它是中國支持朝鮮并不愿意譴責朝挑釁行為的“直接結果”。
其三,在西太平洋地區強化兵力部署。近期,美國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研究員葛來儀對媒體表示,美國已決定強化在太平洋地區的軍力,攜帶“戰斧”式導彈的核潛艇抵達中國近海是這一政策的一部分。她表示,此舉意在提醒,任何人都不應漠視美國充當區域平衡力量的決心。
其四,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軍事與外交關系。近期,美國與多個東南亞國家恢復與發展關系。其中包括:今年7月美國解除對印尼特種部隊12年的軍事支持禁令;8月初,美軍“喬治·華盛頓”號航母訪問越南中部的南海海域。在東盟地區論壇上,美國更是與越南聯手提出南海問題。有媒體報道,目前美越正在就民用核能合作展開磋商,美國很可能與越南分享核燃料與核技術,并允許越南進行鈾濃縮活動。
雙方都在試探對方的底線
近期兩國關系再次趨向緊張顯示中美關系再次進入“調試期”:美國已經明確宣示不甘做世界“老二”,不會輕易讓權;中國則被普遍認為是具有挑戰“老大”的潛力,但還在摸索自身發展道路的新興強國,雙方都在試探對方的底線,以確定今后的“游戲規則”。對兩國來說,重要的就是避免擦槍走火,讓小沖突演變為大糾紛,甚至升級為外交危機,因為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國家利益。
對美國來說,首先,所謂識時務者為俊杰,事易時移,適當放棄追求“絕對安全”的安全觀,減少零和的冷戰心態,以平和的心態看待中國軍事建設和發展,對亞太安全與世界和平都是有利的。其次,義務與權力必須是平衡的,美國不可能在期望中國扮演更積極的國際角色的同時,不愿意讓渡任何權力給中國,“口惠而實不至”更加讓人懷疑美國希望與中國合作的誠意。最后,要避免對華政策成為美國國內政治的“替罪羊”和“犧牲品”,維持中美關系長期穩定發展,符合兩國的長遠利益。
對中國來說,隨著國際地位的提升和國家利益的擴展,更應當學會深謀遠慮,在潛心解決國內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的同時,繼續維持良好的周邊與國際環境,同時承擔與自己身份相符的國際義務與責任。當然,和平崛起并不意味著對侵犯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不聞不問、視而不見。中國期望與美國維持良好的合作關系,但是也不應該對兩國關系走向低谷懷有任何懼怕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