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沒有秘密,解密推進正義”理念的指引下,2006年,阿桑奇決定創建“維基泄密”網站,誓稱“讓所有人都能公正,公開地看到事實真相”。
近來,“維基泄密”網站(Wikileaks)連續大量曝光美國軍方機密文件,一時間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其實,這個創建于2006年并于2007年1月正式上線運營的網站,自成立以來就以“揭密”著稱,讓各國改府和企業頭疼不已。
幕后推手:狂熱的網絡黑客
該網站創建人朱利安·阿桑奇(Julian Assange)1971年出生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從小過著吉普賽式的流浪生活,他曾向《悉尼先驅晨報》透露,自己曾在37所中小學校和六所大學讀過書。自小顛沛流離的生活打造了阿桑奇憤世嫉俗的執著個性,他把自己的生活描述為“個人與公權力的對抗”。1987年,他同兩名黑客組成一個名為“國際滲透”的黑客組織,多次成功闖人大學網站、北美大型機構的計算機系統,美國五角大樓甚至也成為其囊中之物。多年的黑客生涯,讓阿桑奇了解到政府和大機構隱藏了太多不愿公布的秘密,“他們暗中策劃的陰謀會嚴重損害大眾利益”,“只有破壞政權內部的溝通線路,陰謀家之間的信息交流才會停滯,陰謀也會隨之瓦解”。在“世界沒有秘密,解密推進正義”理念的指引下,2006年,阿桑奇決定創建“維基泄密”,高舉“反對政府權力過度擴張,支持公民活動家、記者以及其他挑戰強權的人士”的宗旨,誓稱“讓所有人都能公正、公開地看到事實真相”。
在接受《時代》周刊采訪時,阿桑奇稱自己“在記者、出版人和發明家三種身份之間游離”,“試圖通過創造一個新系統來解決全世界的媒體審查問題,并擔任該機構的代言人”。美國《紐約客》雜志描述他是一個“熱衷交友、工作反應迅速敏銳的探秘狂”,同時又是一個“頭腦簡單、邋里邋遢的流浪者”?!缎l報》記者大衛·雷利稱:“他每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很少與人交流,將全部精力都用在了‘泄密戰斗’上,只有這些能夠燃起他的激情?!弊詣撧k“維基泄密”網站以來,阿桑奇更加行蹤不定,居無定所,很少公開露面,足跡遍布澳大利亞、肯尼亞、冰島、越南、愛爾蘭或美國等地。他經常住在支持者或朋友家里,有時甚至一連幾天住在機場?!熬S基泄密”因此跟隨他在各地輾轉,難覓蹤影。
運作模式:深藏不露
“完全虛擬化”的辦公環境?!熬S基泄密”網站既沒有總部或傳統辦公設施,也從未公開辦公地址、電話號碼、在職人員名單甚至辦公郵箱,目前只有阿桑奇和主要管理者丹尼爾·施密特的身份對外公開。除五名無任何報酬的全職核心管理人員外,網站主要依靠來自全球各地的志愿者為其提供加密、編程和新聞撰寫等服務支持維護。為保護揭密者也為保護自身,網站還設立了復雜的“去中心化”流程,以降低編輯人員對泄密過程的過深介入。即使在其團隊’核心,主要成員也僅以代號通過加密的在線聊天服務相互聯系。網站的運營資金主要來自志愿者的捐助,因此極不穩定,2009年12月就曾因資金缺乏而一度關閉,直至今年4月才重新啟動。借助現在的“超高人氣”,該網站正想方設法吸引新的捐助者。
隱秘的傳播途徑。阿桑奇將其網站形容為“一個不被審查的系統,不受追查地解密大量文件,并進行公開分析”?!熬S基泄密”使用了與“維基百科”相同的用戶界面和網站技術,并依靠美國防部開發的一項名為“洋蔥頭路由”(Tor)的高階加密技術,保證用戶可在“不受追蹤”的情況下,匿名發布、討論和解釋相關文檔。為防止被封殺,該網站將主服務器設在瑞典和比利時,這兩個國家的法律對網絡匿名給予保護。網站還在全世界建有多個未公開的鏡像站點,即使其中一個被關閉,其他站點仍能正常運轉。此外,“維基泄密”每時每刻還在各服務器之間的網絡通道上傳送數十萬份假文檔,以“掩護那些真正的文件”。五名核心人員負責每日上傳約30份“經專家審核合格的敏感文件”以更新網站,供全球網民瀏覽。網站鼓勵秘密信息提供者通過加密網絡連接或者在網吧發布信息。如此一來,即使被政府情報部門滲透,發布者也不會被追蹤到。“維基泄密”透露,數千個消息來源中還沒有一個因網站本身以及其他任何方式暴露身份。此外,網站還有一群律師負責保護信息源。
重點關注領域:各國秘密信息
“維基泄密”網站核心管理人丹尼爾·施密特稱:“我們所傳遞的信息是,你要么自己選擇透明,要么被透明。”他們鼓勵網民通過資料上傳、郵件等方式公布各國政府、大機構的機密和丑聞,從而成為“真正的解密人”。自運行以來,該網站已累計公布120多萬份“秘密文件”。內容集中在三大領域:
西方政府及軍隊的涉密材料。如美國中情局及國防部的報告、備忘錄以及監控錄像,英國防部反戰活躍分子的黑名單、關塔那摩監獄標準作業程序及虐囚事件等。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已曝光的兩起美軍丑聞。2010年4月,“維基泄密”發布了2007年美軍阿帕奇直升機轟炸巴格達街頭導致數名平民死亡的視頻。該視頻吸引了800萬人次瀏覽。2010年7月25日,該網站再度爆出“猛料”,公布了包含九萬多份美軍在阿富汗戰場秘密文件的《阿富汗戰爭日記》,內容包括聯軍144次“意外”殺死平民,美軍掩蓋塔利班獲得先進武器的事實等,從而引發美軍史上最大的情報泄密危機,該事件被《時代》周刊列為“美國歷史上十大泄密事件”之首。8月3日,《今日美國報》和蓋洛普民意調查數據顯示,《阿富汗戰爭日記》曝光一周后,美國民眾對這場戰爭和奧巴馬阿富汗政策的支持率跌至谷底,認為“美國派兵阿富汗是個錯誤”的公眾人數上升到43%,比泄密前高出五個百分點。
名人政要的內幕信息。2008年美總統競選期間,該網站公布了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的競選搭檔佩林的私人雅虎郵箱賬號、佩林及家人的大量私人照片及一些郵件,麥凱恩競選團隊怒斥該網站的行為是對公民隱私權“赤裸裸的侵犯”。2009年末,網站公布了英國“氣候研究小組”超過1000封氣候學家的郵件,郵件內容表明,一些氣候學家確實曾“擅自更改對其研究不利的氣候數據”,以證明全球氣候變暖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此事件導致人們對全球氣候變暖理論產生懷疑。
發展中國家的“強權”與“腐敗”行為?!熬S基泄密”創建以來還先后曝光了肯尼亞政府前總統莫伊家族的系列腐敗證據,秘魯石油招標丑聞,冰島銀行違規操作事件等,并將中國設為重點揭露對象之一。該網站設有中文網頁,詳細介紹其宗旨,下設“安全暢談中國”、“傳遞來自中國的文件”等欄目,并提供了數十個文件鏈接,最早的文件是1996年的,最新的是2009年的。該網站通常擇機公布中國文件,重點涉及我國互聯網管制、新聞自由等內容,2009年集中披露了與“綠壩”軟件有關的數個文件,包括中國審查“綠壩”的技術分析、“綠壩”監控系統的漏洞等。
各方反應:褒貶不一
隨著越來越多重磅內容的曝光,該網站也逐漸成為媒體廣泛關注甚至支持的目標。英國《經濟學人》雜志2008年授予該網站“新媒體獎”;《華盛頓郵報》和《紐約客》今年對其進行了持續報道;英國《衛報》、德國《明鏡周刊》和美國《紐約時報》與該網站攜手于同一天公布了阿富汗戰爭機密,轟動全球;甚至在該網站因發布瑞士銀行機密文件被起訴時,《洛杉磯時報》、美聯社及其他十家新聞媒體向法庭提供支持“維基泄密”的資料。Twitter、Facebook等社交網站也設立了可直接登錄“維基泄密”的鏈接。
雖然阿桑奇表示“相信公平正義,所有信息都應該極度透明”,但“維基泄密”打破傳統媒體的局限,以獨特的網絡模式超越國家控制,迅速傳播大量內幕信息的做法仍招致多方批評。美國防部長蓋茨批評“維基泄密”網站“不負責任,手上沾染了美軍士兵和阿富汗家庭的鮮血”。不少機構認為該網站“打著自由的旗號損害國家利益”,無疑可能會“影響到政府及軍方在國內外的運作安全”。到目前為止,該網站已收到超過一百多次的訴訟威脅,阿桑奇也成為許多國家政府的重點打擊對象。2008年美國防部一份機密級評估報告明確表示,“‘維基泄密’公開支持和鼓勵情報犯罪活動,違反了國家安全法,已構成煽動罪和間諜罪”,建議“認定、曝光、終止雇傭或采取法律行動來對付現在或以前的泄密者”。目前,美政府已逮捕一名泄密嫌疑人布拉德利·曼寧,同時加緊排查其他內部泄密者,防止機密文件再次泄露,并決定追捕阿桑奇。由此看來,除非阿桑奇“慘遭逮捕”,否則“維基泄密”與各國在“解密”過程中的博弈紛爭將會愈演愈烈。但在技術上,美國政府和軍方表示對“維基泄密”無可奈何,惟一的辦法只能“以惡制惡”、“以黑制黑”,使網站癱瘓或阻斷志愿者上傳文件的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