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從新疆回來,又跑了七八千公里,去采訪。
05年跑過一次,那次是把全疆走了一遍,16000多公里,連續33場直播。
我是樂于這樣走來跑去的。這次領的任務是拍攝西部大開發十年的發展成就。主題先行,要找的是合適的題材,講出令人信服的故事。
題材涉及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環境治理、藝術保護等多方面。
時間緊,沒有給深入采訪留下余地,兩天一個地區,兩天一個故事,緊著趕著,半月內拍完了七個題材,結果好壞不說,和五年前一樣,幾乎又累得半死。
收獲還是有的。
今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以后,新疆這一陣子很是招人,全國及世界各地去的人源源不斷。在喀什采訪,接待的宣傳部的干部說,他們現在突出的感受就是忙,幾乎應付不過來:人來得太多了。
喀什惹眼是因為被中央確定為“享受特殊優惠政策的經濟開發區”。這么說實在有些麻煩,我還是索性稱它為特區省事。
喀什特區最近正有—件事惹眼,就是政府耗資30億元的老城區改造。去過喀什的人大都看過那里的老城區,它其中的—部分“高臺民居”是以對外售票的方式供人游覽的。那里已經被確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五年前我去看過,沒見過那樣的房子,當時看完覺得頗為新鮮。
喀什市人口不足60萬,有22萬人住在老城區。
那房子到底有多少年了?我問當地的宣傳干部。干部小何告訴我,專家考證過,大概千年左右。我說,記得維吾爾族的形成不過千年,這個民居難道同它的民族歷史一樣長久么?小何略有含糊,只說確實有專家是這樣說的。
不管專家的說法如何,也不管是哪位專家說的,民居歷史悠久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五年前我在一戶民居饒有興致地看他家世傳的土窯,那窯是用來燒陶的,燒到他這里已經是第七代了。記得我當時還問男主人,兒子是否有心再把手藝傳承下去。
同樣可以佐證民居歷史的,還有它的建筑方式,都是土木結構,由居民隨意搭建,高低錯落,外墻直接就是一層黃泥。因為房接房,戶連戶,彼此沒有任何間隙,也沒有一顆綠樹青草,整個民居遠看像個黃泥堆,唯有那大小極不規則的窗戶格,讓人覺得黃泥堆中可能還有人居住,總之,建筑方式極其原始。
現在圍繞民居改造各種聲音都有。我沒有任何先入為主的判斷,我只想透過自己的眼睛,看看為什么改,怎么改,改的效果到底如何。
我支持政府的改造,早該改了。
喀什處在地震帶上,老城區的地下是“深挖洞,廣積糧”時代留下的各色空洞,沒有任何生活用水排水等管道,巷道極其狹窄,生活不便、質量不高尚在其次,一旦發生地震火災等危險情況,基本沒有實施救援的余地。這樣一個涉及全城三分之一以上人口的聚集區,存在這樣大的安全隱患,若有能力消除而不去解決,當是政府的嚴重失職。
這次改造本著原址原建、修舊如舊的原則,最大限度地尊重居民的個人意愿。政府會拿出若干改造方案供居民選擇,若不滿意,每家每戶配有專職設計師,讓居民的個體需求得到最大滿足。房屋的主體框架由政府出資負責,裝飾部分由居民自主完成,改造完成后,改造前后面積完全一致,住房和手工作坊等使用功能一致,居民原有生產生活方式不變,同時引入天然氣、暖氣、自來水、下水管道等設施,無論實用性還是安全性能都大為改觀。
很多完成改造的居民仍然會在外墻上涂一層黃泥。以保持整個房屋建筑樣式不變,所以我看到的新房屋仍舊保持了原有的建筑風格,對于那些實在不愿意改造的居民,政府在說清利弊的同時尊重個人意愿,決不勉強。還有些居民放棄改造,愿意主動遷出,政府會根據原房屋的品質,給予等面積或大于等面積的商品房置換,居民無需交納任何費用。
我在一戶人家和一個鐵匠鋪里,聽到了完成改造的家庭主婦和鐵匠們由衷的叫好之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位官員實地察看后說,中國政府進行這樣大的工程改造,無論是在人力、財力還是時間上的投入,在其他國家和地區都是難以想象的。這位官員說了一句公道話。
喀什民居改造將耗時五年,2009年開始,2014年完成,新疆歷史上最大的民生改造工程將使喀什全城三分之一的人口從此住得安心舒心,何樂而不為呢?
作為歷史演進的見證,或許可以保留一些典型房屋原封不動,但也必須是在人員撤離、能夠確保安全的前提下,我想這方面,有見地的人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