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笑容真誠,伸過來的手溫暖有力,頭發有些稀疏,清瘦中透著干練,這是記者對劉衛兵的第一印象。
作為第八屆全國青聯委員,劉衛兵不僅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時期都獻給了新聞攝影事業,他也用鏡頭記錄下自己和一個時代的青春夢想。
“為維護中國記者的榮譽和尊嚴而戰”
“我的個性比較適合搞新聞。我從小就性格外向,對什么都感興趣,看什么都新鮮。”劉衛兵這樣告訴記者。
走上新聞攝影這條路,說起來還有些歷史原因。1985年,劉衛兵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當時正趕上新華社提出建設“世界性通訊社”的發展思路。因為新聞攝影方面相對薄弱,新華社與人民大學協商,委托培養一批新聞攝影的專業人才。于是,劉衛兵和其他29名同學一起,成為解放后第一批新聞攝影專業的大學生。
學了攝影,他也愛上了攝影。大學一年級第一個假期,他就深入大別山,拍攝了一組反映貧困山區百姓生活的黑白照片,回來后在人大校園里舉辦了小型個人影展——《大別山你聽我說》。畢業前一年,他又把大學期間拍攝的反映社會政治、生活變化的圖片整理出來,舉辦了第二次個人攝影展《紫禁城外的雷聲》。
1989年,畢業后劉衛兵沒什么懸念地被分配到新華社,第一年先被派到甘肅分社去鍛煉。大西北的艱苦環境并沒有難倒他,那一年,他有近半年時間跑到“苦甲天下”的定西、河西,拍了不少反映貧困山區農村生活題材的照片。一年之后,他回到總社當圖片編輯,這份新工作卻讓他發愁了。“那時候總坐不住,老想出去拍照片。”于是,他常常是白天值班,晚上出去找新聞;晚上值班,白天出去跑。利用業余時間,劉衛兵從大街小巷也“掃”出不少好作品。做編輯3年期間,他一年也能發近百張當日新聞照片,這在新華社的專職記者里面也算多的。
領導看他特別能跑,就破例把他調去當記者。這樣,劉衛兵在編輯崗位“熬”了4年之后,終于如愿以償當上了新聞攝影記者。
劉衛兵的敬業在圈內是出了名的。1996年內蒙古大火,他主動請纓飛赴中蒙邊界,搭乘直升機沖進火場。火災現場的采訪中,看到他總往前沖,解放軍某部的一名班長攔住他說:“劉記者,你別往前跑了,你要出了問題,我們無法向上級交待。”1998年南北方相繼爆發特大水災,劉衛兵先后轉戰江西九江和內蒙古水災一線采訪,曾發著高燒堅守在九江大堤上。那年,他被評為中直機關抗洪先進個人。
2001年阿富汗戰爭爆發后,他拋下剛剛滿一歲的兒子,只身從香港趕往戰爭前線,成為國內最早奔赴前線的攝影記者。在當時記者能夠到達的最前線——巴基斯坦和阿富汗邊境前線地區,他和戰友密切配合,最早發回反映戰爭前線局勢、抗議沖突、民眾生活的圖片。邊境地區連續爆發大規模的沖突暴亂,殘酷的催淚彈幾次把他打得涕淚橫流,但他始終堅守在一線。他在日記中寫道:“面對成百上千的外國記者,我是中國新華社記者,我要為維護中國記者的榮譽和尊嚴而戰。”
“孩子們的眼神讓我忘不了”
從1990年代初開始,劉衛兵負責共青團、青聯系統的新聞報道,并連續幾年都是團中央“五四新聞獎”最高獎的獲得者。“我和團中央、全國青聯的同志們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誼。我感覺和他們接觸很愉快,他們有活力,有激情,工作效率特別高。”作為優秀青年記者的代表,劉衛兵當選為第八屆全國青聯委員。作為委員,他參加了許多青聯的活動;作為記者,他記錄了大量團中央、青聯的活動和歷史。
1996年11月,劉衛兵隨團中央“科教扶貧接力計劃”的第一批志愿者到了山西省靜樂縣采訪。
“‘科教扶貧接力計劃’是由團中央在全國各地招募一批有一定技術專長或者具備中小學教學條件的青年志愿者,到一些貧困縣進行為期半年或一年的科教扶貧計劃,山西省靜樂縣是第一個試點。”
靜樂縣是全國最窮的30個縣城之一。劉衛兵和22名青年志愿者一起來到這個遠離現代文明的小縣城,雖然有心理準備,還是覺得很震驚。“一些人家還住在簡陋的窯洞里,水要從很遠的地方去挑,吃蔬菜要走出30多公里路。”看到這種情形,很多城市里來的年輕志愿者忍不住流下了眼淚。
劉衛兵跟隨三位志愿者教師在當地一所小學里跟蹤拍攝。他和孩子們一起上課、吃飯,和他們聊天,給他們挑水,和他們一起打籃球,晚上和他們一起擠在大通鋪上睡覺。雖然時隔10多年了,劉衛兵仍然記憶猶新:“教室的窗戶都是破的。里面雖然生著爐子,但還是很冷,孩子們把手縮在袖子里面,凍得直哆嗦。很多孩子都是從幾十里外的家里來上學,平時就住在學校里,他們從家里帶來幾個大饅頭,這一個星期就吃這幾個饅頭,能熱熱就不錯了……”
外面來了新老師,孩子們興奮得不得了,爭著跑來給老師生爐子、打水,這個孩子送來幾棵白菜,那個孩子給老師一副鞋墊。
透過教室門上的大窟窿,劉衛兵拍下孩子們一張張充滿求知渴望的臉。早自習前,孩子們聚在教室前面啃饅頭,剛剛升起的太陽,透過破碎的窗戶照射進來,在他們的棉襖上灑下斑駁的光影。這一幕,被劉衛兵的相機定格下來,也一直在他的腦海里沉淀到現在。
“這次采訪是非常觸動我的,他們的眼神讓我忘不了。”結束采訪,臨別時,在劉衛兵的提議下,同行的《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等媒體的記者們發起了一次小型募捐活動,把隨身攜帶的現金物品留給了孩子們。
劉衛兵拍攝的這些作品后來在媒體上發表后,在團中央系統內和社會上都引起了很大反響,也喚起了更多人對貧困地區孩子的關注。
中日青年交流的重要成果
1997年11月到12月,隨全國青聯派遣的青年代表團訪日的一個月,讓劉衛兵非常難忘。他說,至今出國不下幾十次,這次是最有收獲的。
在考察期間,劉衛兵在一戶叫做柏村的人家里住了3天。柏村一家人的熱情讓劉衛兵感到十分溫暖。“我一進門,就看到他們在家里放了一只玩具熊貓,上面寫著‘歡迎劉衛兵’。當天晚上,主人一家還請來了很多朋友,為我開了一個熱鬧的歡迎會。”從小練過書法的劉衛兵,臨走時專門書寫了“友誼”兩字送給柏村家。
這3天,讓劉衛兵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日本人的文化和生活。他一直和這家人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1998年,由全國青聯和日本國際協力事業團策劃、新華社出版的劉衛兵個人攝影集《日本人印象》畫冊出版,受到中日雙方的高度評價。“應該說,之前我是有備而去的。這次去采訪,我希望能夠有個成果。至于主題如何定,我想,拍景物、風光不是我的長項,我一直對人比較關注,于是就把主題定在我眼中的日本人。”
這本84頁的畫冊里,有街頭的推銷員、做茶道的女教師、正在上課的日本學生、寺廟里祈禱的香客、陽臺上的主婦,也有在廣島紀念廣場上拿著鮮花悼念的老人。而封面是一位楚楚動人的日本新娘,表情平靜而安詳。“說起這張照片,還有一個故事。”當時,劉衛兵到了一個叫做日光的地方,那里的一個小寺廟里正好在進行一場婚禮。劉衛兵輕輕地進去,在沒有驚動任何人的情況下,為新娘抓拍了一張照片。
后來,柏村家的女主人惠子來到中國的時候,劉衛兵將這本《日本人印象》送給她,她十分喜歡,同時又提出“能不能多送我一本,我要轉送給封面上的新娘”。劉衛兵欣然應允,但是又有些懷疑,你又不認識她,人海茫茫,如何找呢?事情過去了幾個月,有一天劉衛兵突然在信箱里發現了一封寄自日本的來信,看署名,并不是自己認識的日本友人。打開信封一看,這封信正是來自封面上的這位新娘。“拿到您的畫冊非常高興,十分感謝您……”原來,柏村惠子到日光的小寺廟里到處找人打聽,終于找到了她。
這本畫冊被中日雙方都稱為中日青年交流的重要成果。當時的團中央第一書記周強在拿到這本畫冊時說:“衛兵,這本畫冊太好了!”之后,每逢中日之間的交流活動,這本畫冊總是被當作中方政府級的禮品,贈送給日本友人。
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將近20年,細數一下,當時班里的30位同學,現在或當編輯、或改行,或轉到管理崗位,仍然堅持在新聞攝影采訪一線的,只有劉衛兵一人。在許多同事眼里,劉衛兵仍然和20年前一,對工作帶著新鮮感,帶著一股沖勁兒。
“好多同事跟我說,衛兵,你搞新聞攝影20年了,你怎么老這么有激情啊?其實激情就是一種感覺,對于新聞事業,對于攝影,我一直都很有感覺。”劉衛兵這樣告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