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荏苒,歲月如梭。他們曾經是青聯這個溫暖大家庭的一員,他們對這一段美好的經歷有著深深的眷戀。青聯委員——一個已經融入生命的圯榮符號一段難以悔去的難忘歲月,這是一生的驕傲,這是心底永遠的情結。
我和我的青聯朋友 張道誠
自一九八三年起,我曾在全國青聯辦公室工作過一段時間,參與了六屆全國青聯的換屆工作。在籌備會議和以后的工作中,結識了一些青聯朋友。這些朋友在工作和相處的日子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響著我的工作和生活。盡管以后不在一地或一個單位了,但是青聯把我們這些青年人永遠聯在了一起,至今仍然信息不斷。
人們都說青聯是個“小政協”,在這里薈萃了我國年輕人在各黨派、各民族、各行各業的精英、模范人物和優秀分子。他們在祖國的各條戰線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他們在國內外的活動中為國爭了光,為人民爭得了榮譽,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得到了青年人的愛戴和擁護。這些優秀的人才,在換屆時被推薦到了青聯這個大團結大聯合的組織中,受到了國內外的關注。名人效應在青聯里尤其突出,因為能夠加入到這個組織的青年人都是當時的名人。
青聯人才濟濟,名人眾多。劉長瑜是著名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一直活躍在戲劇舞臺上,并且不斷地培養著一代代年輕人;楊樂是著名的數學家;鄒振先是三級跳遠亞洲紀錄保持者,此紀錄一直到2009年才被國人打破;關牧村、韓美林等,多年以來受到海內外的歡迎;著名作家陳建功是中國作家協會的副主席、中國文學館館長,一直筆耕不輟,常有大作問世。有的好朋友,已經英年早逝。劉炳森,是我國著名的書法家,在國內外享有盛譽。我同他除在青聯外,在全國政協期間他又介紹我加入了中國書法家協會,正在他發揮作用時,卻不幸離我們而去。施光南是著名作曲家,他譜寫的許多歌曲,至今仍在海內外傳唱。他的逝世,是我們的重大損失。每當唱起“打起手鼓唱起歌”或“在希望的田野上”時,都會想起施光南先生的音容笑貌。我們都十分懷念他們。
在青聯工作過的許多朋友,有的陸續走到了領導崗位上,挑起了重擔,成了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有的在省市和部委工作,為國家和人民的事業日夜操勞,有的仍戰斗在醫療衛生戰線,救死扶傷,搶救著垂危病人,或在文藝戰線上為祖國引吭高歌。前些日子我去天津參加世界海洋日活動,遇到了天津市政協副主席張大寧同志。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同是青聯委員,如今他雖是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卻仍在天津中醫院里工作,為老百姓解除病痛。我們多年未見,但仍然想見如初,感到格外親切。不久前在貴州省參加省慈善總會的換屆大會,同樣也遇到一些過去在青聯的老朋友,仿佛我們又是回到了那個時代。說起青聯,似乎又年輕了許多。
一九八五年,因工作需要,我調到全國政協工作。先后在外事局、管理局、秘書局任過局長,又任過副秘書長、港澳臺僑委員會副主任,分管過提案委員會、教科文衛體委員會、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民族宗教委員會和秘書局。因年齡關系,2009年下半年已辦理退休手續。我在全國政協工作20多年,有許多朋友是從青聯又到政協的。過去的許多年,我們每年都在政協會上見面。我到地方去,也常常見到一些青聯朋友。現在,我還任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用余熱做些慈善工作。募集一些善款,幫助那些有困難需要幫助的人。慈生我心,善行天下,我樂此不疲,努力把慈善進行到底。
目前,我還同一些朋友注冊了北京世紀名人國際書畫院,團結和聯絡一批書畫界的朋友為繁榮我國文化事業盡綿薄之力。這其中也有我過去的許多青聯朋友,我們志同道合,互相幫助,互相支持,愿意共同做一些事情。我們組織采風,組織書畫家進軍營,進農村,進社區,為社會作了一些有意義的工作。在汶川地震等扶貧救災活動中,我們都組織筆會進行捐款,捐贈字畫。我們的書畫院成立五年來,已經在社會上有了一定的影響。
一個人一天中所經歷的事情很多,但是在青聯這個溫暖的大家庭中所經歷的事情都是終生不忘的。因為在青聯組織里,大家心齊勁足,朝氣蓬勃,又相互關心愛護,為著共同的理想而貢獻著聰明才智,把青春染得鮮紅而又閃亮。這種難忘的感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加強烈。這就是我的青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