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轉瞬已至花甲之年。60歲生日那天,很多全國青聯的新老朋友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時間來為我祝賀,有的盡管身在外地或公務纏身不能來,也都托人為我送來了花籃和祝福。姜昆還特意從外地發來詩一首:“少年毅然天行健,青聯平添一長兄,誰說大維一甲子,庚寅不見白頭翁。”不見白頭翁,只因我是染發的,呵呵。
這些老朋友們,盡管平時聯系不多,或者只是節日時互傳簡訊問候,但是心中那份濃濃的情誼始終都在。這友誼,是在青聯這塊土壤種下的,也是在青聯生根、發芽、開花,也像青聯一樣,永遠有生命力,歷久彌新。
從1983年我駕駛飛機從臺灣飛回祖國大陸來,到現在已經過去了27年,我生命中最重要、最珍貴的青春年華,始終和青聯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1983年5月我到達北京,8月參加了全國青聯換屆大會,在會上我當選第六屆全國青聯常委。當時我對于什么青聯,什么是團中央都不了解。但是團干部給我的印象是純樸、熱情、坦誠,讓我很快就愛上了這個地方。全國青聯這個組織很年輕,很有活力,青聯委員中人才濟濟,都是各行各業的尖端人才,但是大家都很謙虛。在青聯有一個傳統,不管你是什么頭銜,什么官職,都一律稱呼名字。每次開會或者是參加活動的時候,就是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探討的平臺。在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下,青聯將各行業、各領域的年輕人團結在一起,就像一棵大樹,枝繁葉茂,努力向上生長,但他們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里。
我還記得1984年我參加了中央電視臺的春節聯歡晚會,緊接著就和全國青聯代表團一起,赴云南、廣西慰問,施光南擔任團長,我擔任副團長。這一個半月的行程中,我們到各個單位、工廠、部隊去學習、考察,也組織了很多場慰問演出。同行的還有施光南、陳曉光、覃志剛、彭麗媛、劉敏、關牧村、殷秀梅、侯耀文、佟鐵鑫……我們把春晚的節目帶到地方去,帶到邊防部隊去,走到哪里都引起很大的轟動。這一路上,我也做了多場報告,報告沒有確定的主題,也沒有事先準備好的講話稿。聽眾提問,我來回答。我感受到,大陸的年輕人非常渴望了解寶島臺灣,渴望了解臺灣同胞的生活,每次報告現場的氣氛都非常熱烈,讓我至今難忘。
雖然我只身回到大陸,在這里沒有親人、朋友,但在全國青聯這個大家庭中,我并沒有感到孤單。記得每逢過年過節,全國青聯的領導們輪流請我到家里吃飯,把我當成自家人一樣。
青聯還經常組織委員們參加一些很有意義的活動,在各個方面都作為青年的表率,倡導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我曾經和張海迪、姜昆、關牧村他們一起,到百貨商場去賣鞋子,本來以為是個很簡單的活,誰知道一天下來,口干舌燥,頭暈腦脹,但是還要堅持微笑、耐心、熱情的服務,這讓我了解到了各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辛苦。我們也曾經到街道上去打掃衛生,灑水、掃地,號召大家愛護公共衛生環境。這些活動,都是讓大家積極地參與社會,奉獻愛心、熱心公益,所以說,在青聯的日子,自己的心靈也時時經歷著陶冶和洗滌。
從1983年到2001年,我連續擔任了三屆全國青聯常委,很多在青聯結交的朋友都一起慢慢變老了。現在我退下來了,但是仍然擔任青聯之友聯誼會的副會長,只要青聯有活動,我都會積極參加。我常說,參加青聯的活動,就找到了青春的感覺。我和姜昆是同一天加入全國青聯的,也是同一天從青聯退休的,前不久在青聯之友聯誼會的活動上我們見面了,都很感慨,我們也約定,一定要在青聯站好最后一班崗。
剛剛回到祖國大陸時,我曾經做過一場報告。我說,我為什么回來?因為我想要觸摸偉大的祖國,這是我的祖國,是我們共同的祖國,雖然她現在還不富裕,但是只要我們團結起來好好干,二十年后我們的國家一定是屹立在世界東方的強國。回來后的親身經歷告訴我,祖國的發展步伐比我預想的還要快。我想,這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奮發圖強,積極有為的年輕力量。我很幸運能夠加入全國青聯這個大家庭,在這所大學校中學習、進步,在這個大家庭中讓我從靈魂深處感受到溫暖。在青聯的這段時間,是我一生中最驕傲,也最幸福的一段日子,我心里面永遠都是青聯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