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氣候變化大會上,溫家寶總理宣布,中國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中國將在保護生態基礎上,有序發展水電,積極發展核電,鼓勵支持農村、邊遠地區和條件適宜地區大力發展生物質能、太陽能、地熱、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中國計劃在2010年前,將新能源消費比例提高到10%,2020年前達到15%。
在去年國務院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而新增的四萬億投資中,直接用于節能減排、發展新能源產業的資金就達到了2100億。中央政府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決心之大,力度之強,前所未有。
事實上,早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中國就采取一系列重大舉措,切實施行節能減排,推動新能源產業的發展。
從2007年開始,全國就統一行動,拆毀了國內所有的燃煤小電廠并積極推動有效開發利用煤層氣(瓦斯)。與此同時,全國還取消了553項高污染、高耗能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退稅;當年,國家還先后出臺了天然氣、煤炭產業政策,以推動能源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優化能源使用結構。
接下來,國家又實施了新修訂的《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對我國稀缺或不可再生的重要礦產資源不再鼓勵外商投資,同時進一步鼓勵外資進入循環經濟、可再生能源等產業;一些不可再生的重要礦產資源不再允許外商投資勘查開采,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外資項目準入。同時,建筑物強制節能、家用電器節能標準等也正在逐步進入實施階段。
新能源產業和低碳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的經濟發展開始逐步擺脫單純依賴傳統能源、資源的局面,降低了我國經濟對石油等傳統能源的依賴程度,同時也帶動了一大批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008年,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受制于國際能源市場的傳統產業一度陷入困頓,但剛剛興起的新能源經濟卻以其低依賴性、可持續性的特點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中的一個亮點。
潘家華:低碳經濟帶來巨大機遇
記者:低碳發展具體將帶來哪些機遇?
潘家華:建設低碳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可以為地方今后的發展帶來很多機遇,起碼有以下幾條:
一,發展低碳經濟與國家正在開展的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是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與國家宏觀政策相吻合;二,發展低碳經濟,通過與節能減排和生態市建設相結合,可以強化當地的可持續發展;三,可以創造國際合作的機會。通過發展低碳經濟,可以吸引來自發達國家的低碳技術投資,促進國際合作;四,可以增強經濟競爭力。低碳經濟的著眼點是未來數十年以“低碳經濟”為標志的新一輪全球競爭,中國要未雨綢繆,爭取在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五,低碳經濟倡導的綠色生活方式、理性消費理念與每個人的健康密切相關。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減少碳排放會損害經濟發展,我國走低碳經濟之路會面臨哪些困難?
潘家華:這一觀點并不科學,減少碳排放關乎人類共同未來,節能減碳,實際上是共贏。低碳是有成本的。但是,在未來,碳是要計入產品成本的,環境也是一種成本。實際上,低碳生活并不遙遠,很多是可以從現在開始、一步一步做的,并不是一定要等到未來。例如,我們可以少開車、多坐公交車等,這些簡簡單單、點點滴滴的改進,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實現。張坤民:發展新能源是內在要求
記者:我國發展新能源產業的原因?
張坤民: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除了應對氣候變化等外部壓力外,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在要求。
一是我國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高,探明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這種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觀上要求我們發展低碳經濟。
二是碳排放總量突出。我國人口眾多,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總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還包含著出口產品的大量“內涵能源”。我們靠高碳路徑生產廉價產品出口,卻背上了碳排放總量大的“黑鍋”。在一些發達國家將氣候變化當做一個政治問題之后,我國發展低碳經濟意義尤為重大。
三是“鎖定效應”的影響。中國倘若繼續沿用傳統技術,未來需要承諾溫室氣體定量減排或限排義務時,就可能被這些高碳產業設施所“鎖定”。因此,我國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需要及早籌劃,把握好碳預算,避免高碳產業和消費的鎖定,努力使整個社會的生產消費系統擺脫對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
四是碳排放空間不大。發達國家歷史上人均千余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大擠壓了發展中國家當今的排放空間。我們完全有理由根據“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公約規定的義務,率先減排。我國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碳排放強度偏高,而能源用量還將繼續增長,碳排放空間不會很大,應該積極發展低碳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