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聯合國公布了一份“世界分析機構”影響力排行榜,排行榜是由數千名專家和學者從6000多個機構中評選出來的。該榜單多年來沒有變化,美國依舊是最大的贏家,近2000家的分析機構,從數量上就讓別的國家望塵莫及,而在質量上,美國華盛頓的“布魯金斯學會”更是眾多分析機構的領頭羊。但是這一次還是誕生了一個“中國神話”,因為中國“智庫”從數量上已經躍居世界第二。
的確,改革開放后,中國各類型智庫機構已經迅猛發展起來。短短三十年間,中國的智庫機構從最初的官方智庫發展到如今官方與民間智庫并存的局面,前者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等,后者有天則經濟研究所和零點調查咨詢等民間咨詢機構等。此外,像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這樣的智庫機構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發改院的崛起和發展
什么是智庫?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今給出了一個最通俗易懂的解釋,“智庫即智囊機構,也稱‘思想庫’,最早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是指由各領域專家組成的、多學科綜合的、為決策者在處理社會、經濟、科技、軍事、外交等各方面問題出謀劃策,提供最佳理論、策略、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機構,被稱為政府的‘第四部門’或‘第五種權力’。嚴格意義上的智庫是獨立于政府機構的民間組織。”
在中共中央黨?!吨袊鴳鹇杂^察》2009年10期雜志上,于今以一篇萬字長文論述了“中國智庫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提出,社會主義國家智庫的選題應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原則來進行,“中國特色”的智庫將在中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就提出解放思想、實現“決策科學化”的口號,目的就是以此解決政策太過隨意的問題。而在改革開放以后,中央政府在謀略的同時,明顯加強了在決策過程中對智囊機構的倚重程度,促使“思想庫”在一定程度上成長起來。
而在此時,有人走出政府機關,放棄了“鐵飯碗”,轉身成為中國智庫的先行者。上世紀90年代,林毅夫脫離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到北京大學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1993年,茅于軾和張曙光、盛洪離開中國社科院,創辦天則經濟研究所;樊綱成立北京國民經濟研究所;李凡從國外歸來后,注冊了世界與中國研究所;1998年,溫元凱成立了自己的南洋林德咨詢顧問公司……
2003年,國家發改委將“十一·五”規劃前期研究課題面向社會公開招標,這一做法一度引發了地方上的效仿。而就在這一年,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在北京成立,這是集研究、咨詢和培訓于一體的綜合性學術研究機構,簡稱“發改院”,英文縮寫“CRDRI”。
發改院的建立是中國研究領域進行科研體制改革的一種新探索,目的在于動員各界資源,聚集一批杰出中青年新銳學者,為中國的改革發展、為科學發展觀的研究和普及做出貢獻。發改院始終堅持“小機構、大網絡”的運作機制和“智庫機構、政府背景、企業化管理”的體制特性,走出了一條軟科學研究和發展的新路。
發改院的崛起和發展模式具有自身獨特的方式,對我國軟科學研究領域的機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理論研究緊密聯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