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參與起草了“大力發展環保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提案,為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出謀劃策,履行好一個環保工作者和政協委員應盡的職責。每年的環保提案都牽動著我的心,也時時刻刻提醒著我所擔負的歷史責任。
《中華兒女》:根據我們看到的數據,2006年以來,全國政協每年有關環保的提案占到提案總量的3-4成,而胡錦濤總書記在近期的講話中提出“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把調整經濟結構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作為環保界別的政協委員,請您談談環保工作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吳曉青: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2月召開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的講話中,把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列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一個重點工作。我認為做好環保工作,必須認真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把思想認識統一到中央的要求上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環保工作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政協委員們在歷屆政協提案中建言獻策的思路與黨中央的方針、政策是高度一致的。
在環保部門的具體的工作中,我們按照中央要求,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為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發展環保事業的機遇,著力做了以下幾件事。一是全力為保增長調結構大局服好務。對符合中央政策要求和環保準入規定的民生工程、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建設、災后重建等項目加快審批進度。采取分類評估、分級審查等措施,明確中央和地方的審批權限,規范和簡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二是高度重視防止已經取得的環保成果出現反彈。及時開展建設項目專項檢查,現場檢查23個省(區、市)的313家企業,對存在環境違法問題的62家企業作出嚴肅處理。開展高污染行業專項執法活動,集中對2008年7月以來開工建設和投運的項目進行檢查,查處未批先建項目1824個、未落實“三同時”(“三同時”制度,是指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以及區域性開發建設項目的污染治理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制度)要求的項目3167個,并督促整改到位。三是從嚴控制“兩高一資” (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復建設項目。2009年,環境保護部共對不符合要求的總投資1873.6億元的49個項目作出退回報告書、不予批復或暫緩審批等決定。四是有序推進規劃環評。抓住《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出臺契機,完善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聯動機制,將區域規劃環評作為受理審批區域內高耗能高污染項目環評文件的前提。全面啟動環渤海、海峽西岸、北部灣、成渝及黃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區等五大區域重點產業發展的戰略環評。
《中華兒女》:在“十一五”的過程中,我們做了哪些基礎性的工作?在環保領域,我們還存在哪些具體問題呢?
吳曉青:近期國務院審議并原則通過《國家環境保護“十一五”規劃中期評估報告》。評估結果表明,各地區、各部門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積極推動環境質量改善。治污減排取得突破性進展,部分地區生態環境質量有所改善。“十一五”環保規劃實施首次達到進度要求,部分指標超額完成,主要規劃目標有望首次如期實現,是截至目前執行得最好的一個五年環保規劃。
在環保基礎性工作方面,這幾年來重點推進了全國污染源普查、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和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等三大基礎性戰略性工程,都取得了積極成效。
首先是全國污染源普查順利完成。歷時三年多,全國共組織動員57萬多人,調查工業源、農業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4大類普查對象592萬多個,全面掌握了我國污染源排放的基本情況,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數據庫,查清了主要污染物產生、處理和排放情況,掌握了農業源污染物排放情況,摸清了有毒有害污染物區域分布。普查主要成果已經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和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并向社會發布。
其次是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完成既定任務。形成了戰略研究綜合報告和專題報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對當前環境形勢、環境問題成因的分析準確、揭示透徹,提出的對策措施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研究的一項重大成果是提出探索中國環境保護新道路。
第三是水專項工作也進入全面實施階段。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是《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設立的十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到2020年,各不同流域示范區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高,并為推動經濟和技術上可行的流域整治提供科技支撐。水專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環境領域規格最高、投入最大、人員最多的一次科技攻關活動。在國家和各地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下,在全國近萬名環境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水專項已經順利啟動并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目前,所有項目和課題立項論證工作基本完成,啟動了32個項目,230個課題,占“十一五”擬啟動課題的96.6%。大部分示范工程、配套工程和配套經費得到落實,部分項目和課題取得階段性成果。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中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一是環境污染仍然較重。雖然局部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污染的趨勢總體上尚未得到根本扭轉。二是污染減排壓力有增無減。隨著經濟回升勢頭更加強勁,產能釋放更加明顯,污染物產生量會有所增加,甚至一些已淘汰落后產能、設備和企業可能死灰復燃。三是潛在的環境問題不斷顯現。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等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開始顯現,大城市和城市群灰霾天氣等新污染問題日益凸顯,農村環境問題比較突出。突發環境事件正處于高發期,一些重特大環境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四是環保基礎能力建設相對滯后。污染減排三大體系建設和運行有待繼續加強,環境監管等能力建設不能適應環保任務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