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第一身份是教育官員。質量工程、示范性高職、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教授上講臺”、大學英語改革、現代遠程教育、“教育超市”及“數字化學習港”等文件或項目的出臺和實施都與他密切相關。
他又是教師。從1990年自日本留學回國起,他一直在清華大學教書育人,歷任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士……美國、歐洲、日本、中國的一流大學、研究機構、企業等中都活躍著他的學生。
他還是科學家。曾研制成功我國首臺接入路由器,而且還發明和提出了透明計算和一種基于該模式的新型網絡計算機。他多次獲過過國家科技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更令記者感興趣的是,他還兼任了近5年的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校長!在此期間,他提出和推進了網絡教育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數字化資源中心建設,為中央電大的發展、為我國學習型社會建設探索了道路、打下了基礎。
系統設計最重要
那是在2001年11月23日下午,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召開中層以上干部和具有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人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張堯學被教育部任命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兼任)。教育部黨組副書記、副部長呂福源在介紹張堯學的有關情況后,說:“張堯學同志具有在高等學校工作的經歷,在教育部科技司和高教司工作的業績非常突出,同時還是一位資深計算機專家,對于中央電大來講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教育部黨組相信,張堯學在兼任中央電大校長后,能夠一如既往地投入精力和發揮才能,使中央電大的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績。”
作為教育部高教司司長的張堯學很清楚,中國和世界的高等教育格局都在發生急劇變化,網絡技術的出現對高等教育、特別是繼續教育帶來了重大機遇和挑戰。這使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學手段在發生深刻變化,改變了傳統學校的概念和課程教學的概念。電大能否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走在時代的前面,不斷進取、不斷創新?
電大的特點是什么?張堯學說,電大的主要特點是姓電,電大是一所小平同志親自創立的、利用時代最新的現代信息和教育技術為以在職人員為主的全國乃至世界人民提供學習服務的大學,是一所遍布各地的大學、沒有圍墻的大學、在自己家門口或在自己家里的大學、是一所什么時候想學習都能學習的大學。這是其他的大學所無法替代和比擬的。
電大還有一個全國性的系統,在各省市自治區、在全國的各個市縣,都有與中央電大關系密切的、教學和服務一體化的地方電大。這是一筆多年建設和積累下來的巨大的財富。
電大還是一個花錢少,收效大的教育。電大雖然是大眾化教育,但也培養出了不少部級以上領導甚至院士。中央電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大學,有300多萬在校學生。但國家基本上不投入培養經費,全部依靠學生的學費辦學。而學生的學費,與普通同類學校相比,也是少的。
但是,電大也有它的不足。這就是在思想認識、管理模式、運行機制、人才隊伍、創新能力和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方面還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要求。
系統設計,就是要在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兩個問題上,準確定位、明確目標、采取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繼承優秀傳統、發展被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東西和探索那些有可能是正確的東西、改革那些被實踐證明是不正確的或不適合的東西。從而走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終身學習和繼續教育之路。
針對電大當時存在的行政色彩較濃、某些方面仍然按傳統方式辦學等問題,張堯學和電大管理班子一起,明確提出了“電大姓電;要以服務取勝;要繼承、發展和推動已有的基于網絡的開放學歷教育、面向社會的基于網絡的培訓教育;探索和開展為全國各高校網絡教育服務的網絡公共服務體系、即教育超市和后來的數字化學習港;探索和開展數字資源中心建設和服務”的三條腿走路方針。
張堯學說這個方針就是強調兩點:資源共享和服務。中央電大的改革與發展,方向就是如何加強資源共享與服務,這也是與終身學習社會建設緊密相連的。
數字資源中心建設是核心
張堯學認為對于普通高校,人們說最重要的是教授。名校是大師們匯聚的地方。然而,對于網絡教育來說,可能就有一點變化了。因為任何名師,網絡教育都可以通過共享的方式得到,而不必考慮他們在哪一所大學。
國內外有許多名校開展網絡教育,例如國內的北大、清華,國外的哈佛、牛津等。比名教授和知名度,電大肯定比不過。但電大有全世界最大的系統,有幾千個辦學單位形成的系統。電大可以通過建設數字化的資源中心,把全國和全世界的名教授和優質資源匯聚起來,通過網絡為所有的學習者服務。開展數字資源中心建設和推進資源共享,中央電大就可以調動全國、乃至全球最好的名師和教育資源來進行教學、培養人才。而且,不僅名校和名師們可以提供優質資源,其他高校、地方電大、中小學、企業和社會各界也可以根據學習者的需要提供優質資源。
資源的提供者也可以是資源的使用者。例如,地方電大既可以使用中央電大提供的優質教學資源教學,也可以開發當地的優質資源,并把這些優質資源提供給數字化資源中心供大家共享。
如何建設數字化資源中心?張堯學說有幾個問題他們一直在探討解決。一個是知識產權和利益問題。在市場經濟和知識產權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這個問題對于網絡教育是繞不過去的。
但是,張堯學說,市場和技術總能提供解決之道。例如,資源提供者可以把資源放到中心的平臺上后,根據使用次數和使用量的多少,決定收費的分配比例。也可以采用一次性購買的辦法,等等。總之,得根據市場需要,張堯學說。
另一個問題是資源的標準與審核。不同的資源提供者按什么標準提供資源?他們提供的資源有沒有不良內容?等等。這需要有標準和審核機制。
第三個問題是用戶使用問題。網絡教育所面臨的共同問題是資源制作者對用戶的使用考慮較少。教師按傳統方式講授、制作人員采用錄像或其他方式簡單頭像化。其結果是美好的愿望在用戶那里得不到體現,即學習者不愿意在網上學習。
第四個問題是市場競爭問題。
第五個是課件制作問題。我們缺乏用拍大片的精神來拍課件。
張堯學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客觀存在,但不通過試點和探索就不可能得到解決。而且,數字資源是信息化社會的財富和核心競爭力之一,數字資源積累越多,其財富的增長速度越快、競爭力越強。建設數字化資源中心,既是電大發展的需要,也是國家需要。因此,電大必須利用自己的特點和優勢,盡早做好數字資源得建設與推廣使用工作。2004年,在教育部支持下,中央電大啟動和開始了數字化資源中心的建設工作。
張堯學認為,數字化資源中心事實上就是教學領域的“云計算”。“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資源中心建設,探索出一套好的辦法、好的系統,來共享知識。這在其他大學是很難做到的。因為其他的大學,比如說我們國家很知名的大學,或者說全球很知名的大學,資源確實很好,但是它要推廣也很難,為什么?因為沒有電大這么一套體系。”
數字化資源中心經過幾年的建設,正成為中央電大新的發展亮點。
“教育超市”搭建教育資源新平臺
2001年12月,在張堯學剛兼任電大校長不久,中央電大就在教育部領導下,開始了網絡教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緊接著,教育部、科技部都開始了對該項目的支持。“數字化學習港與終身學習社會的建設與示范”(簡稱“數字化學習港”)在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北京、天津、上海等地都建設起了大大小小的各種“教育和學習超市”。
“無論是在都市的社區、繁華中心或在郊區的城鄉結合部,都可以方便地找到大大小小的連鎖超級商場。顧客自由出入這些商場,選購琳瑯滿目的各種商品,接受包括送貨上門在內的各種優質服務。而網絡教育也可以按照‘超市’模式來辦,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時間,到相當于連鎖商場的服務體系學習點選擇不同學校提供的自己需要的課程學習。公共服務體系為學習者提供各種學習資源,為高校提供招生組織、考試管理、過程控制等服務。”“超市是連鎖的。服務好、便宜、方便、近,各種顧客都去、各種商品都買得到,這就與我們的公共服務體系或數字化學習港相像了。”這是當年張堯學對遠程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和數字化學習港的解讀。今天,在天津市南開的社區里,下至10多歲的兒童、上至近80的老人,大多數的空閑時間都在公共服務體系的學習點度過。
網絡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其實就是一個資源共享的概念,即把原來分布在各個地區的各校獨立的網絡教育學習點整合起來,為所有當地的所有學習者服務,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為只為一部分學習者提供一所學校的課程;公共服務體系把各種學習資源整合到一個平臺上,讓學習者自主選擇,而不是像以前那樣由學校給學習者提供沒有選擇的課程。實現公共服務體系需要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技術進步就是網絡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最大不同。“在真實世界中,超市連鎖店涉及產品生產、檢驗、供貨、存儲、物流、上柜銷售、收費、退貨、售后、改進、宣傳等諸多環節。他們要和廠家、政府、消協還有最重要的客戶等打交道。公共服務也要用信息技術建立起這些虛擬的過程和管理,按照市場化規則來運作,提供更好的服務。”
公共服務體系或數字化學習港的建設為網絡教育的數字化資源與學習者之間建起了一條暢通的流通渠道,為網絡教育擴大規模、降低成本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張堯學笑言,“書中自有黃金屋”正在變成“網上自有黃金屋”。“幾十所大學的網絡教育學院已經在使用公共服務體系,在上學習的學習者已達數百萬。”
社會需求和認可是最大的質量
質量一直是網絡教育的瓶頸之一。記者問,數字化資源中心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對提高網絡教育質量有幫助嗎?張堯學說,資源中心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提高網絡教育的質量。
張堯學認為,首先有一個質量觀的問題。網絡教育的質量不是簡單地由老師出題,學習者答卷,分數高者質量就好,分數低者質量就低。當然,這也是考察學習者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網絡教育的質量觀是社會的需求和認可是最大的質量。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網絡教育是寬進嚴出的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但不是人人都有能夠畢業的權利。同時,人人都可以上網絡教育,但不是每個人都想上學歷學位教育。數字化資源中心以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最大目的就是要把學習者最需要的資源以最方便地方式送到學習者身邊,并讓他們辛苦并快樂地學習,讓他們學到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檢驗他們這些人的可能就是他們每天的工作或生活實踐,而不是考試。當然,他們也可以選擇考試來檢驗。還有,參加學歷學位教育的學習者也要參加學習資源提供方給出的考試。
數字化資源中心使優質教育資源得到積累和集中、公共服務體系把優質教育資源送到了千家萬戶,使學習者有了選擇,實現了有教無類和學習的自由,這解決了社會需求問題。用戶自己的認可可以說部分解決了社會認可問題。在考試方面,公共服務體系也會發揮出普通考試無法發揮的威力和作用。
教育、科技、產業、企業、工人、農民、國內、國外,豐富的經歷、傳奇的人生!12年的行政工作,居然還能在51歲的年齡當選最先進領域——中國工程院信息學部的院士。我不得不問一個一般常識的問題,你的院士當選是不是依靠職權?
張堯學笑了。那是一種自信的笑。他說:“工程院是民主選舉,同一學部每個院士必須投票,而且是當時開票,得票2/3以上者通過。比我官大的多了去了,靠職權能當上院士只是一種美麗的誤解。”“當然,沒有選上院士的科學家里面也有許多是很優秀的,只是選民還不太了解他們而已。”他又補充說。“能被選為院士,是前輩們的信任和重托,是責任。”
2006年6月22日起,張堯學不再兼任中央電大校長職務。時任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評價說,張堯學同志在對電大宏觀指導和策劃方面都起了重大作用,在為電大爭取資源、參與國際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今天,張堯學仍舊關注電大事業的發展,他說:“電大這幾年是發展很快最好的幾年,也是思想轉變最快的幾年,為中國學習型社會建設的探路作了不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