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糧商豐益國際、亞洲最大酒店管理集團香格里拉、亞洲最大糖王,這一系列之“最”的背后,是一個并不廣為人知的名字——郭鶴年。
“我的心分成兩瓣,一瓣是愛我生長的國家,一瓣是愛我父母生長的家鄉。”
——馬來西亞首富郭鶴年
郭鶴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蓋山郭宅村,1923年10月出生于馬來西亞柔佛州新山,享有“亞洲糖王”與“酒店大王”的美譽。從白糖、酒店、房地產、船務、礦產、保險、銀行、傳媒,到糧油,他不但建立起龐大的商業王國,更讓這個商業王國持續向上,旗下僅香港和新加坡的部分上市公司市值就近1500億港元。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福布斯》雜志幾乎每年都把郭鶴年列為亞洲十大富豪之一。
然而,郭鶴年并不愛慕虛名,做事一向踏踏實實,不喜歡參與政治,除了曾擔任馬來西亞駐美大使和馬來西亞旅游局主席等職外,極少出入政界。他的低調也給他本人及事業平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打造郭氏商業王國
1947年,郭鶴年以3萬余美元起家,在新加坡戲館街租下一座3層老店,成立了力克務公司,經營商務、船務經紀、雜貨業等。創立公司次年,父親逝世,郭鶴年返回馬來西亞,在母親的建議下,于1949年組建了郭氏兄弟有限公司,經營大米、面粉、豆類、食糖等。而家中排行第三、年僅25歲的郭鶴年出任公司總經理。
多年以后,郭鶴年表示:“母親對我今天的成就有很大的功勞,她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對兒子的管教非常嚴格,也是影響我一生最大的人。”
此后,郭鶴年成立了馬來西亞糖廠。1954年,他遠赴英國學習、考察。除了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外,他對期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當時,作為世界上發展期貨交易最早的國家之一,英國已經有了金屬、谷物、塑膠、砂糖、羊毛等9個商品交易所。郭鶴年在期貨方面的學習為他在白糖市場上的迅速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馬來西亞獨立后,郭鶴年從英國回到馬來西亞。上世紀50年代末,他孤注一擲將郭氏家族全部資金投入到煉糖業。1968年,郭鶴年與當地政府合作成立PPB集團的前身——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向玻璃市州政府租下14500英畝的森林地,開墾為蔗園。1973年,全球市場白糖價格飛漲,蔗園首次有了收成。這不僅為郭鶴年的煉糖業規避了風險,同時也標志著馬來西亞的食糖開始自給自足。
上世紀70年代初,郭鶴年成功控制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80%的糖業市場,并通過與印尼首富林紹良合作將業務擴展到印尼。在鼎盛時期,郭鶴年控制了國際市場上每年食糖貿易總量的1/10。1976年,郭鶴年發動了一場倒置收購行動,將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變為郭氏的商業艦隊,馬來西亞糖廠成為玻璃市種植有限公司的子公司,經營范圍開始不限于甘蔗和糖,而是積極向其他業務領域擴張,如通過控股PPB油棕進軍油棕種植領域,經由郭氏擁有的棕油廠加以提煉,并通過旗下的香港嘉里貿易,銷往中國等地。PPB集團也因此被譽為郭鶴年在馬來西亞商業版圖上的一顆明珠。
隨后,郭鶴年利用在糖業積累的資本,開展多元化發展,酒店業正是郭鶴年繼糖業以后又一成功的投資。1971年,郭氏家族正式進軍酒店業,投下1億令吉在新加坡設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吉在新加坡設立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之后,分別在各國首都及大城市建立據點,從吉隆坡、曼谷、香港、斐濟等一路延伸至中國內地,并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酒店集團。
然9LTRVnT+lChafU1X/DfB9HeQVXsfeJiOExyGwmH6Uo8=而,郭鶴年并沒有止步于糖業和酒店業的發展,而是以更大的氣魄向多種行業大舉進軍。時至今日,郭鶴年的商業王國不但橫跨整個亞洲,而且擴展到巴黎、圣地亞哥、溫哥華、智利等地。 國際性企業家
上世紀70年代中期,郭鶴年開始以香港為基地鞏固自己的商業王國,并逐漸成為香港無線電視的最大股東。上世紀90年代,他從英國人手中收購了香港英文報《南華早報》,成為舉足輕重的傳媒大亨。
郭鶴年后來在談到對香港的印象時說:“我1975年剛來香港,頭三四年都是在馬來西亞和香港之間來來往往,1978年起就長住這里了、喜歡這里了。作為華人生意場,全世界就沒有第二個地方可以跟香港比,這里真正是一個設立生意總部的好地方。”
在接受《大公報》訪談中,他說:“我的心分成兩瓣,一瓣是愛我生長的國家,一瓣是愛我父母生長的家鄉。”言語中,盡顯他對中國深深的愛。
近年來,郭鶴年的投資重點轉向中國內地,在中國的私人投資總額已達50億美元,項目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沈陽、福州、杭州、廈門、廣西、合肥等地。
而郭鶴年與中國內地的第一次正面交往,卻是始于一場白糖貿易戰。追溯上世紀60年代,印尼黃仲涵家族的產業被印尼政府接管沒收后,中國外貿部看準了這一機會,以政府作后盾,把大量的中國食糖輸入馬來西亞銷售,以求長期占領這個市場。一時間,一艘艘貨輪從中國駛來,卸下大批白糖,然后傾瀉到馬來西亞市場。這一攻勢讓郭鶴年措手不及,由于中國糖價格更便宜,郭鶴年的白糖被積壓在倉庫里。對此,郭鶴年從印度輸入白糖,以更低廉的價格奪回了失去的陣地。最終,郭鶴年奠定了其糖王的地位。從此,他稱霸亞洲糖業30余年至今。
然而,正是通過這場白糖貿易戰,中國政府與郭鶴年結緣了。此后,中國方面通過在香港的商業機構與郭鶴年合作經營食糖生意,并且委任其作為中國相機、顏料及電冰箱在馬來西亞的總代理。
1983年,郭鶴年與北京四季青公社、五礦進出口總公司在北京海淀區建起了中國內地首家香格里拉酒店——北京香格里拉。1985年11月,郭鶴年以私人企業家貿易代表團成員的身份,隨馬哈迪爾首相訪問中國。不久,他在北京投資合作興建耗資3億美元的中國國際貿易中心。
上世紀80年代末期,絕大多數外資因政治因素放緩投資中國,郭鶴年卻反其道而行,在中國投下數以十億計的巨資,使他成為馬來西亞企業進軍中國的開路先鋒。
1985年,馬華控股有限公司向新加坡20家銀行借款2000萬美元,按照契約規定應在1987年1月償還。但由于公司領導經營不善,到期竟無法償還,面臨著被有關方面接管的厄運。馬華合作社握有馬華控股公司的22000多萬股股票,占繳足資本的30%。如果馬華控股有限公司被接管,馬華合作社便有滅頂之災。同時,這也直接影響到馬華公會的前途。
就在生死存亡之際,馬華公會領導經多次協商,最后決定進行全面改組,原有的10名董事統統辭職。馬華公會總主席林良實親自出馬,邀請“糖王”郭鶴年、“橡膠大王”李華生、著名律師曾華英,以及玻璃市種植機構董事胡本金組成新董事部,郭鶴年任董事部主席。
經過協商,4人董事部立刻籌款償還了2000萬美元的債務,馬華控股有限公司得以存活。而他們4人沒有一人進行新的個人投資人股或進行股權轉讓。此舉純粹是為了公眾,為廣大華商服務的。郭鶴年等人不計私利、力挽狂瀾的舉動博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與支持。
1985年,馬華公會總主席、馬來西亞國會議員陳群川因不慎卷入與新加坡有關的經濟案,被新加坡法院以唆使他人失信等15條罪狀扣押候審。郭鶴年在了解真情后,獨自負擔巨額保釋金,將陳群川保釋出獄。這一舉動又一次震動了當地社會,引起了廣泛注目。
1985年,亞洲管理學院與馬來西亞銀行公會主持的“十大企業家”評選活動,將代表企業界最高榮譽的“金字塔獎”頒與郭鶴年。在馬來西亞,這個獎意味著非凡與驚人,他在公眾的心目中儼然已是一位取得了杰出成就的國際性企業家。而因為他參與的這兩件事都與馬華公會有關,這也使他在當地廣大的華人社會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如今,郭鶴年已年過80,仍然擔任馬來西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及香港嘉里貿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用他自己的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是舊社會的說法,現在,九十歲才是古來稀。人生一定要有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