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杭州,籠罩在殘冬的淡淡寒意和早春的蒙蒙煙雨中。雖然已經放寒假,浙江大學機械自動化系主任譚建榮和他的同事、學生們仍舊在一刻不停地忙碌著。一個重要項目正在運行中,即將到來的春節,譚建榮注定又要在忙碌中度過了。
不過,這也是他幾十年如一日的常態。從年初一忙到年三十,是同事對他的描述。一切成就皆非偶然。
人生從電大起步
1978年,廣播電視大學作為新生事物走進人們好奇的視線中。
短暫觀望之后,被耽擱了太久的人們便以狂熱的心態加入到電大求學的隊伍。這其中,就有譚建榮,作為上世紀50年代生人,譚建榮實打實是被耽誤的一代。與他同齡的人,都知道什么叫“求學無門”,譚建榮也經歷了這樣的艱難與無奈。
1970年,譚建榮16歲,初中畢業后進湖州機床廠當了機械工人。艱難的經歷,頑強的毅力和對科學始終不渝的追求,使他鑄就了孜孜不倦的好學,好鉆研的性格。當時譚建榮的住所只有五六個平方,所謂住所,不過是用水鄉最多見的蘆葦桿在樓梯下隔出了一片相對獨立的空間,在這里,他邁出了求知的第一步。在大多數人還對“高等數學”知之不多的時候,他自學了大學課程,做完了《數學分析7000題》。在小屋的墻上,數學公式和圖表是陋室最美的裝飾畫。
三年時間,譚建榮一口氣攻讀了機械工程和電子工程兩個專業。電大的系統學習,鞏固了譚建榮之前已經建立起來的知識體系。“電大對于我們來說,是最后的學習機會了。”在浙江電大79級學員中,譚建榮不算是年齡最大的,但是不論年老還是年少,大家的學習精神都那么令人感動。歷經10年浩劫,讀電大對于大家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機會。
“那個時候,最發愁的不是學習苦,而是沒有學習資料。”就是在這種艱苦的條件下,譚建榮電大畢業后,以考研英語87分的成績敲開了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的大門。
“電大三年,給我們打下了重要的人生基礎。”譚建榮說,“不斷學習和不斷提高是人生永恒的主題。在浙大20年了,我只是換了種方式學習,通過研究來學習。所謂研究就是不斷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困難,也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工程實際出發,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返回工程應用的方式,就是現在譚建榮作為一個學者的學習方式。而這些,與當初那個在電大課堂上樹立起來的求實學風,又有什么兩樣呢?
一年兩次走進人民大會堂
如果說,當年選擇讀電大,是抓住了人生向上攀登的一根重要繩索,那么能夠真的攀登到頂峰,再向上一個階段跋涉,更需要百般毅力與樂于探索的精神。從電大本科,到華中工學院碩士研究生,進入浙江大學,譚建榮說,支撐自己向前走的是對科研和學習的熱愛精神。
“學習是生活的一種生活方式”,譚建榮的生活,建立在學習之上。“不學習,生活將枯燥無味。科研、學習、工作作為一種人生追求,這種追求是高于物質的。”
1987年,譚建榮碩士研究生畢業后,進入浙江大學。7月11日,譚建榮到浙江大學報到,學校按常規通知他8月31日開始上班。他一想,還有一個半月的時間,不能就這么無所事事,就徑直找到了當時的機械系,要求提前工作。當晚,他便在教學樓的一個倉庫里住下了,第二天就參與了教研室老師們的科研。“白天和同事們一起,晚上就一個人在倉庫繼續干。”這一干就是20年,而且20年不變,一天三個單元時間,上午、下午、晚上,只要不出差,同事和學生都可以在研究所見到他,天天如此。 在浙大,譚建榮師從梁友棟教授和彭群生教授,攻讀了應用數學的博士學位,1992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94年,他獲得了首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在49位獲得者中,譚建榮是為數不多的中國培養的博士學位獲得者和副教授技術職稱,在中南海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以連續的出色成果,譚建榮相繼被特批為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
作為機械工程重要基礎課的工程圖學教學基地負責人,譚建榮帶領他的團隊構筑了五個平臺,即基于高新技術與經典內容相結合的圖學素質公共平臺、面向多層次多類型的工程圖學立體化教材平臺、參與式交互式工程圖學實驗平臺、自主式研究型工程圖學學習平臺和以人為本的工程圖學教學基地可持續發展平臺,帶動和引領了全國高校工程圖學這一量大面廣的工程技術基礎課程的改革,得到了全國同行的普遍認可。
譚建榮主要從事機械設計及理論、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方面的研究。進行了大量的企業調研,尋找應用中的問題。在與企業的長期接觸中,譚建榮發現,國產機械產品的開發周期較長,導致在國際競爭中處于劣勢。“產品設計階段決定了產品生命周期累計成本的70%-80%,對定制品的交貨時間、總成本和質量都有重要影響。”在對200種國產機械產品的抽樣中,這些產品的平均開發周期長達18個月,而在美國,由于運用了“大批量定制”技術,早在1990年,產品的平均開發周期便只需3個星期。這一差距,促使譚建榮下決心找出實現“大批量定制”的奧秘所在。
經過建模和多次反復論證,結合國產重要裝備和國內企業的特點,2002年,譚建榮團隊提出并用軟件實現了批量與定制相結合的大批量定制的技術體系,形成信息化的大批量定制設計制造系統,可實現大批量定制的高效率低成本設計制造,為解決設計個性化與低成本之間的矛盾提供了保障。這一科研成果在企業應用后,大大擴大了企業的產品種類,如使以往需要半個月才能完成的電梯設計方案縮短到4個小時就可完成。對大型訂單定制的設計時間也由原來平均42小時縮短為6個小時,設計周期達到了國際同等先進水平,企業產品也因此打入了國際市場。
2005年上半年,譚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在人民大會堂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下半年,他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在人民大會堂受到溫家寶總理的接見,一年中兩次走進人民大會堂,科研教學雙獲豐收。
追求獨立科學精神
在浙江大學,譚建榮具有多重身份。
譚建榮首先是一名老師。作為博士生導師,譚建榮對于學生教育有著自己的主張。說,“我認為作為一個工科領域的學者,最好的基礎性知識結構應該是‘數學、物理、中文’加‘外語、計算機和工程圖學’”。他特別強調說,中文不是單指會說中國話,會寫漢字。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使譚建榮對自己、對學生除了在科研上一絲不茍外,在學術論文的文字表述要求也達到“叫真”的地步,一篇論文,除了要有思維的創新點,要有學術上的貢獻,還要“優美”,使人讀來有節奏感、有層次感,“科研論文也可以寫得很優美”,這是他常對學生們說的話。作為老師的譚建榮,要求他的學生,每個人每學期要“做好一件事,寫好一篇論文,做好一個報告”。其實與這“三個一”對應著的,是他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踏實地走好每一步,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動手能力、寫作能力和表述能力。
寬嚴適當,是譚建榮因材施教的準則。“對于博士生的指導要具有個性化”,雖然這對導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卻讓人才培養步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譚建榮也是學者和所長,“寧靜致遠、上下求索”,是他為自己設定的人生追求。作為所長,他所主持的浙江大學工程及計算機圖形學研究所,是機械制造企業的技術工作經驗與理學博士的理論基礎相結合的紐帶,是理論研究與工程應用相結合的紐帶,也是工程科學研究與工程教學相結合的節點。而作為學者,譚建榮在如今市場經濟席卷的大環境中,努力維系著科研與產出的平衡,“寧靜致遠”,將譚建榮心中撇凈喧囂,獨留純粹精神的向往表達得透徹淋漓。
走進譚建榮位于浙江大學老校園的辦公室里,樸素的陳設一如譚建榮本人不事張揚。然而轉身閃過逼仄的辦公室,推門出去,走廊里櫥窗中展示的項目和成果,無一不令人咋舌。但是在譚建榮看來,一切還遠遠不夠,唯“上下求索”以前行,譚建榮的目標,還在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