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發現并進行工業性鉆探開采的第一座油氣田獨山子油田,是新疆石油工業的搖籃。在其百年開采史中,先后為克拉瑪依大慶等油氣田培養輸送了數千名成熟的石油工作者,為準噶爾盆地的其它油氣田和天山山脈以南的山前構造油氣田的勘探開發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為科學開發準噶爾盆地的油氣資源儲備了豐厚的地質,鉆井和開采資料。楊增新:
將采油模式由官辦改為招商承包
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新疆伊犁響應起義。當時,新疆巡撫袁大化是個頑固的保皇派,企圖負隅保清,向伊犁進軍鎮壓為了將國庫的款晌用于軍事,就下令停止了獨山子石油的采煉。
1912年,楊增新任中華民國新疆督軍,執政新疆。他看到俄國輸入新疆的石油數量增加很快,而且油價不斷上漲,就考慮抵制俄油,維護中國權益。
1913年,新疆礦務局成立,楊增新任命鄔銘魁為總辦恢復新疆省工藝廠的煉油生產,同時改革采油辦法,將采油由官辦改為招商承包。商民承包后,雇工在獨山子等地開采,運到省城交售。
這種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獨山子油田石油生產力的發展。
比較典型的是商人余兆龍,他因為開采石油,一年向政府繳納“官廳銀”二百兩,日產油達到35公斤。
當時,在獨山子是用開采煤礦的方式挖井采油。
其方法是先在山坡上挖條橫洞,然后在洞內挖若干個兩米多深的豎井,吊桶或吊人下去撇油。這樣的鉆采方式,能夠達到夏季日產原油五六百斤,冬季70多斤。
對于獨山子油田的開發,盡管在管理方式上改善了,但從技術角度說,仍然屬于土法開采石油,沒有現代工業的氣息,這種開采石油的方法直延續了近20年。
有人估計,土法采油時期,獨山子共采出原油約100噸左右。
20號井:第一次大規模勘探取得成果的標志
獨山子油田處在準噶爾盆地南緣天山北麓山前構造帶,是一個不對稱的穹窿背斜。
獨山子煉油廠成立以后,從蘇聯運來各種石油生產器材,生產發展很快。
1937年1月14日,2號油井出油——
民國時期的《新疆日報》當時報道:“該廠新開口油井,經日夜加緊工作,于14日夜中出油,自井口噴出數尺之高,油勢甚旺。
2號井出油不久,壓力減退,逐漸枯竭,沒有了工業開采價值,但這是獨山子進入工業勘探后第一口自噴油井。
這一時期在獨山子油田所鉆的井中,井深大部分在600米至800米。而21號井的井深達到了1453米,是這個時期在獨山子油田打的最深的一口井。
獨山子油田鉆井所使用的泥漿密度很大甚至達到了每立方厘米2.4克。這口井的出油量遠遠超過了其它井,全礦職工歡喜若狂。
新疆省政府財政廳聞訊當即發電祝賀并獎勵,電報說:“廠長,總工程師督導有方,鉆探精確,果能源源出油,非僅新省經濟前途之幸,抑亦該廠長等工作成績之光榮并望繼續努力以期克奏霄功。
中外石油學者都認為獨山子油田開發見效于1942年,也是起因于這口井出現了工業性油流。
保持穩定:共和國開發獨山子油田的第一課
1949年12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進駐獨山子。1950年9月15日,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第一次創辦(股東)會議在迪化召開,中方股東代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委托創辦人張英明,蘇方股東代表是全蘇石油煤氣產地探測托拉斯委托創辦人斯依·阿蓋耶夫。新疆省人民政府主席包爾漢財經委員會主任王震蘇聯駐迪化代理館務總領事格列科夫副領事巴拉諾夫列席了第一次股東會議。
會議通過了《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組織條例》,選任中蘇方各三人組成公司管理委員會。會議還通過了《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章程》:會議確認獨山子油礦移交給中蘇石油股份司的油井設備器材房屋建筑等估價約650萬盧布。
9月30日,中蘇石油股份公司管理委員會第次會議在迪化召開。會議選舉張英明為委員會主任委員,阿蓋耶夫為副主任委員,委任聶列亭為公司總經理,中國人阿里木阿洪為副總經理。會議宣告中蘇石油股份公司成立。中蘇石油公司總經理部設在獨山子。
公司成立后,立即成立了獨山子油礦工作組,接收烏蘇獨山子油礦
獨山子油礦工作組的任務,一是交接職工思想情況和動態,組織政治學習發展組建黨團工會組織。二是清點接收生產設備,移交給中蘇石油公司,作為中方投資的一部分。
接收油礦之初,只有職工150多人都是少數民族。新疆省工業廳在社會上招收了一批沒有工作的技術工人司機,加上從蘇聯回國的華僑和一部分青年共103人組成礦訓隊,參加油礦工作。
當時,礦區的社會關系復雜,思想混亂。
工作組到獨山子初期,每月的生活津貼要到迪化中共新疆分局領取,還要經常去匯報工作。只要工作組的同志一離開獨山子,就有人造謠說,工作組撤走了,共產黨走了!
這些人企圖通過散布制造動亂的言論來達到破壞油田生產的目的。工作組就依靠瓦力斯·斯迪克哈比布拉·木哈買提、瓦力斯江、吐爾地、帕達哈·吐爾木、堯樂瓦斯、阿布魯買吉、朱馬卡孜等黨員和思想先進的同志組織職工進行政治學習,上團課發展團員,王大梓、趙光義就是第一批發展的團員。
在這種環境下,政治思想工作的作用是巨大的。一段時間以后,油礦人心趨于穩定。
自主研制泥漿處理劑:使用了半個多世紀
這時候,獨山子油田有兩口井出油不能自噴,靠抽提方式日產油2—3噸。煉油是用兩口簡易的蒸餾釜,一釜可裝原油4 5噸,只能生產汽油煤油、柴油,因為原油產量少,只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地生產。
運輸站有四部汽車,因車輛陳舊,配件少,車況差,經常能開動的只有兩三部。另外還有拖拉機發電機,自己發電供全礦照明。
中蘇石油公司機構編制中,設有中心科學研究化驗室,主要擔負獨山子油田的石油勘探,開發、地質,鉆井鉆井液油井水泥、油田化學分析化驗及研究任務。
公司成立之初中方技術干部只有章濤、高勁夫和徐文杰,隨后陸續分配來汪租鐸、陳德新,龔裕賢、栗心平、李秉志、黃延華、宗志風、沈江、鄭遐柳、魯振蓮等、最初分設地質,微古生物,油氣水、鉆井液,鉆井水泥研究化驗室。
在蘇聯專家到職之前,中方的技術人員就已經開始實質性工作了。
他們從1950年11月開始收集早期石油地質資料,高勁夫托在玉門油田工作的老同學鄧星照和校友潘文翰收集有關資料和支援部分必要的儀器。
從所搜集到的地質鉆井資料分析,在獨山子鉆井獲得成功的關鍵在于提高鉆井泥漿性能,配制出高密度抗溫腐殖酸鉆井泥漿。而配制這種泥漿最重要的原材料是褐煤和重晶石。
高勁夫就帶領著化驗室的同志們到阜康、烏魯木齊、奎屯、黑油山等地尋找褐煤原料資源。
根據資料介紹和牧民提供的情況,高勁夫判斷在黑油山地區有需要的褐煤資源。
于是,他和一名維吾爾族工人乘卡車到黑油山尋找。汽車正在戈壁灘上艱難行駛,突然刮起了狂風,幾乎要把車吹翻。因為風太大風吹起來的石子把駕駛室打穿了一個圓孔,砂石把駕駛室外殼油漆全部打光,成了一個白鐵皮駕駛室。
他們只能摸索著慢慢前行,帶的水喝完了,他們只能在大風中爬行著找水。他們在距汽車約一公里處發現一個水坑水晃動就起泡沫,還有紅色的小蟲又苦又咸,但為了生存,還是喝了下去。
不過高勁夫說,是完成任務之后才拉肚子的,值得了。就這樣,他們開著車在黑油山周圍幾十平方公里的范圍內找了兩天,終于找到了褐煤煤層。他們在十幾個點進行了取樣,現場測試了褐煤中腐殖酸的含量,篩選了幾十個含量較高的樣品,回獨山子后配置出腐殖酸鈉泥漿處理劑,作了全面對比試驗處理效果較好,確定選用。
直到今天,在克拉瑪依所屬的各個油氣田的淺層井和中深井的鉆井過程中,仍然使用著高勁夫他們自己選料研制的這種泥漿化學處理劑。其耐高溫降失水和稀釋的效果都非常好。通過查閱新疆省地質部門所能收集到的零星資料介紹,他們得知阿爾泰,哈巴河伊犁托克遜等地可能有他們所需的重晶石原料。他們就邊走邊看邊問邊找翻山越嶺趟河鋪路,找到重晶石巖就現場測試性能。就這樣,他們居然找到了可以大量開采的重晶石礦建起了重晶石廠大大減少了從蘇聯進口重晶石粉的量。
隨后褐煤助劑生產也形成了規模,完全不用從蘇聯進口,隨即成立了獨山子油礦泥漿處理劑廠。
這項自力更生的工作,為國家節約了巨額的外匯同時也發展了新疆地方經濟。
1953年:為共和國撐起四分之一的能源天空
新中國的獨山子油田第一口探井——50號井和第一口開發井——38號井于1951年5月1日同時開鉆。這標志著獨山子油氣田進入第二次大規模勘探開發階段。蘇聯專家為獨山子油田的科學快速開發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53年1月,中蘇石油公司總經理部遷往烏魯木齊,烏蘇獨山子油礦撤銷,在獨山子油田成立了獨山子礦務局,領導油田的各項工作。
較之新疆剛剛解放和中蘇石油公司剛剛成立的時期,這時的獨山子油田的物質和技術條件要好了很多——
成系統的鉆井采油設備基本能夠滿足勘探開發需要,大部分中國工人已經成長為具備崗位素質的技術和技能工人。
新生的共和國嚴重缺乏能源,在各級黨委的動員下,獨山子油田的各部門各單位開始了以多產石油為主題的勞動競賽。
據1953年10月7日的《新疆日報》報道:“鉆井處66號井的職工們,發揮了泥漿泵和柴油機的配合作用,創造了在24小時內鉆進155米的最新紀錄,超過了玉門礦務局王登學鉆井隊24小時鉆進138.63米的全國最高紀錄。”
其實,這種“泥漿泵和柴油機的配合作用”,其技術原理和20世紀80年代末的“高壓噴射鉆井技術”是類似的。
但前者的意義更大:這是一群缺少文化知識,缺乏理論基礎的普通工人,憑借“我為祖國獻石油”的愛國熱情和“吃大苦、受大累,不出油、不死心”的拼搏精神自己發明創造出來了。
獨山子散布著多處原油露頭,從這些露頭冒出的原油匯集成條條小溪。職工們瞄上了這些天然資源,從1952年開始,他們利用工余時間,自發地去打撈,送到煉油廠煉制。
他們先用木板擋住油路,讓水從木板下面流出去,再用鐵勺把原油撈起,存入油槽。這樣的行為,僅僅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就打撈出原油22噸,價值人民幣舊幣1.46億元。
新中國成立之后,無論從哪個方面說,都成為了獨山子油田大發展的輝煌時期。1953年獨山子油田原油產量70241噸,是油田生產原油最多的一年,占當時全國原油產量的23%。
1954年11月15日,由獨山子礦務局3250鉆井隊鉆成的62a號井的井深達到了2700米,是當年全國8口超過2000米的深井之一,而1954年7月1日開鉆、1956年7月17日完鉆的110號井,更是創造了井深3002米的當年紀錄。這是一口可以載入史冊的井,因為在山前高陡背斜構造上的獨山子油田鉆成口3000米井的難度不是普通構造鉆井可以比擬的。
又一個春天:跨越三個世紀的油田
“盡管獨山子背斜已有近百年的勘探開發史,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油田的地質情況仍未完全認識清楚,并且直將重點放在獨山子斷裂上盤沙灣組地層,而對斷裂下盤油氣潛力考慮較少,
“然而,從成藏機理分析,斷裂下盤距離油源較近,而且斷層封閉,斷距大獨山子大斷裂作為油氣運移通道使斷裂下盤地層具備良好的成藏條件。目前已經鉆到斷裂下盤的井中,有三口井分別在沙灣組,安集海河組獲得較好的試油結果,證實斷裂下盤沙灣組和安集海河組具有較大的油氣潛力。
這是《獨山子背斜下盤沙灣組安集海河組油藏評價井部署意見》中的段文字。從1936年第一次大規模勘探開發算起,獨山子油田共鉆成井150口。在它近百年的開采史中,一共為中國的發展奉獻了34萬噸原油和216億立方米天然氣。而它還有多大的潛力等待發掘,是新一代石油人積極探索的課題。
目前,按照《意見》的部署,正在有步驟地實施。
如果落實了獨山子背斜斷裂下盤沙灣組和安集海河組地層含油氣性及油藏規模:如果搞清了斷裂下盤各地層的發育情況及厚度:如果獲取了有利層段的巖性物性等地層資料。那么獨山子油田將會迎來又一個春天,將會成為個跨越三個世紀的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