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臺璧,落日溶金,金色的嘉峪關格外動人。遠望,戈壁大漠,黃草平沙雄關當塞,險峻天成。近觀,雕梁畫棟,琉璃綠頂,木格壁窗,古色古香……
嘉峪關歷數百年風霜,依然堅守。“嘉峪關”意為“美好的山谷”。與春風不度的玉門關頗有淵源,漢唐時期絲綢之路上的關口是玉門關,因其環境惡劣才向東南方向退后了幾百里地修建了嘉峪關。
“天下第一雄關”是眾志成城的建設成果。當年百姓趕著群羊,群羊每天托著建關的磚,不辭勞苦,風雨無阻。據說建關之時,要求老百姓在10天之內往關上送磚10萬塊,因為路遠百姓認為不可能完成,這時一個青年提出他能完成,只是要求百姓每天放羊時讓每只羊背10塊磚送到關上,就這樣10天之內磚運完了,保證了長城和嘉峪關的修建。
百姓出力,建造者更是精耕細作。在嘉峪關內游覽時,關城內仍然能看到在一個城樓外側人們無法到達的地方放著一塊磚,這塊磚是嘉峪關修好后負責修建的人放的,意思是嘉峪關修好后只富余一塊磚,證明他的計算精確。這塊磚一放就是600多年,至今還在那里展示著建筑師的精確和細致。
正是這份精細,嘉峪關屹立數百年,風采卓著,嘉峪關以“天山 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的氣勢座落于河西走廊中部,成為明萬里長城西端的重關,修筑邊墻至酒泉30里,前后歷時近200年。修筑嘉峪關后,后因吐魯番的侵擾而“閉關絕其貢”,從而使得嘉峪關成了明代萬里長城西端最后的一道關隘——“河西第一隘口”因此得名。
巍巍長城,關隘眾多,嘉峪關以雄著稱。“二崤虎口夸天險,九折羊腸確地雄。”這幅嘉峪關的對聯無疑是最好的說明。游歷嘉峪關,其“雄”大為可觀。作為長城全線中規模最壯觀保存最完好,氣勢最宏偉的古代軍事城堡的關隘,其建筑充滿寓意。其由外城、內城和甕城組成,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懷柔致遠,安定西陲。此外整個建筑布局精巧,氣勢雄渾,令人驚嘆。
在嘉峪關西門外百余米處,有清代勘立的“天下雄關”石碑。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此處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并勒石為碑。
這塊石碑一直為嘉峪關正名。1987年,嘉峪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地名錄》,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離去之時,再上關樓,向兩邊望去,茫茫沙漠之間,長城如游龍盤踞其間蜿蜒,時斷時續,若隱若現,但氣勢讓人不可藐視。向西遠眺,山嶺層疊,戈壁茫茫,氣壯山河。低頭看著地上的車轍蹄印,不難想象,嘉峪關不管是在經濟、文化的交往方面,還是在拒敵方面,在歷史上必定發揮著重要作用。
遙想當年的車水馬龍,戰火紛爭,嘉峪關首當其沖,無不感慨,再看今日,嘉峪關市發展的蓬勃之姿,精彩紛呈。嘉峪關,歷史的承載者,將繼續書寫她的雄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