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共獲得51枚金牌,位列奧運會金牌總數第一名。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取得如此好成績的主要原因是舉國體制,中國對競技體育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在全世界都是一流的。而對比國家對競技體育的投入,群眾體育的投入卻嚴重偏少,平均每萬人僅擁有體育場地6.58個。在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平均每萬人擁有200多個體育場地。美國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高達16平方米。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群眾體育方面的差距巨大。特別是體育場地嚴重缺少的問題,更是制約中圍群眾體育發展的瓶頸,也是中國實現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所必須要跨越的一道檻。美、日、英等發達國家社區體育狀況如何,以及對中國社區體育有何啟示是值得關注的重點。
美、日、英社區體育現狀
國外社區體育設施相對集中于社區體育中心。國外社區體育中心是構建社區服務網絡的一個重要環節,是開展社區體育活動的基本載體,也是社區體育俱樂部活動的基本載體。
一、美國
美國“健康公民2000年”計劃把增加社區體育中心的數量作為一個重要指標。其中規定至2000年,美國社區每10000人要建一英里野營、自行車或健身路徑,每25000人要建一個公共游泳池,每1000人要建四畝開放的休閑公園。這些指標在1996年就已提前完成。
美國的社區體育中心也可稱作為休閑體育公園,大致分為五個層次:小型公園、街區公園、社區公園、管區公同、地區公園,社區體育中心一般由室內和室外設施組成,根據規模的大小,體育設施的配置也有所不同。如室外設施有:運動場、高爾夫球、網球、游泳、釣魚、兒童游戲場、野餐區域。1000英畝以上的地區公園可進行騎馬、徒步旅行、自行車、野營、冬季運動、登山及其他體育活動等。室內設施有:多用途的體育館、健身房、游泳池等。社區中心還配有更衣室、大廳、游戲室、會議室、餐廳等。
二、日本
日本學校體育占有體育設施總數的66%,導致社區體育基礎條件不完備。基于此在2000年日本政府頒布的《體育振興基本計劃》規定:到2010年之前,一是要在全國各市、街、村至少發展、建立1個綜合型地域體育俱樂部;二是要在各都、道、府、縣至少發展、建立1個社區域體育中心。相對于單一項目的俱樂部而言,綜合型地域體育俱樂部備有多種多樣的運動項目,可以滿足人們多樣化的需求。社區域體育中心是指在幾個市區村構成的區域圈內建立的體育中心。該體育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在更大的區域內,協調解決單個綜合型區域體育俱樂部難以解決的問題,如舉辦社區域市町村規模的體育交流大會等。
三、英國
英國體育理事會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制定了英國社區體育中心的基本標準(sASH),要求每25000人的禮區就需要建設一個社區體育中心。社區體育中心必須能夠開展17個體育項目,即羽毛球、籃球、保齡球、壁球、5人制足球、健身操、室內曲棍球、柔道、空手道、健身、舞蹈、網球、迪斯科、旱冰、乒乓球、蹦床、排球等。此外中心還需建有健身房、會議室及更衣室。
對中國社區體育發展的啟示
一、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縮小城鄉差距
在社區體育發展的各個方面,政府主導作用是美、日、英社區體育發展的共同特點。《中國全民健身條例》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將全民健身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有計劃地建設公共體育設施,加大對農村地區和城市社區等基層公共體育設施建設的投入,促進全民健身事業均衡協調發展。”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顯示:“中國現有體育場地85萬多個,其中僅有8.18%分布在鄉(鎮)村。”2006年體育總局制定的《關于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意見》提出“十一五”期間,到2010年,爭取占全國六分之一的行政村建有標準的公共體育場地設施,惠及約1.5億農民。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的主要建設內容是,建設1片硬化的標準籃球場,并配置1副籃球架和2張室外乒乓球臺。在籃球場的四周要有不少于5米的平整空地。2009年底這個任務提前一年完成。無論是“農民健身工程”還是支援老少邊窮地區的“雪炭工程”都是政府主導下的惠民政策,有助于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全民健身事業均衡協調發展。
二、完善體育立法,加快體育設施建設
與美、日、英相比,中國從《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到《體育法》再到《全民健身條例》在體育設施建設方面都沒有明確的量化標準的規定。如人均體育設施的面積,人均體育場館面積,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個數或社區體育設施的數量及標準等等,由于沒有明確規定,社區體育的場地設施建設、經費都難以得到保障,獎懲制度也難以執行。建議制定專門針對社區體育發展的法律法規,明確體育設施建設的量化標準、發展目標和保障措施,吸取發達國家社區體育的成功經驗,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快社區體育設施的建設,使中國社區體育設施建設上一個新臺階。
三、通過《全民健身條例》的實施。促進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與國際接軌
日本的學校體育設施是非常完善的,為了開展社區體育,日本提出了“學校向社會開放”的口號,學校和社區的體育場地設施互為開放,這是日本社區體育的一個顯著特征。美國與英國以大學城帶動社區發展的形式促進體育的開展。
中國有各類體育場地約85萬個,占全國體育場地65.6%的學校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率僅為29.2%。學校體育場地設施使用率不高,始終是中國群眾體育發展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條例》的出臺使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有法可依。《條例》規定:“學校應當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向學生開放體育設施,公辦學校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公眾開放體育設施。”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是大勢所趨,是目前解決中國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鍛煉需求與中國體育場地嚴重匱乏這一矛盾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也是發達國家普遍采取的做法。
四、發展社區體育運動,增強人們體質
發展體育運動,其目的是增強人民體質,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從《第三次中國城鄉居民體育參與狀況調查》結果看,中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只有28.2%,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發達國家社區體育之所以活躍,很重要的是通過社區的體育組織,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吸引群眾廣泛參與。另一個原因是花費較低。在美國,各級、各類社區體育協會經費的主要來源,一是來自政府的資助,二是收取會費,但會費標準很低,14歲以下人群每月會費一般不超過2美元,14歲至18歲人群一般不超過3美元,美國人完全能負擔得起。中國各級政府和各級體育管理部門應大力開展社區體育活動,落實總局提出的“三邊工程”(即建設群眾身邊的場地,健全群眾身邊的體育組織,組織開展群眾身邊的活動),利用節假日和業余時間大力組織社區體育活動,增加服務項目,提高服務水平,降低收費標準。同時,應盡最大限度地將公共體育設施向群眾開放。
五、加強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培養和培訓,重視發揮體育協會的作用
按照規劃,到2010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二期工程結束時,中國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將要發展65萬人,與總人口比例達到兩千分之一。而早在1994年,日本社會體育指導員與人口的比例就已經達到兩千分之一。目前中國現有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和這一要求還有很大差距,所以這是一項緊迫的工作。
各單項體育協會有強大的生命力,擁有大批的體育義務工作者,他們積極參與協會組織的各項活動,承擔繳納會費的義務,通過他們的努力工作,可以帶動一個城市乃至全國某個項目的發展。政府和體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加大對體育協會組織的扶持力度,促進社區體育發展。
(責任編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