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男
趙丹是我國話劇、電影史上最具魅力且最有獨特風格的表演藝術家,他一生塑造了眾多的舞臺形象和銀幕形象,深受我國觀眾的喜愛。這位生在揚州、長在南通的山東漢子,把自己畢生的精力奉獻給了他所鐘愛的表演事業。
2004年,為紀念趙丹誕辰90周年,我們南通藝術劇院決定投排國家一級編劇高龍民先生創作的話劇《少年阿丹》。該劇描寫的是少年時期的趙丹和他的幾個小伙伴顧而已、錢千里、朱今明的故事:由于他們對戲劇有著共同的興趣和愛好,在中學校長顧敬基的支持和幫助下,他們成立了小小劇社,在當時“中國左翼戲劇聯盟”進步思想的影響下,他們由模仿表演文明戲到學演話劇。在排演洪深先生的話劇《五奎橋》時,遭到國民黨的禁演和抓捕,最后趙丹和小伙伴們被迫連夜乘船“逃離”南通,前往上海,開始了他們畢生的電影事業。
因為該劇表現的是少年時期的趙丹,導演決定用四位女演員來飾演劇中的四位男孩。編劇高龍民先生曾任我們南通話劇團團長,十分了解我們每一個演員的性格氣質和表演戲路,在他的極力推薦下,我被選定飾演主角——少年趙丹。
接到任務后,我既激動,又害怕。激動是,我們劇院是全國第一個把趙丹搬上舞臺的,而我又是第一個在舞臺上塑造趙丹藝術形象的演員;害怕的是,自己如果演不好這個深受全國人民喜愛的表演藝術家,無法交代。雖然我從小是看著趙丹的電影長大的,如《馬路天使》、《十字街頭》、《烏鴉與麻雀》、《李時珍》.《林則徐》、《海魂》、《聶耳》、《烈火中永生》等,我都看過。他在影片中所塑造的每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一直留在我的記憶里。那時我根本沒想到自己會走上演劇這條路,更沒想到自己會在舞臺上扮演我心中最崇拜的藝術大師趙丹。于是,我查資料、看影碟、與編劇交流,努力從各個方面去了解趙丹的生平事跡。其實,我們所看的影碟,都是趙丹成年后的作品,所查的資料,也沒有任何少年趙丹的歷史記載。編劇高龍民先生告訴我,這個戲雖然寫的是少年趙丹,但是,必須考慮到觀眾的感受,考慮到趙丹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必須用成年趙丹的個性特點來關照十五、六歲的少年趙丹。除了天真以外,要突出他的熱情、直率、奔放。他的語言節奏、形體,都要有激情、有分寸,當然,最主要的要塑造一個“快樂的阿丹”。

少年趙丹是全劇的核心人物。趙丹本人的多才多藝,給演員塑造角色提出了很高的難度,況且,趙丹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在舞臺上扮演一個現實生活中的真人比扮演劇本中虛構的人物要難多了。這對我這個已經到了不惑之年的女演員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以前雖然也演過不少男孩的角色,如《夜店》、《三虎團》等,但這次的角色塑造確實讓我感到十分艱難,可以說,這是我進話劇團近20年來最難演的一個角色。比如趙丹模仿卓別林跳舞、唱京劇、走京劇臺步等等,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新的課題,都得慢慢學。但是,我想,既然接了這個本子,我就必須演好這個角色,要將一個對藝術有著執著追求的趙丹展現在觀眾眼前。
首先,我從人物外形著手,毅然剪掉了好不容易留起來的披肩長發,從服裝師那里又借來了三十年代的學生裝。當我走進排練場的一剎那,現為省話劇院院長的導演楊寧興奮地喊了起來:“像,如果化妝師再造一下型,就是活脫脫一個少年趙丹了。”我想,這是“形似”的第一步,接下來便是形體和聲音的造型。于是,我利用休息時間,去小學校和小男生一起玩,和他們交談,仔細觀察他們的言行舉止,讓他們跟我對臺詞,努力從他們的神態中去捕捉少年趙丹的影子。
有了形似,還必須做到神似,即所謂“形為先,神韻超乎其表;神韻為主,寓于形,融成一體。若有形而無神韻,神采即脫格矣。故形神兼備,神似勝于形似。”要做到“神韻超乎其表”,就必須跨越“形似”,跨越外部演戲的層次,進入到靈魂的刻畫——創造人物。因此,我不能僅僅背背劇本中的臺詞,設計幾個外部動作,我要走進人物的心里,表現人物準確的內心;我要刻畫人物的氣質、神韻和靈魂。作為一個專業話劇演員,不能滿足于表面的“形似”,我必須注重人物的塑造,特別是心靈的塑造。演員創作的工具、材料就是自身,就是用情感去創造情感,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用激情去體現激情。有激情,也正是飾演趙丹的表演特點之一,老一輩電影藝術家白穆說:“趙丹有激情,但更重要的是他對每個人物有設想、有看法、有理解、有解釋。他演的人物都是人各有貌,形象是真實感人的。”
在這部話劇中,我不僅要演趙丹,還要表現少年趙丹的演劇生活,演戲中戲《熱血忠魂》中的團長和《五奎橋》中的李全生。雖然,團長和李全生這兩個人物角色只是少年時期的趙丹并不成熟的表演,但在當時來說,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熱情。因為沒有影像資料可以借鑒,我只能靠自己對這兩個人物所處的規定情景來分析、解讀他們,用心去塑造他們。當然,我深知“求形似容易,而求神似則不易。”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我仔細揣摩,由表及里,盡力抓住最能體現人物神韻的各個方面,然后通過形體、動作、語言表現出來,力求用心靈去體驗、去感受、去理解趙丹的情感世界。當戲的結尾,趙丹被迫“逃”離南通,走向江堤,準備登船去上海,這時候,為了表現少年趙丹對家鄉的眷戀,我運用了一個“猛然轉身”,從高平臺——江堤上沖向臺口,高喊“南通,我會回來的”。這一聲喊,我聲淚俱下,既表現了趙丹當時不甘就這樣離開故土的復雜心理,同時也是我對趙丹這一走六十余載,最后卻化作英魂歸來故鄉的悲痛的吶喊。我真希望阿丹的在天之靈能聽見我最后的這一聲喊。我要告訴他,南通話劇,后繼有人,從阿丹成立“小小劇社”,為南通贏得話劇之鄉的美譽之后,1959年2月5日,南通市成立了專業話劇團,而且,至今仍在創演大型話劇。
一代藝術大師趙丹離我們遠去了,但他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這幾年,我經常會翻開《趙丹——南通的驕傲》一書,也經常會流著眼淚看完其中的每一篇文章。趙丹的藝術成就至今仍然無人逾越,他留給我們的銀幕形象以及書畫作品,是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特別是他的《銀幕形象創造》、《地獄之門》這兩本書,更值得我們話劇演員一讀。
2005年12月31日,話劇《少年阿丹》參加了第五屆全國優秀兒童劇展演。我為自己能在舞臺上演一個少年趙丹而榮幸,而驕傲。
“丹”心照我心。趙丹,我們的同行,我們的鄉人,我們的前輩,一位現代中國話劇與電影的表演藝術大師,他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和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將影響我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