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中國互聯網協會 石現升
2010年5月發生的龍源期刊網著作權糾紛案件,引發了出版行業對數字產業版權問題的高度關注,給網絡出版這個新興行業帶來巨大挑戰。
在對該糾紛進行分析時我們發現,作為被告方龍源期刊網的抗辯觀點是:其所傳播的內容事先得到了合作方期刊社的授權;而原告作者堅持認為,自己并沒有將其作品的數字版權授權給期刊社,更沒有獲得任何數字出版的報酬。綜上,原被告雙方爭議的焦點在于,作者在給期刊社的授權中是否包括信息網絡傳播權及是否應獲得相應的報酬。
我們先對網絡出版者、期刊社和著作權人各自的權利進行分析。《著作權法》第十條規定:著作權包括人身權和財產權;其第十二款,“信息網絡傳播權,是指以有線或無線的方式向公眾提供作品,使公眾可以在其個人選定的時間和地點獲得作品的權利”。《著作權法》第十四條規定了匯編作品的著作權歸屬:匯編若干作品、作品的片斷或者不構成作品的數據或者其他材料,對其內容的選擇或者編排體現獨創性的作品,為匯編作品,其著作權由匯編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
通過著作權對各個主體的權利界定可以發現,著作權人對自己的作品在哪里發表、以何種方式發表,享有人身權和財產權,如無合同約定,著作權人和期刊社均應當遵守著作權法的規定。而信息網絡傳播權所涉及的網絡出版者的權利義務關系又該如何界定?筆者認為,網絡出版者在出版匯編作品時,除要依法獲得期刊社的授權外,還應當獲得為期刊社提供作品的作者的授權。其中既包括人身權(發表權、署名權、修改權等),也應當包括財產權,即依法獲得報酬的權利,此外還應當包括信息網絡傳播權,其中也相應地包括著權人的人身權和財產權。
隨著互聯網的應用與普及率的提高,信息網絡傳播與傳統的期刊社時代的出版業務相比有了很大不同,對內容的多樣性和出版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商業運作機制也更加復雜。對信息網絡傳播者來說,合理、快速地獲得每位著權人的授權渠道比傳統的期刊社模式更加困難。《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使用他人作品應當同著作權人訂立許可使用合同。除合同另有約定外,被許可人許可第三人行使同一權利,必須取得著作權的許可。龍源期刊案件中的被告方認為,其所傳播的內容事先得到了合作方期刊社的授權,但合作方期刊社是否依法獲得了為其供稿的每位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授權,案件中并未特別明確,這也是案件的焦點之一。
目前,網絡出版業務在逐年增多,規模也在逐年擴大,如果按照著作權法的規定,現有的大多數從事數字期刊出版的運營商基本都存在侵權行為,除主觀因素外,獲得海量著作權人的授權渠道困難是客觀因素之一,另外一個因素可能是對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原則存在誤解。
《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了著作權的合理使用原則。在條文明確列出的幾種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從合理使用原則的規定可以看出,合理使用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合理使用的作品僅限于已經發表的作品;合理使用不得以營利為目的。《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的各項規定都表明,非營利是合理使用的必要的前提條件。
在數字化出版也成出版業趨勢的情況下,如何認定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比傳統的期刊社出版時代更加困難。但無論海量出版時代的模式有多么不同,都不能忽略合理使用原則,因為合理使用的制度是為了平衡社會公共利益,是對權利人專有權利的一種限制,是建立在著作權人犧牲一定經濟利益的基礎上的。因此,行為人,特別是數字出版經營者不能出于營利的目的而使用以上權利,否則,對權利人來言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情理的。
目前,期刊數字化進程中頻發的版權糾紛現象,和數字網絡技術快速發展、市場需求多變性及當前版權制法律制度相對滯后的現狀密不可分。如何在現有的版權法律制度下,從操作模式上破解當前期刊網絡傳播過程中的難題,需要政府、業界、研究機構從行政管理、行業自律、技術手段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探討切實可行的方法。
2010年年初,為推動互聯網播出廣播電視節目的規范發展,推進廣播電視節目的網絡版權保護,建立有序的廣播電視節目網絡播出版權交易市場,促進電視制片和網絡播出兩個行業的平衡發展,遵照“互利共贏、規范管理、誠實守信”的基本原則,中國互聯網協會網絡版權工作委員會與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電視制片委員會、中國電影協會聯合制定了《互聯網影視版權合作及保護規則》。
三家行業協會同意積極溝通,建立公平合理的廣播電視節目網絡傳播方式和價格制度規則。三方協會將定期發布版權信息公告,主要包括:版權權屬信息、版權授權信息、版權保護信息等。參與簽約的各網絡播出單位承諾,不通過任何方式播出三方協會聯合公告的版權保護信息中未經授權的影視作品,同時,在知悉三方協會公告信息內容之日起七日內,對涉及侵權的影視作品進行刪除或屏蔽等處理。三方行業協會一致同意,在版權保護中將采取更加務實有效的措施,如共同探討建立版權黑名單公示制度、設立專門的版權公告聯絡人制度,定期收集整理版權授權及維權狀況,三方行業協會行業組成專門的調解機構,對版權傳播糾紛實行內部調解與確認機制。央視法制頻道在世界知識產權日(4月26日)對全國播出了《互聯網影視版權合作及保護規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參考上述三家行業協會解決網絡版權糾紛的作法,我們在解決期刊信息網絡傳播權爭議時,也可以嘗試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在從事網絡期刊出版時依法獲得著作權人的授權。這里的授權主要指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即網絡出版運營商在取得傳統期刊的出版授權時,一定要在授權合同中明確其是否取得著作權人的信息網絡傳播權授權,無論是與著權人簽署全部授權協議還是單獨簽署信息網絡傳播權授權協議。相比之下,由傳統的期刊社與著作權人達成授權協議相對容易操作。如果著作權人不通過傳統的期刊社直接與網絡出版運營直接達成授權協議,也是可行的辦法,這是解決網絡出版糾紛的關鍵所在。
二是制訂網絡出版運營商分類制度。根據分類,在網絡出版過程中找出科學、合理、可行的利益分配方式。如何科學合理地分配網絡出版運營商、期刊社、著權人的經濟收益,平衡數字出版過程中各方的利益,是推動國家數字出版行業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網絡出版的模式各有不同,如何合理分配各自的收益,既能激發著作權人的創作動力,又能保證網絡出版行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業界共同努力。
在支付稿酬定價及分配比例上,可以采用對網絡出版運營商進行分類的原則,由國家網絡出版主管部門、網絡出版運營商、傳統的期刊社及專家學者組成共同組成民間的評議小組,依據國內網絡出版運營商的出版規模、行業影響力、遵守著作權管理自律情況等因素,將網絡出版運營商分成若干類,并根據類別分別制訂出不同的收費標準及收益分配比例,這樣既能保證知名網絡運營商的市場收益,也能使知名專家學者的智慧創作能得到保護,提升經濟收益。
三是大力推進行業自律工作。成立網絡出版行業自律組織,由行業自律組織擬定網絡出版自律規范。除定期發布行業自律情況報告外,還將定期公布嚴重違反著作權法規定的網絡出版黑名單,使其接受社會輿論的監督和評判,同時,行業自律組織可針對網絡出版糾紛進行相應的糾紛調解工作,并根據網絡出版的新現象、新問題,向著作權主管部門提出修訂著作權法相關內容的建議。
四是加強技術手段建設。在網絡版領域,經常會出現付費標準不明確、利益分配機制不透明的現象,如果由著作權人舉證將非常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可根據網絡出版運營商的出版模式、點擊率收費模式、廣告促銷收費等,由第三方開發建設出專業的統計系統,對網絡出版運營商的點擊率及廣告收費等基礎數據進行統計,作為各方利益分配的參考數據,保證利益分配過程中的透明度,維護著作權人的利益,有效促進網絡出版行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