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年
(江蘇省洪澤縣公路管理站,江蘇 洪澤 223100)
工程建設是一個系統,影響工程質量的因素很多,上級政策、技術規范、決策思想、施工工藝、管理水平、工作質量及設計、施工、監理、業主、監督各單位的建設行為等因素都與工程質量密切相關。以下就幾個主要原因進行分析:
公路建設項目一般規模較大,其施工過程是一個勞動力、資金、技術密集型的生產過程,不同于其他商品生產,其規模大、投資多、生產周期長、使用周期長,因此,統籌規劃,科學決策非常重要,應就項目的必要性、技術的可行性、經濟的合理性,及宏觀和微觀經濟效益,作出科學評估,若立項不妥,決策不周,將帶來很大浪費及嚴重后果。一是規模小,標準低,不能滿足設計交通量、設計年限要求,提前進行二次投資改造,不能發揮高等公路的規模效益;二是如果路線選擇不合理,人為造成行車出入不便,增加行車距離,將會造成很大浪費,不適應經濟發展需要;三是重大技術方案、施工工藝、主要材料的比選與審定,如果選擇不當,將給工程質量造成隱患。
設計是工程建設的靈魂,是工程質量的龍頭,工程質量首先取決于設計質量。公路建設項目的前期工作很復雜,從規劃、五項、可行性研究、項目評估、設計文件、招標文件、合同條款和規范,到招標項目實施,周期較長。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高等級公路建設的設計還在起步階段,國外公路建設項目的設計,產業政策明確,法律法規完善,設計程序合理,評估機構經驗豐富,設計人才眾多,項目庫完備充實,設計使用的設備和軟件先進,設計周期有的達20年以上,設計質量較高。我們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建立項目庫,設計任務基本上是一個接一個,不能也沒有時間進行多項目多方案比選,沒有上述保證設計完善的條件,因此有一定差距。目前高等級公路路基路面防水、排水設計,防護工程設計過于簡單,對交通工程、大型橋梁隧道、環境保護、景觀美化等設計缺乏經驗。各地市有設計資質和設計經驗的單位太少。
建設項目由于條塊分割的行政管理體制和資金來源的不同,項目管理模式各異,項目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差別,建設市場離規范化管理有一定距離。總體是重點大型項目、世行貸款項目、領導重視的項目較好,中小型項目、地方籌資項目欠規范。
公路建設市場管理體制沒有理順,管理工作不規范是影響公路建設質量的一個主要原因。建設項目的項目法人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沒有完全推行開。有的項目未實行項目法人制、合同管理制;有的項目未實行監理制,仍是內部監理,或指揮部領導下的監理,監理水平不高,力度不夠;有的建設項目沒有嚴格實行招投標制,有的不招投標,有的議標,自己的項目自己干,仍存在自己設計、自己施工、自己監理、自己驗收、自已接養的“五自”工程。
業主項目管理能力欠佳,對大型項目管理沒有經驗,有的業主是由各相關單位抽調人員組成的臨時指揮部,存在臨時、松散、短期的思想觀念,質量意識和合同意識相應淡薄,在目前上項目比較多的情況下局面不容樂觀,無法解決。
對設計、施工、監理單位的資質沒有嚴格要求,一些項目存在資質不符、越級承攬任務及工地現場人員、設備與投標書不符的現象,有的甚至沒有資質也能進入建設市場。
很多項目未做到造價合理、工期合理、分標合理。我們應堅持合理標價,防止建設市場惡性競爭,而現在壓價競標,低價中標的情況很普遍;現行貸款項目要求最低中標,應該是最低合理標中標,而我們現在的大環境中投標人競爭過度,標價過低,使有效的控制手段失效。
原材料的質量是工程質量的基礎,有好的材料才能出好的質量。工程建設所用的原材料不是統購統配,一般由承包商自己采購,尤其是地方材料可供選擇的范圍很小。所用部分原材料不能滿足規范要求的原因較多,一是因施工進度快,料源多,檢驗設備和人員不足,材料檢驗跟不上;二是為降低成本而人為降低用材標準;三是料場管理不善,材料二次污染或標準降低;四是材料供應者弄虛作假;五是有的材料采購與使用脫節;六是有的材料如瀝青,國產瀝青的質量不過關,進口價格高,要外匯,形成不用也要用的局面。大部分地方材料如石料、石灰、砂子以小加工為主,沒有工業化生產相應的生產標準、規范和程序,材料的等級、規格、級配、材質不穩定,沒有質量保障,工程上因施工環境、價格、運距、外界干預等因素又不得不用。
公路建設采用機械化施工是保證工程質量的前提,過去的人海戰術、手工操作方式已遠不適應當今公路建沒發展的需要。建設工程的機械化水平由機械化程度、技術裝備率、設備完好率、機械利用率及機械操作正確性來衡量。路基采用重型振動壓實機械,壓實度就有保證;灰土采用場拌,瀝青、水泥拌和設備自動計量,自動上料,就能保證混合料的質量;攤鋪設備自動找平,預壓,熨平,就可保證路面的平整度;承包商的鉆孔機、架橋機、混凝土澆注設備可保證橋梁的施工質量;預制場設備先進,對預制構件的質量是一個保證;工地試驗設備齊全,精度可,計量準確,試驗檢測質量就有保證。
承包商施工現場機械設備,尤其是大型設備,投入滿足施工各階段需要,工程質量就有可*保證,否則很難干出高速度、高質量、高效益的工程。目前大部分施工企業的機械設備缺乏,難以勝任高等級公路的施工,在高速公路上的一些國家大型企業,機械設備也仍不能滿足施工需要,如一些國產瀝青拌和設備對材料的級配、油石比控制非常不穩定,無法滿足設計要求。在加快形勢下,施工力量強的企業顯得更少,合格大型設備不足將是導致質量不住的重要原因。
現有的監理人員的數量和素質遠不適應交通基本建設高速度、大規模、高標準的發展現狀。2006年以后有很大改善,但與正常監理工作需要的人員總數相比仍然不足,且這其中一大部分人在其他崗位,沒有直接從事監理工作。
一些監理單位的行為不規范,新的監理單位缺乏監理經驗和監理經歷。有的監理單位的資質不符合有關要求,有的越級承擔監理任務,有的重經濟效益,輕工作質量,嚴重影響監理工作質量,有的只派少數監理當駐地,其他臨時外聘;外聘造成此局面的主要因素:一是外聘人員所占比重過大,一般工程項目的外聘監理占人員總數的60%以上,有的所占比例更高;這些人員的組成不穩定,只用不教難以提高素質,相互之間缺乏約束和信任,信心不堅定,高標準嚴要求的觀念難以樹立。二是監理業務培訓不夠,有的地方忽視培訓,外聘監理更得不到培訓,在工程開工時匆忙上崗,工程完工后就解散,使監理工作停留在低級水平。三是對外聘監理的資質要求不嚴,部分監理是水利、鐵路、林業部門的人員,也有其他行業的人員。四是個別外聘監理只把監理工作當作掙錢和謀私的手段,工作敷衍了事;有的與施工單位站在一個立場,在工程監理過程中計量支付、檢測數據有弄虛作假現象。
政府交通主管部門對監理市場主要是宏觀管理,多是對監理單位和人員的資質進行管理,對監理單位的行為,監理工作運行情況,監理工作成效等的動態管理缺乏手段,在法規、行政、經濟等方面,對監理單位的制約機制尚不完善。
一些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的領導和管理人員,對工程質量監督重要性的認識不足,致使質量監督工作開展有一定難度。
大部分設計、監理、施工、監督單位的檢測設備、檢測手段、技術力量還不能滿足質量檢測工作需要,有的與實際要求相差很大,直接影響質量管理工作的深度和力度。
[1]李梅梅,鹿順.影響公路工程質量影響因素與控制措施[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