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昌,黃 君,易先武,陸昌友,蘆靈軍
(四川省宜賓市第一人民醫院普外科,四川 宜賓 644000)
急性胰腺炎(AP)是常見消化系統急癥,多以上腹部疼痛,腹脹伴惡心、嘔吐,腹部壓痛及血尿淀粉酶增高等為主要臨床表現,尤其是重癥急性胰腺炎的病死率高。近年來其發病率有上升之勢,其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之一。我們近年應用生大黃高位保留灌腸聯合生長抑素治療AP 46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76例為2006年1月至2009年7月我院普通外科住院患者,診斷符合文獻[1-2]標準。將其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A組)46例,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齡25-76歲,平均(45.22±12.01)歲;病因分類:膽源性25例,酒精性l3例,其他8例;急性水腫型胰腺炎38例,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8例。對照組(B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3-77歲,平均(42.11±16.18)歲;病因分類:膽源性18例,酒精性8例,其他4例;急性水腫型胰腺炎26例,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4例。兩組上述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禁食3-7d,常規留置胃管行胃腸減壓;(2)靜脈輸液,維持水鹽電解質平衡,適當給予靜脈營養;(3)三代頭孢抗生素的使用,防止和控制細菌感染;(4)法莫替丁抑制胃酸分泌;(5)國產生長抑素泵入,6mg/d。治療組:在此治療基礎上予生大黃45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00ml,浸泡5min后高位保留灌腸。操作要點:向病員解釋進行灌腸的治療作用及必要性,以取得理解和合作;若患者腹脹明顯,可先進行肛管排氣,用以排除腸腔積氣,減輕腹脹。灌腸時臀部抬高10cm,液面距肛門50-60cm,插入肛管約25-30cm,每次至少保留2h以上,每日兩次。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文獻[3]制定。顯效:3d內腹脹消失及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有效:7d內腹痛腹脹及血、尿淀粉酶恢復正常;無效:7d后非手術治療無效而其他治療或出現嚴重并發癥,甚至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統計學軟件,全組患者指標以±s)表示,各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
中藥高位保留灌腸46例,治療組在腹痛腹脹消失時間、血尿淀粉酶恢復至正常時間及恢復排氣排便時間均較對照組縮短,兩者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時間比較(±s)

表1 兩組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時間比較(±s)
注:*P<0.05。
組 別 腹痛消失例數 時間(d)腹脹消失例數 時間(d)血淀粉酶正常例數 時間(d)尿淀粉酶正常例數 時間(d)恢復排氣排便例數 時間(d)A組(n=46) 46 3.83±1.2* 38 3.6±2.1* 46 3.2±2.8* 46 5.1±2.0* 46 3.9±1.7*B組(n=30) 30 5.22±0.7 27 5.7±1.9 30 4.9±3.6 30 6.3±1.8 30 4.7±0.5
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后,治療組有效率為89.1%,對照組為8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療效比較[例(%)]
3.1 AP的發生機制 目前認為,AP的病理過程是被激活的胰酶消化自身胰腺組織,導致胰腺組織缺血壞死促使白細胞過度激活,釋放炎性介質。這些因子介導多臟器的損傷,導致胰腺血流灌注減低,小靜脈血管叢壅滯,間質組織內壓力升高,紅細胞游出小血管外,導致胰腺腺泡出血、缺血、壞死、炎癥和水腫[4]。腸道功能衰竭使腸管麻痹,腸壁通透性增高,腸道細菌移位,全身和胰腺壞死組織繼發感染,對機體造成第二次打擊[5-6]。中藥治療AP,尤其在防治腸麻痹和腸功能衰竭、阻止腸道菌群移位等方面,越來越受到重視。
3.2 大黃的作用機制 現研究發現,大黃對AP發病機制中的多個環節存在調節效應,其主要作用機制如下:(1)抑制胰酶釋放及其活性。大黃對胰蛋白酶、彈性蛋白酶等胰酶的分泌均具有較為明顯的抑制作用,且作用效能隨其應用濃度的增加而增強[7],特別是對于胰蛋白酶及彈性蛋白酶,抑制作用最為明顯[8]。(2)增強腸黏膜壁的防御功能,防止腸道內生菌群的移位,大黃通過促進腸道蠕動,從而能有效降低內源性感染發生的可能性。(3)促進腸運動,緩解腹部癥狀[9]。一方面可以加快腸道有毒物質的排出,另一方面可以暢通消化系統以減低胃腸內壓,最終緩解的腹痛腹脹的臨床癥狀[10]。(4)促進膽排泄。大黃對Oddi’S括約肌具有松弛作用,能促進膽石排出,這有助于膽汁、胰液的引流,并可有效控制膽道炎癥。(5)抑制多種細胞因子及清除氧自由基。大黃能降低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消耗和脂質過氧化物(LPO)的產生,對體內超氧離子自由基有較強的清除能力[11-13]。(6)改善微循環,可以提高腸黏膜的血流灌注,促進腸黏膜內杯狀細胞的大量增生,起到加固腸黏膜屏障的作用[10]。
3.3 生長抑素的作用機制 生長抑素及其衍生物治療急性胰腺炎已多年,且療效得到肯定,其治療急性胰腺炎的可能機制為:抑制胰腺分泌,減少胰酶含量,松弛Odd括約肌,保護胰腺細胞,刺激肝網狀系統,減輕內毒素血癥,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減少并發癥,促進胰腺修復和機化等[14]。
3.4 生大黃高位灌腸的優勢 利用腸黏膜血管豐富、黏膜面積大及易于吸收的特點,通過高位保留灌腸,促進大黃的吸收,將吸收的藥物運送到胰腺組織;同時刺激便意,更能發揮作用,促成藥物性胃腸減壓。而常規灌腸壓力低,與腸黏膜接觸面積小,且易于排出,使得大黃發揮作用有限,效果較差。
3.5 保留灌腸時需注意的事項 由于急性胰腺炎患者,尤其是重癥患者,常因為劇烈的腹痛腹脹以及對疾病知識的缺乏等導致情緒焦慮、恐懼,因此需要對患者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及合作。選用一次性輸液器連接雙腔氣囊導尿管灌腸,因雙腔氣囊導尿管較普通肛管細,可以減小刺激,減輕患者痛苦。同時氣囊注入生理鹽水可以將導尿管固定于腸腔,可延長藥物保留時間。藥液溫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圍內,應與體溫相當,適當的溫度可促改善腸道血液循環,降低痛神經的興奮性,從而提高腸道抵抗力和修復能力,減輕疼痛。灌腸操作中動作要輕柔,插管要慢,以免肛門括約肌痙攣造成插管困難,影響保留效果,如遇阻力,可退出少許,旋轉后再插。灌腸后應注意觀察大便排出情況及腹部癥狀、體征緩解情況。使用導瀉劑后,大便次數增多,需加強肛周皮膚護理,保持局部清潔干燥。
綜上所述,生大黃高位保留灌腸配合西醫常規處理治療急性胰腺炎療效滿意,恢復快,具有較好的臨床意義,值得推廣。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1995,10(3)∶142-143.
[2]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急性胰腺炎的診斷及分級標準[S].中華外科雜志,1997,12(1)∶699.
[3]田雨霖.急性胰腺炎的診治問題[J].實用外科雜志,1992,12(12):620.
[4]巫協寧.重癥胰腺炎的發病機制[J].中華消化雜志,1999,19(10)∶335-337.
[5]王寶興,王國良,王興鵬.腸道細菌易位進展[J].國外醫學消化分冊,1998,18(3)∶205-208.
[6]Ogawam.Acute pancreatitis and cytokines:“second attack” by septic complication lead to organ failure[J].Pancreas,1998,16(3)∶312-315.
[7]劉曉紅,趙雩卿,錢家鳴.大黃對大鼠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的影響[J].中華消化雜志,2004,24(1)∶14-17.
[8]王 剛,孫 備,姜洪池,等.早期腸內營養聯合大黃治療重癥急性胰腺炎的實驗研究[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6,21(2)∶150.
[9]魏鳳玲,常 明,原國強.大黃中結合蒽醌的致瀉作用及藥動學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1999,5(6)∶53-55.
[10]陳德昌,景炳文,楊建東,等.大黃對胃腸動力學影響的基礎和臨床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9,9(7)∶411-413.
[11]吳生滿.大黃提取物對氧自由基的清除效果研究[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24(2)∶80-81.
[12]熊輝巖,張曉峰,譚大風,等.大黃屬三種植物不同部分提取物清除羥基自由基的體外實驗研究[J].食品科學,2003,24(1)∶128.
[13]袁耀宗,吳建新,徐家裕.重癥胰腺炎二十碳烯酸的異常代謝與大黃素、施他寧的作用[J].中華消化雜志,1997,17(5)∶274-276.
[14]Binder M,UhlW,Friess H,etal.Octreotid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ancreatitis:results of a unicenter prospective trial with three different octreotide dosages[J].Digestion,1994,55(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