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建平
(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外科,天津 300450)
成人原發性小腸腫瘤是臨床少見病。原發性小腸腫瘤占身體各部位腫瘤發生率的0.2%-0.3%,占消化道腫瘤的1%-3%。成人原發性小腸腫瘤的癥狀隱匿,早期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和體征,現有的影像檢查手段難以對小腸進行有效的診斷,誤診率相對較高。我院1998年5月至2008年5月共收治成人原發性小腸腫瘤44例,均經手術及病理證實,現就其診治特點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80歲,平均57.9歲。40歲以上者36例,占81.8%。病程1周至3年。
1.2 臨床表現 44例中腹痛25例(56.8%),腹部腫塊10例(22.7%),貧血33例(75%),消化道出血5例(11.4%),腸梗阻10例(22.7%),黃疸8例(18.2%),腸穿孔4例(9.1%),體重下降、腹瀉、發熱8例(18.2%)。
2.1 腫瘤類型和分布 44例中良性腫瘤10例(10/44,22.7%),惡性腫瘤34例(34/44,77.3%)。腫瘤的病理學檢查結果及小腸內分布見表1。

表1 44例原發性小腸腫瘤病理類型及分布(例)
2.2 術前診斷 本組于術前臨床診斷為小腸占位22例,陽性率50%,其中腹部腫塊5例(11.4%),消化道出血5例(11.4%),梗阻性黃疸8例(18.2%),急性彌漫性腹膜炎4例(9.1%)。上述臨床確診的22例主要通過消化道造影7例(31.8%),纖維內窺鏡及活檢10例(45.5%),選擇性動脈造影2例(9.1%),超聲及CT診斷3例(13.6%)。全部病例均經手術后病理學證實。手術方式見表2。

表2 44例小腸腫瘤手術方式(例)
成人原發性小腸腫瘤的發病率低于胃腸道其他部位的可能原因,綜合文獻分析與下列因素有關:①小腸內容物為堿性,不利于腫瘤的生長;②腸內容物為液狀,稀釋癌原物質,降低其濃度;③腸內容物通過快,縮短食物中潛在致癌物質與小腸黏膜接觸的時間;④小腸內菌群少,使某些需要細菌參與代謝的致癌物質明顯減少;⑤小腸壁內有密集的淋巴組織,是IgA產生的場所,使腸壁具有高度免疫能力;⑥小腸內芘羥化酶類的濃度高,能將某些致癌物質解毒成低活性物質;⑦小腸集合淋巴結多,以T淋巴細胞為主,免疫力強,具有高度的抗腫瘤生長特性和能力。有些小腸腫瘤的發生和分布有一定的規律:如十二指腸黏膜表面積最小,但腺癌的發生率卻最高,占小腸癌總數的40%,且多位于壺腹部;回腸黏膜表面積最大,腺癌的發生率卻最低,為22%,空腸居中,為38%。間質瘤常見于空腸,其次為回腸和十二指腸;淋巴瘤或類癌則多見于回腸。小腸腫瘤多為惡性,國內報道良、惡性之比為1∶3.7[1]。本組病例良、惡性腫瘤比為1∶3.4,位于十二指腸者最多(38.6%),其次為回腸和空腸。
成人小腸腫瘤的診斷包括兩部分內容,一為定位診斷,一為定性診斷。目前成人小腸腫瘤的術前確診率不高,誤診率可達70%-90%。分析原因主要是:①成人小腸腫瘤的發病率低,臨床醫師缺乏對本病應有的警惕:②容易被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常見病干擾;③本病目前缺乏簡單易行、價廉及無創性的診斷方法;④有的患者經過多家醫院診治,缺乏系統的疾病分析和臨床觀察。據統計成人小腸腫瘤從出現癥狀距確診的中位時間為7個月。本組術前臨床確診率為50%。總結我們的工作體會,當有以下臨床癥狀時應高度提高警惕:不明原因的臍周或右下腹痛,進食后加重,嘔吐、排便后緩解;成人腸套疊或不明原因的腸梗阻;間歇性柏油樣便、便血或腹瀉,而胃鏡或結腸鏡未見異常,應行進一步檢查。同時應不斷充實小腸腫瘤的病例積累,擴大知識領域;通過對誤診病例分析,提高小腸腫瘤的警惕性。
3.3.1 鋇劑造影 此項檢查是目前最普遍、最可利用的方法,診斷率在50%左右。氣鋇雙重造影可使十二指腸腫瘤診斷率提高,但水平部和升部的腫瘤易漏診。
3.3.2 腸系膜上動脈造影 能顯示血管的分布,對平滑肌瘤、血管瘤及惡性腫瘤的診斷率為50%-78%。選擇性腸系膜動脈造影是目前靈敏度和特異度較高的診斷方法。本組2例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即通過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得到診斷。
3.3.3 CT及MRI 傳統觀點認為CT和MRI無助于小腸腫瘤的早期診斷,只用于了解腫瘤侵犯的范圍和有無遠處轉移,作為術前估計病期的一種補充檢查方法。但隨著CT和MRI設備的不斷改進、成像水平的不斷提高,目前多層螺旋CT對原發性小腸腫瘤的定位診斷比較準確。三維重建技術能多角度、更直觀地顯示病變形態范圍、周圍結構及臟器的情況,已經成為診斷小腸腫瘤的可靠方法之一。
3.3.4 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CT(PETCT)[2]PET-CT是近年來較為認可的診斷手段,使區分腫瘤的良惡性成為可能,并可確定腫瘤系單發或多發。近年來已有應用PET-CT監測小腸腫瘤治療的報道。應用PET-CT使功能代謝與影像診斷相結合從而增加了診斷小腸腫瘤的價值。
3.3.5 纖維內鏡檢查 應用纖維內鏡提高了十二指腸腫瘤及末端回腸腫瘤的診斷率。近年來有應用小腸鏡進行檢查的報道,但成功率較低、費用較高。目前內鏡超聲的應用使小腸腫瘤的診斷率明顯提高,尤其對早期腫瘤的隨訪及術前分期尤為重要。
3.3.6 B型超聲 B型超聲對小腸腫瘤的診斷意義未明確,較大腫瘤易發現,而較小腫瘤常難以發現。有文獻報道B型超聲檢查診斷率可達63.6%,而CT檢查為3.8%[3]。
小腸腫瘤無論良、惡性均需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和手術切除范圍依據具體情況而定,術中不能及時準確判斷腫瘤良性或惡性的,應按惡性腫瘤對待,力爭做到根治性切除[4],而位于十二指腸的惡性腫瘤應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5]。
[1]秦新裕.小腸腫瘤的診治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11)∶929-930.
[2]師英強.小腸腫瘤的診治思路[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8,28(11)∶988-990.
[3]陳 農,施 敏,張 威.小腸腫瘤的診斷[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6)∶356-358.
[4]Scaife C.Small bowel adenocarcinoma distal to the ligament of treite[M]//Advanced therapy in surgical oncology.Hamiltoni:B C Decker Inc,2008∶224-229.
[5]Scoggins CR,Martin R CG.Duodenal adenocarcinoma[M]//Advanced therapy in surgical oncology.Hamiltoni:B C Decker Inc,2008∶229-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