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裔武,連宇輝,梁芳健,楊麗芳
(廣東省茂名石化醫院,廣東 茂名 525000)
針對本地區近幾年來耳聾患者逐漸增多的情況,為探討中后期神經性耳聾疾病的發病原因及臨床治療的有效途徑,我們運用“耳復康方劑”配合西藥,對治療不同程度中后期神經性耳聾患者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為治療耳聾疾病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
1.1 診斷標準 感音神經性耳聾的診斷標準參照《實用耳鼻咽喉科學》。因患者出現急性、亞急性感音神經性耳聾發作,經治療約1-2個月后的病程中出現各種慢性癥狀特征,我們將這個時期的神經性耳聾定名為“中后期神經性耳聾”,以區別早期的急性、亞急性期神經性耳聾。該病臨床癥狀為聽力功能下降,可伴有耳鳴、耳阻塞感、頭暈等癥狀。純音測聽結果:500Hz、1000Hz、2000Hz的分貝平均數大于30分貝、小于70分貝。中后期神經性耳聾評價:純音測聽分貝平均數小于30分貝為0級,大于或等于30分貝,小于40為1級;大于或等于40分貝,小于50為2級;大于或等于50分貝,小于60為3級;大于或等于60分貝,小于70為4級。
1.2 納入或排除標準 ①符合以上中后期神經性耳聾標準;②中耳、內耳無急性感染復發癥狀體征,如疼痛、流膿、積液、鼓膜內陷等;③患者無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④純音測聽檢查分貝平均數大于30分貝、小于70分貝。
1.3 一般資料 入選病例96例,均為2006年3月至2008年10月在我院五官科門診和住院的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單純西藥治療組(簡稱對照組)與耳復康方劑聯合西藥治療組(簡稱治療組)。對照組47例,其中男29例,女18例,年齡36-73歲,平均55.62歲。耳聾病程2-46個月,平均14.72個月。治療組49例,其中男23例,女26例,年齡38-69歲,平均53.94歲。耳聾病程2個-54個月,平均16.25個月。耳聾評級見表1。
1.4 治療方法 對照組使用銀杏達莫注射液10ml×2支,加250ml生理鹽水,注射用腦蛋白水解物60mg×2瓶,加100ml生理鹽水,靜脈滴注,每日一次;三維B注射液2ml×2支,肌肉注射,每日一次。治療組在使用上述藥物的基礎上同時使用“耳復康方劑”進行治療。該方劑組成是:龍骨(先煎)、熟地各30g,丹皮、磁石(先煎)、山萸肉、山藥、茯苓各20g,澤瀉15g,三七、益智仁(后下)各10g。制成湯劑,于早餐和晚餐后半小時各溫服一次,每次100ml。21d為一個療程,輕者1-2個療程、重者2-3個療程。根據復診時病人的康復情況,決定是否繼續用藥。
1.5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分別進行純音測聽評價和中醫癥狀評價。
1.5.1 純音測聽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實用耳鼻咽喉科學》診斷標準中各患者的評價級數及改變情況。
1.5.2 中醫癥狀療效評價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觀察患者耳聾、耳鳴、頭暈、失眠、納差、腰酸、疲乏、心煩、盜汗等九種癥狀變化,根據積分法判定中醫癥狀療效,每一癥狀“無”0分,“輕”為1分,“中”為2分,“重”為3分;積分上升顯示癥狀加重;積分下降少于30%顯示無效;積分下降大于30%,顯示有效;積分下降大于60%,顯示顯效。
1.6 統計學方法 兩組資料互相比較及治療前后比較采用t檢驗或者秩和檢驗。
2.1 純音測聽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中1-4級的患者例數分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中純音測聽評價0-2級的例數多于對照組,3-4級的例數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純音測聽評級比較(例)
2.2 中醫癥狀療效比較 治療組有效率和顯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療效比較
感音神經性耳聾是臨床常見的病種之一,大多是由于全身功能減退、免疫紊亂、維生素或營養缺乏、外傷噪聲損傷、感染等因素所致,常以抗菌、消炎、營養、脫水等西藥為主進行治療,雖有一定的療效,但療程相對較長。同時,西藥的副作用對耳部神經功能和肝腎功能也造成一定的損害,導致患者久病體虛,逐漸演變成中后期神經性耳聾。在此期間,單純以西藥治療,收效不甚理想,改為中西醫結合治療,效果更好。中醫理論認為:耳聾癥病在耳,耳為清竅,屬腎,病變在肺、肝、腎。致病的病因病機為:風、火、痰、瘀壅塞耳竅,以及因虛耳竅失養而致聾。耳的聽覺功能與腎密切相關,若素體不足、過度疲勞或久病、大病后精氣失充等均可導致腎精耗傷,髓海空虛,耳竅失養而聾。正如《金匱翼》所說:“腎虛精少,其氣不逐于上,則耳聾不聰。”針對上述病機、病因,我們運用中醫理論進行辨證施治,組方用藥,經過臨床反復試驗,總結出了“耳康復方劑”。方中以六味地黃湯為基礎,功能為滋陰補腎,補腎精腎氣、肝陰肝血;龍骨、磁石能安神固陰、聰耳明目;三七能活血化瘀;益智仁能溫脾暖腎,補脾腎氣虛。全方共奏滋補肝腎、益智安神、聰耳明目等功效。依據現代中藥藥理分析,六味地黃湯對調節免疫和形成抗體有良好的功效,且能升高紅細胞、抗衰老[1]。三七含黃酮苷、皂苷、氨基酸等,能擴張腦血管、內耳血管,促進機體微循環,有提高免疫力、抗炎、抗衰老功效[2]。益智仁含揮發油、維生素、氨基酸等,有健脾、抗利尿、減少唾液分泌、抑制中樞神經的作用[3]。經本研究驗證,耳復康方劑配合西藥用于治療由肝腎陰虛引起的耳聾耳鳴、頭暈失眠等癥狀的中后期神經性耳聾,具有針對性強、綜合治療、療效顯著等特點,其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單純的西藥治療。
[1]鐘起誠.從中醫藥學與現代免疫學的聯系探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發病機理及治療[J].新中醫,2004,36(2)∶3.
[2]楊 麗.中藥學[M].天津: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14.
[3]樊 忠,王天鋒.實用耳鼻咽喉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