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名:張某搶劫案
[基本案情]犯罪嫌疑人張某,男,1995年3月4日出生,漢族,在校學生,四川瀘縣人。2010年5月19日O時許,張某手持一根竹棒到被害人姜某在瀘縣云錦鎮板橋村老井壩所開的商店伺機偷竊,在撥弄門鎖時被屋內正在睡覺的姜某發覺,姜某便開門查看,張某隨即用竹棒將姜某頭部打傷,因姜某大聲呼救,張某害怕被發現立即逃離現場。經鑒定,姜某所受之損傷構成輕微傷。
檢察調解,是指檢察機關依職權主動進行的,以被害人、加害人同意調解為前提,在檢察機關的主持下,社區人員的參與下,被害人與加害人通過溝通達成諒解協議,從而確定案件處理結果的一種辦案方式。公訴環節的檢察調解,是指在審查起訴階段,對符合調解范圍和調解條件的刑事案件,承辦該案的檢察官站在中立的立場上,運用專業知識,組織被害人及其親屬、加害人及其親屬和社區人員進行直接溝通,被害人與加害人在民事部分達成諒解賠償協議,從而對加害人作出不起訴或者從輕量刑建議決定的一種案件辦理方式。
一、張某搶劫案中檢察調解的運用
在未成年人張某涉嫌搶劫一案中,承辦檢察官首先審查全部案件材料,訊問了犯罪嫌疑人張某,聽取了被害人的意見,考慮到張某未成年人的特殊身份,就其平時表現、家庭狀況、學習成績等情況進行深入調查,了解到其平時表現良好,父母長年在外打工,其現跟隨祖父母生活,性格內向,成績優秀,認為該案張某構成搶劫罪(未遂)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系在校學生,平時表現良好,成績優秀,有良好的悔罪態度,被害人姜某也愿意和解,完全符合適用刑事和解的前提條件。其次是組織案件當事人雙方到檢察院進行和解,由承辦檢察官就刑事和解進行詳細的闡述,還進行了必要的法制宣教和心理疏導工作。對于和解的具體內容如賠償條件、數額等承辦檢察官不直接介入,大多由案件當事人自行協商,張某在其監護人的代表下與被害人姜某達成了9000元的民事調解協議,姜某當場表示原諒且要求從輕處罰張某,給其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再者,承辦人鑒于該案的情況作出對張某不起訴的審查結論后將案件提交科室討論,再提交該院案件質量管理中心討論,由案件質量管理中心會同公訴科召開聽證會。張某在聽證會真誠悔罪得到被害人姜某的原諒,參會人員作出一致決定,同意作不起訴處理,最后提交檢察委員會討論通過。對張某作出不起訴決定,并就相關文書上報瀘州市人民檢察院備案審查。最后,承辦檢察官定期回訪,一方面了解雙方當事人對辦案效果和工作作風的滿意程度,另一方面是到張某的學校和家中了解到其返校后學習刻苦,成績優異,遵守學校各項規章制度,現在母親放棄打工回家陪伴和教育兒子,與被害人姜某兩家已經恢復了和睦的村民關系,且姜某希望張某好好學習爭做一個有利于社會的人。
二、公訴環節適用檢察調解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公訴環節適用檢察調解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公訴權是法律規定的檢察機關代表國家或政府對刑事犯罪提起控訴并在審判中出庭支持其主張的權力,其作為檢察權的最基本內容,主要包括提起公訴權和出庭支持公訴權,是實現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重要形式。公訴權的主要職責是追究刑事犯罪,調解的目的是為了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的和解,從而作出不起訴、從輕量刑建議的處理。兩者是否矛盾呢?我們認為公訴權與調解是能夠相容的。理由如下:
(一)公訴權與調解在刑法目的上的統一性
追訴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其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刑法的預防功能,包括一般預防和特殊預防。而調解更加注重個案預防的社會效果,在取得特殊預防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統一的同時,也達到了一般預防的刑法目的。
(二)公訴權與調解在價值目標上的一致性
對犯罪提起公訴的目的是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懲罰犯罪,保護整個社會的權益,從而使被害人的利益得到救濟和保護。調解更加強調被害人利益的保護與恢復。將被害人的個人利益從刑事訴訟的附帶利益保護回歸到與被告人利益同等的地位,在部分案件中,甚至放在了第一位。
(三)公訴權與調解在內容上的包含性
我國法律賦予了檢察機關對公安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作出不起訴決定的權力。1997年《刑事訴訟法》取消了免予起訴的規定,建立了相對不起訴制度。其第142條第2款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輕微,依照刑法規定不需要判處刑罰或者免除刑罰的。人民檢察院可以作出不起訴決定?!毕鄬Σ黄鹪V制度建立以來,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但也存在缺乏統一操作手段和有效監督制約的弊端。實踐中檢察官大多只是在正式受理偵查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后,按照法律規定對犯罪嫌疑人進行了一次訊問,事實清楚的案件對被害人一般不再詢問,通常只采用書面審理案卷而作出不起訴決定。以致一些不起訴決定的犯罪嫌疑人不能充分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性質、過錯及危害性,一些被害人對檢察機關的不起訴決定也不能理解,從而達不到較好的懲治與預防犯罪的效果,將調解作為作出案件不起訴決定的法定辦案程序,則能較好地解決不起訴決定帶來的相關問題。當然,調解不等于不起訴,一部分案件可以通過檢察調解達成當事人之間和解,從而作出不起訴的決定。但對于主觀惡性較深、慣犯、累犯的案件即使達成和解協議仍然需提起公訴,但可請求法院從寬處理。因此,調解并不否定公訴權,相反更有利于公訴權的科學行使。
三、公訴環節檢察調解的適用范圍、條件和程序
為保證公訴環節的刑事和解正確適用,以避免在人民群眾中產生“以錢贖罪”的錯誤認識,維護司法權威,瀘縣人民檢察院對檢察調解的適用范圍、條件和程序等做出明確規定,以期發揮最好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一)公訴環節檢察調解的適用范圍
1、適用案件范圍。并非所有的刑事案件在公訴環節都適用檢察調解,根據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精神,公訴環節適用檢察調解的案件范圍為:輕微刑事案件:部分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案件;部分經審查認為不構成犯罪的案件。輕微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有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附加刑、免予刑事處罰的案件。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和相關司法解釋,輕微刑事案件的范圍主要包括:故意傷害案(輕傷);重婚案;遺棄案;侵犯通訊自由案;非法侵入他人住宅案:生產、銷售偽劣商品案(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侵犯知識產權案(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除外);刑法分則第四章、第五章規定的,對被告人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其他輕微刑事案件。如過失致人重傷案、非法拘禁案、誣告陷害案、非法搜查案、損壞財物案、收買被拐賣婦女案等等。部分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案件,如果犯罪嫌疑人的主觀惡性小,具有從輕情節或是屬于偶犯、初犯、過失犯或是被害人有明顯過錯在先。且對被害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損害較小,適用調解更有利于化解矛盾糾紛,有利于被害人得到物質賠償和精神安慰的案件。比如未成人搶劫、親屬鄰里間的侵財案件。經審查不構成犯罪的案件,檢察官可針對案件具體情況選擇適用檢察調解。有的不構成犯罪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雖然不承擔刑事責任,但應承擔民事責任。比如“犯罪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案件,犯罪嫌疑人雖然對被害人造成了一定的損害后果,但未達到追究其刑事責任的程度。被害人因為對法律的不了解,就可能對司法機關產生誤解。被害人對犯罪嫌疑人提起民事訴訟最終能夠得到賠償。但卻增加了訴累,被害人與加害人的結怨無法解決。成為社會不和諧因素沉淀下來,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因此可能就造成被害人上訪、申訴。如果我們組織當事人進行調解,可以讓被害人充分理解犯罪嫌疑人的行為不構成犯罪的理由,解除被害人因不懂法而對檢察機關產生的誤解,如果同時能促成雙方達成賠償諒解協議。也能減少被害人的訴累,從而徹底平息糾紛,緩和矛盾。
2、適用對象范圍。適用調解的主體應包括未成年人、偶犯、初犯和過失犯。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的規定,辦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應當堅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要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情況進行調查,了解未成年人的性格特點、家庭情況、社會交往、成長經歷以及有無幫教條件等情況,除主觀惡性大、社會危害嚴重的以外,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訴可不訴的不訴。對確需提起公訴的未成年被告人。應當根據情況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理、適用緩刑等量刑方面的意見。對輕微犯罪中的初犯、偶犯依法從寬處理。對于初次實施輕微犯罪、主觀惡性小的犯罪嫌疑人,特別是對因生活無著落偶然發生的盜竊等輕微犯罪,犯罪嫌疑人人身危險性不大的,一般可以不予逮捕;符合法定條件的,可以依法不起訴;確需提起公訴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從寬處理的意見。
(二)公訴環節適用檢察調解的條件
首先,犯罪嫌疑人需主觀惡性小。造成的被害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損害小。如雖然一些案件屬于輕微刑事案件,但犯罪嫌疑人系累犯、主犯,具有法定從重情節。或者雖然有的案件犯罪后果并不嚴重,但犯罪手段惡劣,犯罪惡性較深,對此類案件則不宜適用調解。
其次,犯罪嫌疑人必須認罪。犯罪嫌疑人能夠在審查起訴階段。主動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犯罪性質、行為的過錯程度,有悔罪態度;最后,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同意接受調解或者要求在檢察機關的主持下進行調解。被害人表示對犯罪嫌疑人的行為可以諒解,犯罪嫌疑人希望獲得被害人的諒解,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雙方有直接溝通交流的愿望。
(三)公訴環節適用檢察調解的程序
1、啟動程序。檢察機關對移送審查起訴的案件。經過審查認為符合調解范圍和條件的,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及其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當事人的法定代理人及其近親屬,雙方享有申請調解的權利。同意調解的,雙方應向檢察機關提交調解申請。檢察機關在適用調解方式時,盡可能與社區機構聯系,邀請社區人員參與。對符合條件的輕微刑事案件,檢察官可依職權決定啟動調解程序;對于部分可能被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且適用調解有利于被害人的案件,嚴格依照案件程序,提交科長或者檢察委員會決定。
2、實施程序。檢察機關居于絕對中立的地位。主持調解的進行。首先,再次詢問參與調解的案件當事人調解的真實意愿,告知達成調解協議可能影響案件的審查決定的后果。雙方表示都愿意調解的,立即開始調解程序,如果有一方反悔。則立即終止啟動程序。然后,向參與調解的人員介紹案件的審查情況。陳述案情應客觀,避免加入檢察官個人的主觀意見和評論。之后,調解雙方各自發表自己的意見和要求。由犯罪嫌疑人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認罪和悔過,希望被害人原諒和補償被害人的意思表示,接著,被害人一方發表意見,闡述自己因犯罪行為受到的傷害,對是否接受犯罪嫌疑人的道歉和賠償作出意思表示。檢察官在整個過程中始終居于中立的地位,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提供法律咨詢,鼓勵雙方達成調解方案。雙方在會議上作出明確表示,并達成調解協議書面材料后,調解過程結束。
3、決定程序。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在審查起訴的訴訟期限內達成調解協議,經濟賠償履行完畢。且被害人自愿放棄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責任的,公訴部門可根據案件具體情況,對犯罪嫌疑人作出不起訴決定或者從輕量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