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13日《人民日報》有一則報道,上海日前對今年的選聘高校畢業生進行了到村任職及“三支一扶”崗前培訓。今年共選取到村任職大學生167人,招募“三支一扶”大學生446人。培訓結束后,613名大學生將赴全市9個郊區縣的農村基層從事2~3年的村支書(主任)助理、合作社助理、鎮村綜合管理、農技推廣、法律服務、支教、支醫等工作。另據統計,近3年來服務期滿的“三支一扶”大學生,選擇繼續留在區縣、鄉鎮各級機關、企事業單位參與農村基層服務的達86%以上,面向農村基層就業創業已成為上海市高校畢業生和青年人才就業創業的積極導向。由此引發了我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問題的一些思考。
大學畢業生擇業誤區
對于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創業的形勢,官方有官方的說法,百姓有百姓的議論。政府極其重視和千方百計,而落實的情況是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看法不一。實際上,大學畢業生擇業在思想觀念上存在著些誤區,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誤區之一:報考公務員
政府機關錄用公務員是黨和國家發展的需要,大學生就業報考公務員的想法本沒有錯,而且每年都有機會報考各類公務員崗位,例如今年多個省面向社會招錄公務員,國家11個部委首次從基層遴選公務員,提供30個職位,試點單位包括外交、教育、農業、計生委、安監、法制、測繪、民航、郵政和食品藥品監督等部門。從宏觀上說,部門之多、單位之多、專業之多、人數之多可謂壯觀。但是公務員每年補充的人數畢竟是有限的,與應屆大學畢業生數量相比,仍然不成比例,而且招錄公務員對工作經驗的要求也初見端倪。作為應屆畢業生,雨點再大能落到你頭上嗎7可惜的是,不少大學生都把關注點放到報考公務員的期盼上,夢想能夠成真嗎?甚至有人把此目標作為擇業首選和唯一,恐怕對大多數大學生來說是脫離實際。“假為真時真亦假,無為有時有還無”。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誤區之二:留守大城市
當不了公務員,退而求其次。到一、二線城市,去國企、外企、民企去當白領、藍領,走杜拉拉升遷之路,這也確實是大學生就業的一條路徑。但是,這條路徑也是要通過招聘被聘用的呀!不知您光顧過人才市場沒有,市場如戰場,簡歷滿天飛,秩序有點亂。再來看一看每個單位的招聘條件吧:論學歷,你夠格;論工作經驗,你是應屆畢業生,哪能有實踐經驗呢?還有一些部門和單位提出性別要求,又是實踐經驗,又是性別要求,你能闖關嗎?即使你有幸闖關,但到實踐工作中,你又能勝任嗎?工作能穩定嗎?一旦企業解聘或不適合你,你就得繼續再一次的應聘。就業不好辦,一些大學生就選擇創業,這也確實是一條路徑。但是,創業比就業難度更大,不是誰都能創得了業的。于是有些大學生就進入了另外一個誤區。
誤區之三:甘當啃老族
在就業創業困難面前,有些大學生不是迎難而上,而是失去了人生的目標,把自己封閉在家中,靠父母養活自己,形成了啃老族。本來大學畢業了,該為國家效力、為家庭分憂了。可他們無所事是,有手好閑,得過且過,怨父母沒有路子,怨社會不給機會,思想消沉,不思進取,成為家庭和社會不和諧的因素。
總之,大學生就業創業確實很難,今年3月22日,暨南大學中文系女碩士蘇同學,在面試深圳歡樂谷品牌專員職位時,面試官問其最近找工作的情況,蘇同學感慨很多,不禁大哭起來。她表示,班里30多名同學至今只有一名簽約了,這段時間,她覺得自己擇業很辛苦,壓力非常大。她的話反映了當今大學生就業問題上的真實情況,現實就這么殘酷。可是話又說回來了,思路決定出路,為什么不將就業創業的思路放寬一些呢?
創業者之歌點亮就業者的人生
我們都知道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的創業歷程。1958年,10多萬轉業官兵“移民”到了北大荒。1968年,沈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成立。隨即開始征招全國各大城市知識青年到北大荒,當年就有3萬多知識青年成為“兵團戰士”。到1976年,陸續有54萬知識青年進入北大荒。如今的北大荒已變成了北太倉,墾區有9個農場管理局、103個農牧場,3123萬畝耕地,是全國機械化程度最高、耕地面積最大的國有農場經濟區。它是中國創業史上的一個奇跡。也正是當年的年輕官兵和知識青年為此奉獻了青春,許多人奉獻了終身,也奉獻了子孫,他們的創業精神受到全國人民的敬仰。
任何創業成功史都告訴我們:創業是艱苦的,創業又是偉大的,創業離不開年輕人,創業更需要有抱負、有知識的大中專畢業生。
“三支一扶”是大學生就業創業的新路徑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近年來大學生“三支一扶”的經驗告訴我們:農村是一個寬廣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在就業中去創業,在創業中實現就業,這不僅是個人的需要,也是國家的需要,若能把國家的需要與個人的志向結臺起來,一定會創造出人間的奇跡。
我國是個農業大國,國家的基礎在農業,國家要富強不重視農業邦是萬萬不行的。從2004年到2010年,中央近幾年下發的號文件都是關于三農問題的,說明中央非常重視農業。有人說,你讀不懂農業、農村和農民,你就讀不懂中國。我也認為,一個人如果有了城市生活的經歷,又有農村生活的經歷,才算得上是完整的人生。其實,中國的老一輩革命家和當今許多中央及各級領導人都是從農村成長起來的。如果說“三支一扶”能成為當今大學生就業創業新路的話,前輩們在多少年前就已經這么做了,只不過是如今大學生到農村去進行“三支一扶”更富有了時代的內涵,具有更高的要求,提供更好的條件,路子會更加順暢了。從這個意義來說,“三支一扶”又是新事物,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充滿著生機與活力,是當今有志向的大學生們施展才華的大舞臺,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創業的一條新路徑。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1.由各地區組織部門牽頭,把“三支一扶”工作視為國家進行人力資源結構性調整的措施來落實,把真正有理想、有志向、有才華的大學生選到“三支一扶”的崗位上去。
2.加強崗前培訓,培訓要有組織、有計劃、有質量,為“三支一扶”高校畢業生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提高其盡快適應服務崗位的能力。
3.宣傳典型,對于“三支一扶”的好典型應及時表揚,廣為宣傳,使更多的實踐者身邊有榜樣,努力有方向,形成“三支一扶”光榮的社會氛圍。
4.落實激勵措施,對有志向長期從事農村基層工作的大學生制定相關的工作、生活、提拔、使用等規范性配套政策,使大學生心態“沉得下”,工作“展得開”,能力“上得來”。
5.對于經過一段時間鍛煉需要和想要回城工作的大學生也要有相應的政策傾斜,特別是在報考公務員中,對其這段經歷給予適當加分,如時機成熟,可從“三支一扶”大學生中為鄉鎮基層機關招錄工作人員開辟綠色渠道。
總之,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踴躍到基層就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持,這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