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合作伙伴。許多專家都相信,到2020年,兩國間的貿易額將增長8倍,達到4000億美元。但是中印兩國間的投資往來仍然很少,而且嚴重不平衡。中國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08年中國在印度投資的累計值為9110萬美元,而印度在中國的投資累計值是這個數字的近10倍。
中印兩個亞洲國家是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但是它們的經濟模式卻非常不同。中國的GDP總數和人均GDP的數值都較大。與中國相比較而言,印度的經濟較少依賴于對外貿易、制造業和投資。印度也力圖學習中國,發展制造業,為國內不斷增長的勞動力提供就業機會。中國也試圖仿效印度在IT和制藥業上取得的成功。這些發展模式的差異和兩國各自的優勢都形成了有趣的互補,成為兩國相互學習的良好契機。
中印兩國都面臨著許多共同的挑戰。比如:如何保持經濟的健康發展,并且減小對環境的危害;如何確保經濟包容、和諧增長。為社會低收入群體提供更多的社會公共服務、改善生活條件:如何應對不斷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如何提供優質低廉的醫療服務;如何改善教育體制,幫助年輕人在日益以知識驅動的全球經濟體中找到自己的職業生涯。因此,中印兩國在這些關鍵領域都有著潛在的合作機會。
作者在印度生活過五年,并且由于工作的需要常往返于兩國之間。他對印度的經濟和商業環境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和了解,所以由他來評說印度的私營企業是非常有發言權的。
印度獨立至今已有63年,盡管經營環境一直受到資源限制和政策僵化的約束,但印度私營企業在公司治理、項目管理、國際化發展、人才培養和創新等領域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91年開展經濟自由化以來,印度私營企業的領頭人就設立了宏偉的愿景,并帶領自己的企業朝這一目標不斷前進。在分析印度頂尖級的私營企業時,作者首先將目光停留于在過去20年里發展迅猛的三大行業,即IT業、制藥業和金融業。他以Infosys、南新和ICICI銀行作為這三大行業的先鋒代表。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接著,又向讀者剖析了印度著名的四大集團信誠工業、信誠ADA集團、塔塔集團和米塔爾鋼鐵公司成功背后的秘訣。
無論是中國還是印度的決策者、企業家和普通百姓,都希望對對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和認識。中印兩國都迫切需要加深對彼此的理解。這本書則可以成為我們了解印度的一個“向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