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同志指出:“要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堅持正確的政績觀緊密結合起來。科學發展觀引導著正確的政績觀的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又保證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這一重要論斷,既為我們正確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與正確政績觀的關系指明了方向,又指出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著力點。
首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盡心盡力干出成績。
科學發展觀和過去的發展觀不同之處就在于:“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因為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歷史的發展,既是在生產力推動下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過程和社會形態的更替過程,又是人的能動活動過程和人的發展過程。歷史過程的內在規律性通過人類的自覺活動表現出來,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因此,社會主義離不開發展,發展太慢不是社會主義,發展不好也不是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離開了發展,科學發展觀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為此,各級領導干部要盡心盡力干出成績,“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用又好又快的發展來創造政績,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
其次,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也是我們創造政績的價值追求。
馬克思所向往的理想境界是以自由個性為特征的人的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他之所以對資本主義進行深刻的批判,并不完全是因為資本主義不解放生產力,而是因為資本主義不解放“生產者”,以犧牲個人的全面發展為代價換取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它繼承并發展了馬克思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了發展問題上“應然”和“實然”的辯證統一,其基本涵義有兩個方面:一是以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二是以人民及其根本利益為發展之本。
當然,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具體的、現實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動態實現的過程。科學發展觀的出發點不是虛幻的將來,而是真實的現在,是當下中國人的基本需求的滿足。因而所謂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群眾為本,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把以人為本貫徹落實到政績觀中,就要解決“為什么創造政績、為誰創造政績”的問題。是為個人還是為國家、人民創造政績,是衡量一個干部政績觀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為官一任,本就應該干出一番可圈可點的政績。但是,如果一味地想著自己出風頭、爭彩頭,熱衷于搞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則是把創造政績變為“做秀”了。我們不能離開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個人的進退榮辱為出發點創造政績,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人民群眾創造政績,努力興辦人民群眾希望辦的實事好事,使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過程變為不斷為民造福的過程。
再次,真正的政績是為黨和人民辛勤工作取得的實績。
大量事實表明,貪圖安逸、養尊處優創不了佳績;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出不了實績;弄虛作假、投機取巧成不了真績;唯有求真務實、埋頭苦干,才能創造出經得起群眾和歷史檢驗的政績。
當前,一些地方和個別領導干部在謀求政績問題上仍然存在認識偏差和實踐誤區,突出表現為片面追求“GDP”的增長,以數字論英雄、定優劣。一是重“顯績”,輕“潛績”。二是重當前,輕長遠;重近期效果,輕長遠利益。三是制造虛假政績。之所以出現上述這些錯誤的政績觀,說明一些領導干部的思想、作風、能力素質與推動科學發展的要求還不適應。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經濟和技術基礎比較薄弱。我們必須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始終不渝地堅持把發展作為壓倒一切的硬道理。GDP是衡量發展績效的一個重要指標,但GDP不是萬能的,片面追求GDP增長更是萬萬不行的。必須在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基礎上,創造實實在在的發展業績,這才是真道理。科學發展是惠及全體人民和子孫后代的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離開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政績,只能是片面的、畸形的、短期的政績,甚至是“敗績”。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時,既要考慮當前發展,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只顧當前的發展,竭澤而漁,后果極其嚴重。必須具有長遠觀點,不能以犧牲未來發展能力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發展。把GDP衡量指標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結合起來,腳踏實地,既重顯績,又重潛績,既重自己任內的政績,又注重做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這才是各級干部應該具有的正確的態度,也只有這樣,才能創造出經得起實踐、群眾和歷史檢驗的政績。
政績觀是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的反映,現實生活中干部政績觀之所以出現偏差,歸根到底是“官本位”觀念作怪。因而,樹立科學政績觀必須破除“官本位”的社會土壤。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要以群眾的觀點看政績,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最后,要用科學的方法考核政績,評價干部。
政績考核就像“高考”指揮棒,用什么樣的標準衡量政績,領導干部就會相應地用什么樣的態度來對待政績。因此,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方法對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至關重要。
建立一個比較科學的績效評估體系,我們必須擯棄單純以幾項經濟指標論成敗甚至單純以GDP論英雄的誤區。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在抓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視人文自然環境的保護和優化,努力使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能給后人留下贊嘆,而不給后人留下遺感。”為此,省委、省政府2008年專門出臺了《關于建立促進科學發展的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意見》,制定了包括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社會進步、生態文明、民生改善等五大類28項科學發展評價考核指標,從制度上建立了促進領導干部切實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的考核機制。我認為,用科學的發展觀評判領導干部政績,尤其要從客觀條件與主觀努力的程度、從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關系、從定性考核與定量考核相結合視角考核成本與績效之間的關系三個方面來評價政績:
第一,評價政績切忌簡單劃一。由于干部的工作環境和基礎條件不盡相同,取得實績的難易程度就有所區別。衡量政績時,應充分考慮區位差異和崗位差異,客觀公正地看待干部的政績,在考核中既要看干部的主觀努力、工作態度、創新精神等,也要看客觀條件和發展基礎,鼓勵干部打好基礎,練好內功。
第二,評價政績切忌急功近利。在考察干部政績時要堅持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統一,堅持近期效益與長遠效益的統一。既要看干部局部工作成績,又要看干部對整體工作和長遠利益所持的態度和所做的貢獻。我們在考核干部時,要鼓勵干部老老實實按客觀規律辦事,兢兢業業干好本職工作,多做有利于經濟社會發展、有利于今后長遠發展、經得起歷史檢驗的實績。
第三,評價政績切忌抽象空洞。長期以來在干部政績考核中,成本意識和成本指標缺位,導致一些干部產生浮躁心態和“政績急躁癥”,不顧行政運行成本,不顧經濟條件和群眾承受能力,不顧長遠利益,盲目地大干、快上。而這樣做結果怎樣、效果如何、投入和產出的比例是多少,則注意不夠,甚至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意識。因此,評價政績應樹立成本意識,引入“第三方”對政績進行科學評估,在重視定性考核的基礎上,要加大定量考核的力度。績效評估應著重建立行政成本與效益分析體系,既要分析經濟成本,主要看行政活動投入的人、財、物情況,看扣除經濟成本后的經濟效益;也要分析政治成本,主要看人民群眾的滿意度、認可度。既要分析環境成本,不能破壞環境和過度消耗能源、資源;也要分析機會成本,要看績效的取得是否選擇了成本最小的方案,盡可能地比較不同的職能部門、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方法來取得同樣政績的可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