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們豐縣縣委、縣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強力推進傳統農業大縣轉型升級,使我縣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的發展勢頭。我縣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示范縣”、“全國平原綠化先進縣”、“全國民族團結模范縣”、“江蘇省文明城市”、省“雙擁模范縣”、“綠色產業示范區”、“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等榮譽稱號。2009年,全縣GDP完成120.1億元,同比增長14.5%;財政總收人完成12.25億元,增長50%;一般預算收入完成9.02億元,增長71.2%。
一、圍繞“大發展興縣”,轉變思想觀念,激活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
我縣立足縣情實際,挖掘縣域加快發展的潛能,鮮明地提出“2013達小康,再用兩年沖百強”的工作目標(即2013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較2009年實現翻番,突破200億元、力爭達到240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總量突破20億元、力爭達到25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城市化率、二三產業占比等全面小康主體指標全面提升,按照自定時限2013年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到2015年努力進入全國百強縣)。今年明確為“三個突破年”,即億元項目建設突破年、招商引資突破年、新城區建設突破年,確保全年實施重點項目100項,計劃總投資162.2億元,年內完成投資90.58億元;實施前期推進項目16項,總投資100.92億元。重點抓好60萬噸豐成鹽化工、120萬噸建滔焦化、5萬噸君樂寶乳業、漢皇祖林開發等7項列入全市“三重一大”的項目建設,以及60萬噸天潤鑄管、30萬錠福豐紡紗、8萬條履帶和1500萬條輪胎的奔騰橡膠等縣內32項“三重一大”項目建設;確保招商總額達80億元,引進億元以上項目16個以上。用創新的思路積極解決發展的瓶頸制約,認真落實土地增減掛鉤措施。目前,全縣35個整理項目總規模3130畝,其中安置農民用地900畝,置換城鄉增減掛鉤用地指標2000多畝,現已有4個鎮基本完成任務。以創建金融生態縣為平臺,積極開展“招行引資”工作,強化金融支撐。開展“金融顧問進百企”活動,112名金融顧問包掛214家企業,提高了企業融資效率。
二、圍繞“大項目強縣”,努力打造三個百億元產業集群,加快工業轉型升級步伐
一是做大煤鹽化工業。我縣李堂煤礦年生產優質氣肥煤60萬噸,可實現銷售收入5.6億元、稅收過億元。建滔煤化工一期年產120萬噸,明年可建成二期年產260萬噸;年產120萬噸的豐成聯堿項目,一期年產60萬噸;年產10萬噸苯胺系列產品的金田化工以及年產20萬噸高塔復合肥的耀德化工等項目年內可建成投產。同時,正加快推進玻璃、氯堿等項目早日落地,從而形成從鹵水到真空制鹽、聯堿、氯堿、甲醇、復合肥、玻璃等上下游產品的產業發展,5年內將煤鹽化工產業產值做到500億元總量,把我縣打造成為新興的煤鹽化工基地。二是做大電動車業。制定了電動車業發展規劃,建設中國電動車城專業市場,設立中國礦業大學和江南大學豐縣電動車研發中心、江蘇省電動車檢測中心。到目前已有整車生產企業80余家、配件生產企業120余家,今年銷售收入可突破70億元,創利稅5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動三輪車生產基地。三是做大食品加工業。依托豐富的農副產品資源,引進和培育了一批果蔬汁深加工、乳品加工和肉鴨屠宰企業。安德利果蔬汁、林家鋪子罐頭、綠意康果酒果醋、豐農興邦果漿、山河綠源果脯等企業年加工果品60余萬噸。君樂寶乳業由最初的生產乳酸飲料發展到現在生產酸奶系列、原酸系列、益酸乳系列、活性乳系列、每日活鮮奶系列等8大系列20多個品種,成為江蘇省農業科技型企業、江蘇省乳品企業前三強。佳合食品、六和食品等企業日加工肉鴨10萬只,鴨業產值突破6億元。
三、圍繞“大棚富民”,大力發展設施生態農業,提升農業轉型升級檔次
一是突出區域特色,大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圍繞學趕壽光活動,通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全縣形成了“三帶四區五塊”規模農業發展格局,即豐徐路、豐沙路兩個萬畝設施菜示范帶,豐黃路設施果示范帶;大沙河果品、孫樓食用菌、梁寨有機農業、鳳凰湖農業生態園四個現代農業園區;東南大(薹)蒜生產板塊,西北洋蔥生產板塊,孫樓、師寨食用菌生產板塊,以桂柳家禽和佳合公司為龍頭的種鴨、肉鴨養殖板塊,以富騰農康公司為龍頭的生態養豬板塊。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26萬畝,已完成全年市下達任務的90%,其中,新增設施菜2.11萬畝、設施果面積9000畝、標準化規模養殖場30個。初步形成了林、果、菜、羊復合型、鴨一沼一果一加工型、生物發酵床養豬等特色鮮明的循環經濟模式。二是突出產品流通,做活市場銷售。先后建成豐縣果蔬批發市場、大沙河果品銷售市場、歡口食用菌市場、范樓薹蒜(蕃茄)市場、首羨洋蔥交易市場等10個規模較大的產地專業批發市場。充分利用中華果都網、中華鴨業網、中華洋蔥網等網絡,積極開展網上交易,累計交易額38億元,實現利潤25.6億元,其中2009年全縣農產品網上銷售額達4.8億元。三是突出龍頭帶動,做大做強農業產業鏈。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達到31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和銷售收入分別占全縣規模企業總量的52%和39.8%。形成了以“大沙河”、“旺達”等品牌為主的6大系列60余個加工蔬菜出口品種,主要出口日本、韓國、俄羅斯、西歐、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四、圍繞“大建設立縣”,堅持城鄉統籌,加快城市化進程
一是以大建設拉大城市框架。全年安排城建重點工程項目5大類77項,計劃總投資近100億元。重點實施“一園兩路三十個區塊”建設,即:完成棲鳳生態園建設、徐濟高速豐縣北和豐縣東兩個高速連接線合計70萬平方米綠化工程;實施國際花園城、左岸人家、名仕紫金花園、陽光康橋等30項小區及開發建設工程。實施限地價、限房價的“低房價”戰略,全年房地產建設面積200萬平方米,目前在建面積110萬平方米,竣工12萬平方米。二是以中心鎮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圍繞居民向小區集中、村莊向城鎮集中,歡口、華山、趙莊、大沙河等4個中心鎮創建全面展開,力爭城市化率每年提高3-4個百分點,到2013年城市化率超過45%。三是以城區商圈建設繁榮消費市場。用好豐縣四省接壤的特殊區位發展商貿流通業。重點推進沿南環路果蔬批發、沿東環路商貿物流、沿西環路木材市場“三大商業帶”建設;抓好招商場、劉邦廣場“兩大中心商業圈”建設,打造中陽大道新興服務業、大同路老字號品牌、人民路文體用品、北苑路回族文化與餐飲等4條特色街。年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力爭提高到36%以上。四是以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提升城市內涵。突出漢文化元素,重點加快漢皇祖林漢文化景區和大沙河生態旅游觀光帶建設。投資1.5億元建設大沙河生態旅游觀光帶,將之打造為占地33平方公里集鄉村旅游、溫泉度假、文化養生為一體的特色精品生態旅游區。
五、圍繞“大和諧優縣”,突出民生為本,鞏固和諧穩定的社會局面
一是突出抓好民生保障工程。2009年全縣城鎮登記失業率3.04%,低于省定4.0%的控制線;各項社.會保險參保51.18萬人,新增10.35萬人;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12.42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13%。開工建設第二期經濟適用房、定銷房、廉租房共9.6萬平方米,解決了880戶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今年將培訓農村勞動力1.3萬人,新增轉移就業1.35萬人;開展再就業培訓5000人,新增就業崗位5000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基本全覆蓋。二是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大力實施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建設,不斷健全完善醫療預防保健網絡。穩定保持低生育水平,完善世代服務網絡建設,爭創省人口協調發展先進縣;實施城區有線電視數字化整體轉換,創建省有線電視示范縣。三是切實維護社會穩定。實行開發區整村拆遷風險評估制度,在拆遷和征地中,堅持群眾利益最大化,實行陽光政策、陽光評估。在土地增減掛鉤、中心鎮創建、新農村建設中積極推進“雙置換”,讓農民帶房、帶保進入城鎮,免除其后顧之憂。做好書記接訪、干部帶案下訪等工作,將矛盾化解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