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是特殊的商品,是最基本的農業生產資料,它對農業產業增長的貢獻率通常在35%左右,這決定了種業是一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事關農業生產和經濟安全。保持并增強在種業上的控制力,對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當前跨國種業公司憑借其先進的科技、雄厚的資金、豐富的市場運作經驗,有計劃有步驟地占領中國種子產業,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基本控制了我國高端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最近幾年又開始進軍玉米、大豆等大田作物市場,嚴重擠壓了國內種業企業的生存空間,削弱了我國農業品種自主創新能力。如果我們在這方面缺少前瞻性意識,極有可能在農業發展上受制于人。
肯定了農業競爭的核心是種業,種業競爭的核心是科技,那么,江蘇要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高效農業轉型,就必須切實把發展種業擺在突出位置,大力加強農業品種創新,搶占農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近年來,江蘇省高度重視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動植物新品種選育能力和產業化水平全國領先,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培育了一批新品種。“十五”以來,全省累計培育國家和省級農業新品種569個,其中優質高產主要農作物325個、高效園藝作物179個、小雜糧32個、畜禽水產33個。“南粳44”等11個水稻新品種被農業部認定為超級稻。揚州鵝是全國第一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鵝品種。一大批新品種的迅速推廣應用,促進了我省良種更新周期由原來的7-8年縮短至目前的2-3年,推動了農業生產連續邁上新臺階。
建設了一批新平臺。針對國外優異種質資源的引進和地方特色種質資源的發掘利用,我省加強了育種平臺等基礎設施建設,為種質資源基礎研究和實物共享創造了良好的研發環境。目前,全省共建有3個國家級農業種質資源庫、24個省級農業種質資源基因庫、18個省級農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提供了豐富的育種材料和技術支撐。像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平臺整合了71個物種、4萬多份農業種質資源,特征信息數據超過120萬個,已成為國家品種創新的重要節點。
培植了一批新企業。截至2009年底,全省在工商注冊登記的種業企業共有346家,約占全國的4%,其中進入全國種業50強的有4家。其中比較突出的如:明天種業著力推進品種創新,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經營權的品種22個;中江種業建有6個育種基地,面積達7萬多畝,選育或代理各類農作物新品種61個;大華種業建有專業的育種研究機構和5個育種基地、12個中間試驗點,先后有20個主要農作物新品種通過省級審定。
然而,面對國際育種技術研發明顯加速,品種權、基因權等知識產權主導權的爭奪空前激烈的新形勢、新要求,江蘇省種業還存在品種創新能力不夠強、種子產業化程度不夠高、創新資源配置不夠科學等問題。而且,江蘇人多地少,要確保糧食穩定發展,農業持續增效,加速農業品種創新顯得尤為迫切,這也是推進江蘇省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今后幾年乃至更長時間,應以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實施“萬頃良田工程”為契機,進一步推進育種技術突破,做大做強種業企業,有效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以育種技術的突破,帶動品種創新。未來5-10年內,江蘇農業新品種選育要著重圍繞糧食安全和高效農業需求加強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追蹤世界種業前沿,加快從省外、國外引進一批高層次、戰略型、領軍式育種人才,特別是要引進一批生物技術育種人才。結合國家、省有關科技計劃項目的實施,加快培養一批種業經營管理杰出人才。在涉農高校中進一步強化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育種專業,通過繼續教育、定向培養和生產、科研實踐及學術交流等形式,加強育種科技人員的在職培訓,加快知識更新進程,不斷提高育種科技隊伍的整體素質。二是加大種業科技投入。加快建立政府投入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社會化投人為補充的多元化的種業科技投入體系。全省涉農部門要進一步轉變職能,加強統籌協調,形成對種業滾動扶持合力。要創造性地用好良種直補資金,建議將良種補貼增量部分按一定的比例用于扶持種業企業或科教單位開展新品種育繁。引導支持種業企業加大研發投人,鼓勵商業銀行與種業企業建立穩定的銀企關系,加大金融扶持力度。盡快出臺促進種業企業發展的稅收、貼息、投資補助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三是加強育種技術的基礎應用與攻關研究。以國家實施生物育種重大科技專項為契機,大力加強生物技術和空間技術等前瞻性研究,著力攻克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等技術,盡快獲得一批自主知識產權。積極引導種業企業注重高新育種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有機結合,加快良種繁育技術和雜交種子純度的快速檢測技術的研發,推動企業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的創新主體。
以機制創新的突破,帶動企業壯大。江蘇種業要實現“后來居上,跨越發展”,必須在四個機制創新上進行突破。一是創新產學研結合機制。現階段,科研機構主要從事育種材料的研發,經鑒定、篩選并提供給合作企業使用,享有育種材料的知識產權;而種業企業開展自主的品種選育,享有品種的知識產權。同時以省農業產業戰略聯盟組建為契機,著力加快“育繁推”進程;加大南繁基地、良種擴繁基地、品種試驗基地等建設力度,不斷提高品種創新能力,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品種創新體系。二是創新技術研發機制。加快實施江蘇優良品種培育工程,充分發揮58個專業協作攻關組的核心作用。積極引導龍頭種業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組建校企聯盟,聯合培育新品種,開發新技術。鼓勵支持大型種業集團建立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加快集聚人才、技術、資金,不斷增強品種創新能力。三是創新質量管理機制。鼓勵種業企業創建品牌和名牌,提高品種質量。引導企業建立覆蓋種子生產、加工、貯運、銷售到售后服務的質量管理體系。進一步從親本抓起,落實制種技術規程,完善質量檢測制度,把好種源、品種繁育以及檢驗等關鍵環節。四是創新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參照國內發明專利申請保護的做法,設立植物品種權保護專項資金,鼓勵育種單位及時申請植物新品種保護,設立重大農業品種發明獎,激勵品種創新。同時加大品種權保護的行政執法力度,從嚴查處假冒良種、侵犯品種權等違法行為。
以企業規模的突破,帶動產業提升。企業強,則產業興,做大做強江蘇種業,還要在加快推進企業規模化、經營國際化、產業關聯化上下功夫。一是加快推進企業規模化。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鼓勵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流動。加快大型種業企業戰略性重組,進行股份制改造,有條件的優先上市。二是加快推進經營國際化。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借鑒跨國種業公司成熟的運營模式,鼓勵有條件的種業企業在境外設立分支結構,實現運作國際化。三是加快推進產業關聯化。引導種業企業在加強品種創新的同時,注重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品種創新、開發、推廣、種子(種苗)生產、加工、貯運、包裝、營銷以及技術服務和改良服務等各個環節的銜接,做到互為依存、互相促進。此外,還要學習借鑒美國孟山都公司等國際著名跨國種業企業經驗,在推進“育繁推”一體化的同時,注重開拓與種業相關的配套業務,特別要加強種子產業與化工、農藥等配套產業之間的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