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任務,是鞏固農業基礎地位的迫切要求,是全面實現小康的關鍵環節。近年來,我們銅山縣通過推進農業的科技化、產業化、市場化和農民專業化(簡稱農業“四化”),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06年至2009年連續4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2008年被評為全省設施農業、食用菌產量、奶牛養殖第一縣;2009年被授予江蘇省食品制造特色產業基地和中國蔬菜之鄉稱號,榮獲全省發展高效設施農業先進縣、全省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先進縣、全省促進農民創業就業工作先進縣和全省農業農村政策創新獎,成為全省唯一獲得四個獎項的縣。
以農業科技化為主題
科技進步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農業的科技化始終是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主題。近年來,我們以引進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為突破口,把建成“生產、生態、生活”、“品種、品質、品牌”農業作為追求目標;把品種新、品質優、技術精、功能全、結構佳、效益好,實現農業產品精品化,確立為發展思路;以“高起點、高標準、高檔次、高效益”為要求,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抓住種子產業發展這個農業科技化的“牛鼻子”。農業產業結構首要的是產品結構,農業新品種的培育和推廣是關鍵領域。近年來,我縣先后建立起“久久太空蔬菜種苗繁育中心”、“棠張彝牛蔬菜種苗繁育中心”、“張集鎮二陳蔬菜育苗中心”、“大許鎮綠珺蔬菜育苗中心”和“漢王月亮灣花卉育苗中心”等五家以蔬菜為主的園藝新品種工廠化育苗中心基地。我縣通過這些基地實行集約工廠化育苗,把目前國內品質好、市場效益高的新品種以集約化育苗的形式直接應用到現代農業生產中。現在,我縣平均每年引進、示范蔬菜優新品種50余個,蔬菜優新品種應用率達到95%以上。我們還通過這些基地,進行新品開發和品牌創立。僅在去年,我們就新申報與認定農業“三品”20個,瓜蔬、肉類等農產品質量總體合格率在98%以上,創建一批省、市名牌產品。
抓住科技推廣這個農業科技化的中心任務。我們始終瞄準最新的農業科技,并迅速推廣到農業生產中去。例如,我們積極推廣高效農業種植模式。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前提下,確定了日光溫室越冬、日光溫室及大中小棚春提前、秋延后和夏季遮陽網越夏栽培等四種主要茬口方式,大力推廣科學、合理的“菜稻輪作”、“高效立體種植”等模式,形成以三堡、棠張鎮為中心的萬畝菜稻輪作基地,以張集、房村為中心的一秧三菜基地,以棠張、張集鎮為中心的設施高效立體種植基地等,高效設施的綜合生產能力顯著增強。在設施農業生產中,銅山型標準日光溫室、防蟲網、粘蟲板、頻振式殺蟲燈、性誘劑、生物菌肥、生物農藥等新型農用產品,穴盤無土育苗、膜下滴灌、病蟲害綜合防控,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都得到大面積推廣。提高糧食種植科學化水平的成效顯著,2008年沿湖小麥高產區最高單產623公斤,成為全省“麥王”。
抓住農科校結合這個農業科技化的發展方向。要提升我縣農業在國內國際的競爭力,建立農科校結合體制、推進農業創新是根本。近年來,我縣與南京農業大學、江蘇省農科院、揚州大學、徐州市農科院、徐州市蔬菜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型合作關系。我們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聯合,建立航天育種銅山基地示范園。目前,該示范園已成功生產太空辣椒等蔬菜30余個品種,產量普遍提高兩到三倍,產品獲得國家級有機食品認證、IS09001質量和IS014001環保認證,其“匯泉”牌生產商標通過國家商標局注冊,太空蔬菜有機栽培法、高效節能日光溫室獲國家專利。農科校結合提升了科技創新對我縣農業產出的貢獻份額。其中高效節能型日光溫室實現技術突破20余項,促進了全縣設施栽培技術規范化、配套化。
以農業產業化為主線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對農業和農村經濟實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的一種生產方式。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農業產業化是主線。沒有農業產業化,整個農業就是一盤散沙,農業科技化難以推廣,農業市場化難以推進。在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進程中,只有農業科技化和農業市場化齊頭并進,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強規劃引導,形成科學的農業生產區域化布局。我們邀請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專家編制完成《江蘇銅山現代農業示范區總體規劃》,形成“一區兩翼十大基地”的總體發展格局。在實際工作中,根據各鎮的地理和土質條件,按照“宜菜則菜,宜菌則菌,宜花則花,宜果則果”,堅持“一村一品、一鎮一業、規模連片、提檔升級、跨區域發展”思路,著力做大做強優質糧食、設施菜、食用菌、奶牛奶業等四大主導產業。2009年,已初步實現了“一線三片”的高效農業規劃,主導特色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全縣以黃集、何橋、馬坡等鎮為中心的10萬畝規模連片設施蔬菜生產基地,以棠張、張集、三堡、漢王等鎮為中心的18萬畝規模連片設施蔬菜、食用菌生產基地,共同打造出了一條西起漢王鎮、東至伊莊鎮約50公里的高效設施農業產業帶。畜禽規模化養殖方面,生豬、肉禽、蛋禽、奶牛規模比例分別達到72%、95%、95%、86%,走在了全省前列。全縣水產養殖生態鱉、優質蝦蟹、斑點又尾鲴、觀賞休閑漁業等四大特色漁業生產基地已初具規模,特種水產品養殖形成廢黃河沿線的生態鱉養殖帶、微山湖沿岸的優質蝦蟹養殖帶和休閑漁業產業帶。優質糧食生產方面已建成沿湖區和沿運河各鎮生產基地。糧食生產連續6年增產,2006-2009年連續4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2007年榮獲“全國優勢農產品產業帶建設示范縣”稱號。
實踐使我們認識到,農業生產區域化布局與農業規模化是相表里的。農業生產區域化布局本身就是農業規模化。因此,我們一方面通過招商引資,吸引民間資本投資農業、特別是資本要求大的設施農業,通過土地流轉來實現設施農業規模化生產;另一方面,更加重視將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促使他們互助合作、共享收益,形成共享、共建、共有的規模經營模式,從而保證了農民的共同富裕。
促進農業裝備現代化,實現農業專業化生產。自2006年以來,為了促進農業裝備現代化,我縣不斷提高公共財政對農業的支出比重,2009年縣財政共安排設施農業專項資金5000萬元。結合國家、省市農業開發、土地整理等專項資金,全年共投入資金達1.6億元。對現代農業特別是設施農業確定了較高的資金扶持標準,智能溫室、日光能溫室等高檔棚體,每棟獎勵達8000元。通過這一措施,極大地調動起農民投入設施農業建設的積極性。2009年全縣設施農業面積達45萬畝,其中新增設施農業面積3萬余畝。
推進標準化生產,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實施農業生產標準化是農業產業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基礎保證。面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我縣圍繞推進農業標準化做了大量工作,通過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健全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鼓勵“三品”質量認證、落實農產品質量保障措施等手段,提高市場對本縣農產品品質的認可程度,培育和打造知名農產品品牌。積極推行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全縣共設立蔬菜質量檢測點6個,認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112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44個,數量居全省第一。“棠溪”、“潤嘉”牌蔬菜、“康華”食用菌、“臺灣老張果品”等一大批品牌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和韓國、加拿大、阿聯酋、伊朗、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以農業市場化為主導
以農業市場化為主導,促進農業生產力社會化,這一直是我們工作的目標。目前,我縣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已十分普及。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為例,截至2009年底全縣共注冊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636家,達到“四有”標準的有160家。合作社總注冊資本44234.04萬元,入社社員約40000戶。2009年全縣各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銷售農產品達9.8億元,會員人均增收626元,帶動10.9萬戶農民增收致富。在農業專業合作社蓬勃發展的基礎上,堅持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合作組織、農產品市場“四位一體”同步推進,全縣基本形成了以市場化為主導,產供銷、農工貿一體化的農業經營模式。
以農業市場化為主導,關鍵是政府要定好位。把農民推向市場,政府一推了之、不作為是錯誤的;不按市場規律辦事,動輒采取行政措施包辦代替也是錯誤的。以農業市場化為主導,政府工作可歸結為以下“三引”:
示范引路。農民面向市場、發展現代農業,每前進一步都是邁上陌路,非常需要政府引路。我們的方針是,要求農民干的,政府先試。引進新的品種,政府先組織試種,看本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是否適宜種植,然后再示范種植。農民從示范種植中看到實實在在的利益,不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動員,自然會積極投入。示范引路實質上是把市場主導下的農業生產縮小到一個點上進行試驗和演示,是政府在市場與農民之間搭橋鋪路、為農民放樣引路的一種科學成功的領導方法。
政策引導。政府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需要推進農業現代化,但是農民的認知并不會達到這樣的高度,也沒有這樣的實際感受。這里往往存在著當前與長遠、需要與可能之間的矛盾。政府如采取行政措施來推進,既違背市場規律,又容易違背農民意愿。對此,我們的方針就是政策引導。例如,推進種養殖的區域規劃,我們既不搞一般號召,也不采取行政命令的辦法,而是根據需要制定政策,通過只對區域規劃內的農民進行有針對性補貼的政策,引導農民按照政府的規劃種植。此舉效果十分顯著。實際上,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政府與農民之間容易產生矛盾的地方,好的政策是很好的潤滑劑。在市場主導下,政策對農民的引導作用十分重要和明顯。
必要的政府引領。在特定的情況下,政府還是必須通過行政措施發揮好引領作用。例如:2007年,徐州潤嘉公司西蘭花生產基地,由于氣候原因致使西蘭花品質下降,無法出口,群眾出現賣菜難現象。為保護菜農利益,政府、企業聯手出資,以保護價收購。由于保護了群眾的利益,堅定了群眾的種菜信心,使這一出口創匯產業在次年未受到任何影響,反而擴大了生產規模。再如:我縣徐村的食用菌曾全國聞名,但是后來由于質量問題,一度市場銷售不暢。在當地農民處于困境的時候,政府幫助分析原因,制定質量標準,使徐村的食用菌生產走上正規,重新贏得了消費者的信任。實踐證明,在特定的情況下,政府“該出手時就出手”,在困境困擾農民時引領農民,是十分必要的。
以專業化農民為主體
農業生產的主體自然是農民,但是,現代農業的主體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民,而是具有現代農業專業知識的農民。農民不能實現專業化,主體不能升入“中軍帳”,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現代化這一仗是打不好、打不了的。因此,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實現農民專業化是當務之急。
加大農民培訓力度。為切實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工作,我們成立了銅山縣農民素質培訓工程領導小組。在實施農民培訓工程中,做到職業技能培訓和當地主導產業發展相結合、職業技能培訓與轉移就業相結合、農業技術培訓與農業結構調整和實用技術推廣相結合。2009年全縣大規模組織了實用技術培訓,共培訓農民達16萬人次,占農業總人口的21.2%。還組織了創業培訓,培訓2200人;培育糧食、蔬菜、奶牛、漁業等科技示范戶4000余戶,占總戶數的1.3%。“農業綠色證書”、“農業科技人戶工程”、“致富工程”的推進力度不斷加大。同時,全縣農村還充分利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職業學校等陣地,選擇農村先進實用技術、用人企業急需的技能,采取“短、平、快”的辦法,培訓農民。
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農業“土專家”隊伍。全縣6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僅廣泛分布于種植、養殖、加工、運銷等領域,還擁有一定數量的“土專家”,我們十分重視發揮這些“土專家”的科技“二傳手”作用,鼓勵和通過他們帶動種養大戶、科技示范點、農產品生產基地培育和建設,培養新的“土專家”。如三堡鎮徐村食用菌種植能手騰邵田,帶動徐村發展食用菌,培養了一批食用菌“土專家“,使徐村成為中國黃色金針菇生產第一村。
重視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一方面,在“以事養人”的鄉鎮機構改革中,提高鄉鎮農技推廣站的地位,充分發揮農業科技人員的作用,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更好地發揮聰明才智,為振興“三農”建功立業。另一方面,有選擇地聘請專家擔任縣、鎮政府科技顧問,與重點科研單位建立協作關系,并由他們帶技術、帶項目到重點基地傳授科技、協作攻關。同時,鼓勵和引導農業技術協會、研究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及其他社會力量,共同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