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這一術語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提出的,其內容也是近二、三十年以來隨著海洋石油、天然氣等礦產的開采,逐步發展充實起來的。它是指以開發、利用、保護、恢復海洋資源為目的,工程主體位于海岸線向海一側的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具體包括:圍填海、海上堤壩工程,人工島、海上和海底物資儲藏設施、跨海橋梁、海底隧道工程,海底管道、海底電(光)纜工程,海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及其附屬工程,海上潮汐電站、波浪電站、溫差電站等海洋能源開發利用工程,大型海水養殖場、人工魚礁工程,鹽田、海水淡化等海水綜合利用工程,海上娛樂及運動、景觀開發工程,以及國家海洋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海洋工程。按海洋開發利用的海域,海洋工程可分為海岸工程、近海工程和深海工程,但三者又有所重疊。
海洋工程是為海洋開發及國防建設提供技術裝備支持的戰略性產業,發展海洋工程裝備是國家海洋開發與藍海戰略的首要任務與戰略重點。
隨著陸上油氣資源不斷趨向枯竭,海洋油氣開發特別是深海油氣開發已成為世界能源開發的主要領域。海洋油氣開發的熱潮刺激了海洋工程裝備市場的繁榮。海洋工程裝備生產商呈高度壟斷競爭局面,主要集中在新加坡、日韓造船企業。中國海洋工程裝備生產企業主要有中海油服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煙臺萊佛士船業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橋造船有限公司、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大連船舶重工海洋有限公司和山海關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等,國內行業內競爭相對穩定。
自e4940c035786dc5adbd35c7bba007e73008df48170fbff07a7326833363a4f2c從溫家寶總理2009年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后,作為其中之一的海洋經濟發展進入了加速階段。當前,各省紛紛推出了自己的發展計劃,如河北推出“環渤海”戰略,天津提出了“海上天津”,福建推出“海上田園”,廣東提出“藍色產業帶”,廣西推出“藍色計劃”,海南則提出要“以海興島”等。在長三角地區,浙江把發展海洋經濟提到“海洋,浙江的未來”的戰略高度,江蘇則提出了“海上蘇東”戰略和2010年達到1500億元的海洋經濟目標。
據測算,平均一座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的價格大約是5—6億美元,相當于2架波音747的價格。由此可見,海洋工程產業發展前景廣闊,有望成為今后30年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大亮點,值得我們高度關注。海洋工程投資巨大,不僅能帶動經濟發展,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亦代表了長盛不衰的希望,而不會像船舶業那樣容易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在南通、揚州和泰州等造船主要基地,當地的企業也在政府推動下快速進入海洋工程行業。江蘇省政府非常支持海洋工程產業的發展,將海洋工程作為100個特色產業基地之一重點加以培育。在《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中,揚州、泰州、南通等地被定位為“世界一流的大型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裝備基地”。2009年,江蘇省船舶工業實現銷售收入1444億元,利潤166億元,分別占全國的35.4%和52.6%,主要經濟技術指標國內領先,全年造船完工量達到1546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4%。江蘇占全國市場份額的36.4%,占世界市場份額的12.6%,成為全國唯一造船完工量超千萬載重噸的省份,具有極強的國際競爭能力。目前,南通市552家規模以上的船舶及配套企業中已有29家成功轉型為海工制造裝備企業,在手實施海工項目13個,總投資213億元,海工產品覆蓋從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種類,品種和數量居國內領先地位。到“十二五”末,江蘇省重點海洋工程裝備制造能力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將建成集研發設計、高端制造于一體,以南通為主的長江下游沿江海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形成以骨干企業為中心、服務全省、輻射全國的“江蘇海洋工程研發體系”,從而打造一條以關鍵海工輔助和配套為主的海工配套產業鏈,打造出在國內外有較強競爭力的海洋工程裝備研發、設計、總成、總包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