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今年50多歲,在一家公司任職,平時工作非常忙碌,生活沒有規律。王先生是位球迷,南非世界杯開幕后,經常半夜里起床看球賽,白天上班時仍然超負荷工作。一天凌晨看球賽時,王先生突然出現了劇烈的胸痛,家人忙撥打“120”將其送到醫院,被確診為胸主動脈夾層動脈瘤。
胸痛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癥狀,表現可輕可重,而疼痛程度與疾病輕重并不一定一致。若起源于局部輕微損害,臨床意義不大;但如果疼痛是由于內臟疾病引起的則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甚至可引起死亡。下面著重介紹幾種比較兇險甚至可以致命的疾病引起的胸痛。
心絞痛:心絞痛是由于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發生暫時性缺血、缺氧,導致心肌內代謝產物積聚過多或產生不正常的代謝產物,刺激心臟內的感覺纖維,反射到大腦皮質而產生疼痛感覺,同時可伴有放射性疼痛。本病男性多于女性,常發生于40歲以上。
疼痛部位以前胸部最常見,也可見于左側胸部,少數在中上腹部。疼痛常放射至雙肩(尤其是左肩)和左臂內側,也可放射至腹背部、頸部和面部。少數患者甚至是因反復發作的頸痛、牙痛來就診。典型的疼痛開始時常為輕度的壓迫感或牽拉痛,以后迅速變為劇烈的絞痛,并多伴有窒息感,有時有瀕死感或恐懼感,致使患者立即停止任何活動。多數持續1~5分鐘(90%的患者持續1~3分鐘),經過休息、除去誘因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常迅速緩解。心絞痛發作的常見誘因是體力活動、情緒激動、飽餐、飲酒及寒冷刺激,少數為心動過速、吸煙、低血糖狀態、睡眠呼吸暫停等。
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供血的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導致心肌壞死。如果不及時搶救,死亡率高達25%以上。患者常有高血壓、高血脂和糖尿病的病史,男性多于女性。約1/3的患者突然發病,無先兆癥狀。2/3的患者發病前數日至數周可有胸部不適、活動時氣急、煩躁、心絞痛等前驅癥狀,如在此階段能得到及時診斷和積極治療,將會有部分患者避免發生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見的癥狀與心絞痛相似,但程度嚴重,難以忍受,有瀕死感。持續時間大于30分鐘,達數小時或更長,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緩解。少數患者表現為上腹痛,易誤診為急腹癥;部分患者疼痛放射至下頜、咽部、牙齦、頸部,常被誤診。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常伴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上腹脹痛、呃逆等。
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急性主動脈夾層動脈瘤是一種極為兇險的心血管病急癥。由于起病急驟,如未能準確及時地診斷和治療,將有36%~72%的患者死于發病后48小時,62%-91%的患者死于發病后1周,其后果是災難性的。該病主要好發于45~60歲的中年人,男女之比約為3:1。本病誤診率高,以致許多患者未得到確診已死亡,使其真實發病率難以確定。該病的發生,近年來發現與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的關系甚為密切。
突發劇烈疼痛為該病發病時最常見的癥狀,絕大多數患者出現突發心前區、胸背部、腰部或腹部劇烈疼痛,疼痛呈撕裂或刀割樣,難以忍受。常在做某些突發動作時出現,如提重物、打球及異常激動時。患者如能在急性期幸存,劇烈疼痛可在幾天后消失或轉為隱痛,有時如不借助特殊診斷儀器,很難與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梗死相鑒別。當主動脈夾層動脈瘤剝離累及主動脈大的分支或瘤體壓迫周圍組織時,可引起各器官相應的癥狀。夾層動脈瘤破裂是最嚴重的后果,即使進入慢性期的患者也往往最終死于夾層動脈瘤破裂,常在幾分鐘內死亡。
在這里提醒大家,中年人不良的生活習慣、過重的工作壓力,使他們較早出現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情況,這些都是心血管病的隱患。中年以后有了胸痛癥狀切莫大意,一定要去醫院檢查,排除上述幾種危重癥。一旦確診,就要爭分奪秒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