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體質的特征
因體質素虛,肺、脾、腎功能失調,導致氣的化生不足,或勞倦內傷,大病、久病,導致氣的消耗過多,主要出現形體消瘦或偏胖,倦怠乏力,語聲低微,懶言少動,動則氣短或氣喘,呼吸少氣,面色蒼白,頭面四肢水腫,飲食不香,腸鳴便溏,消化不良,多汗自汗,動輒尤甚,易患感冒,脈虛弱無力,舌質淡,舌體胖大,舌邊齒印等。通常,氣虛之人還與脾、肺、心、腎虛有關,伴有厭食、腹脹、嘔惡、慢性腹瀉、胃下垂、脫肛等脾虛表現,或伴有呼吸短促、慢性咳喘等肺氣虛的癥狀,或伴有心悸、心慌,早搏、心動過緩、脈結代等心氣虛現象,或伴有腰酸、腿軟、下肢水腫、小便頻多等腎氣虛癥候。
養生調攝方法
五臟中,肺主一身之氣,腎藏元氣,脾胃為“氣生化之源”,因此氣虛之人脾、胃、肺、腎皆當溫補。
1,生活起居
應注意保暖,不要勞汗當風;注意適當運動,但不可過勞。
2,精神調攝
《黃帝內經》載“肝氣虛則恐”,意思是肝臟功能差的人容易出現恐懼心理;又指出“心氣虛則悲”,意思是說心臟功能低下的人,在精神上容易出現悲哀。因此,要注意避免這些不良情緒。
3,養腎功
屈肘上舉:端坐,兩腿自然分開,雙手屈肘側舉,手指伸直向上,與兩耳平,然后雙手上舉,以兩脅部感覺有所牽動為度,隨即復原,可連做10次。本動作對氣短、吸氣困難者有緩解作用。
蕩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3次,然后兩腳懸空,前后擺動10余次。本動作可以活動腰、膝,具有益腎強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寬衣,將腰帶松開,雙手相搓,以略覺發熱為度;再將雙手置于腰間,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覺發熱為止。搓摩腰部,實際上是對腰部命門穴、腎俞、氣海穴、大腸俞等穴位的自我按摩,而這些穴位大多與腎臟有關。待搓至發熱之時,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之作用。
“吹”字功:直立,雙腳并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后,彎腰,雙手觸地,繼而下蹲,雙手抱膝,心中默念“吹”字音,可連續做10余次,屬于“六字訣”中的“吹”字功,常練可固腎氣。
4,飲食調養
氣虛之人,宜吃具有補氣作用的食物和性平味甘或甘溫之物,以及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的平補食品,忌吃破氣耗氣、生冷性涼食品以及油膩厚味、辛辣食物。具體參見下表。
若氣虛甚,可選用下面食療方:
爆人參雞片:鮮人參5克,雞脯肉200克,冬筍25克,黃瓜25克,雞蛋清1個,精鹽、料酒、蔥、生姜、香菜梗、雞湯、動物油、芝麻油、味精、水豆粉各適量。人參洗凈,斜刀切成半厘米厚的小片;冬筍、黃瓜切片;蔥、姜切絲;香菜梗切長段。雞脯肉切片加鹽、味精后拌勻,放入雞蛋清、水豆粉拌勻。鍋內放動物油,燒至五成熱時,放入雞肉片,用筷子劃開,熟時撈出,控凈油。用精鹽,味精、雞湯、料酒兌成湯汁。將鍋內放底油,燒至六成熱時,下入蔥絲、生姜絲、筍片、人參片煸炒,再下黃瓜片、香菜梗、雞肉片,烹上做好的湯汁,顛翻幾下,淋上芝麻油。此方大補元氣。適用于氣虛、身體衰弱的人。注意感冒者不宜食用。
5,藥物調養
具有補氣功能的中藥有人參、黨參、黃芪、白扁豆等,用這些中藥和具有補氣功能的食物做成藥膳,如黨參黃芪雞,常吃可以促使身體正氣的生長。平素氣虛之人宜常服金匱薯蕷丸。脾氣虛宜選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肺氣虛宜選補肺湯,腎氣虛多服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