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醫生:
您好!3年前,我丈夫因病去世,留下我和女兒相依為命。女兒上初中后開始住校,周末才能回來。可能是孤獨和寂寞的緣故吧,今年以來,我變得越來越自卑,每天都生活在痛苦和無奈之中。
我發現自己和陌生人說話時,絲毫不感到緊張,可看到熟悉的人或到人多的地方,心里就十分緊張。自己老覺得很害羞,表情很不自然。我越想保持鎮定、自然,就越緊張。我害怕看人家的眼睛,仿佛他們會把我看透似的。我總覺得自己處處不如別人。如果做了錯事,即使是小事,我也會害怕得心驚肉跳。其實我是一個很不錯的人,善良、勤勞、誠實。認識我的人,對我的評價都不錯。我也知道,沒有什么可怕的,也盡可能調整自己的心態。可越是這樣想,我越是緊張。我覺得心靈的痛苦真的不亞于肉體的痛苦。有時候我真想用極端的方法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想到女兒,我只好經常自我安慰:“堅強吧,別害怕。”但面對人群,我仍不由自主地害怕。真心希望王老師能給我指點迷津,幫我走出心靈的困境。
秦莉
秦女士:
從你信中所描述的情況可以看到,你的社交活動確實受到了損害,你患的是“社交恐懼癥”或“社交焦慮癥”。這是一種比較輕微的心理障礙。得這種病的人雖然感覺十分痛苦,但他們的神志是清醒的,對周圍的客觀世界以及自身的主觀感覺都有所認識,也不會“發瘋”。因此,你不必過分緊張,這種病癥是可以治好的。
在治療方面,首先應考慮心理治療。如果有條件找到一位心理治療師來幫助你克服這些惱人的癥狀是最好的。如果沒有這個條件,不妨自己試著做做放松訓練和想象系統脫敏治療。首先,在日常與人接觸交往的過程中,不要在乎別人對自己有什么樣的看法、印象。然后,每天堅持做幾次閉目放松的訓練,即在全身心放松的情況下,想象自己在眾人面前做那些你害怕做的事情(如大聲講話、高談闊論等),想象與人眼睛對視(坦然地與人對視)。如此反復地訓練,直到心里一點兒也不緊張為止。在與人交談時,眼睛可看著對方,做以前當著眾人不敢做的那些事情。這樣堅持一段時間,習慣成自然,你的恐懼情緒就會逐漸地減輕乃至消除。
這種病癥多發生在事事都要求盡善盡美的人身上,他們很在乎自己在人際交往時和社交的場合中給別人留下的印象,因而在還沒與人相見時心里就盤算怎樣能表現得“得體”“大方”,希望在別人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樣一來,反倒造成情緒緊張不安,與人相處時不知所措。因此,你在性格上也要有所改變,盡量開朗些、放開些,別太計較小事,讓自己活得瀟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