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工作中,我遇到很多需要接受心理治療的“問題孩子”,他們有的學習困難,有的厭學、逃學,有的拒絕吃飯,有的精神抑郁,有的情緒失控,有的行為異常。當我近距離接觸他們后發現: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有家庭的因素,應該接受治療的,不僅僅是這些孩子,還有家庭。
“家庭治療”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方法,是通過家庭治療師與家庭成員共同會談的獨特方式,找出家庭麻煩的根源所在。從而解開孩子的“心結”。
一個已經長大的孩子,依然離不開母親
這是一對彼此牽腸掛肚的母子。兒子已經大學畢業了,卻一直待在家里,不肯找工作;母親是一位事業成功的女強人,管理著一家規模不小的企業。
在治療室里,母親時時提醒兒子要坐得端正、手放在哪里等等,而兒子的目光也始終追隨著母親。母親顯然是家里的主角,侃侃而談,兒子則大部分時間在認真傾聽著。母親說她工作很忙,經常出差、出國,兒子一個人在家讓她很不放心。治療師問年輕人:“母親不在家,你是怎么過的?”兒子怯生生地回答:“我不知道為什么,心里總是很擔心母親,每天晚上都睡不著,有幾次走到母親的房間,睡在她的床上,才能夠睡著。”母親抱怨道:“我在家的時候,他一切都很正常。”母親不理解為什么兒子已經大學畢業了,卻不愿意出去工作。兒子辯解說:“我有社交恐懼癥,看見人就緊張。”母親奚落道:“都這么大了還不能獨立,我怎么會有你這樣的孩子。”但兒子聽了母親的話卻無所謂,似乎很享受母親如同數落小孩子般的感覺。
原來,母親10年前離異,她一度將兒子寄放在外婆家,自己出去打拼。兒子直到上大學,才搬回來和母親居住。曾經“被遺棄/bAykb1NCok1G6dXDPkPeVLzZr6LNFvl0HrlscYIH1U=”的兒子,始終想找回童年與母親在一起的感覺,情感上過于依賴母親。盡管他早已成人,卻不能獨立。
一個抑郁的孩子,背負超重的家庭期待
22歲,風華正茂的年齡,然而眼前的這個年輕人面色蒼白,一副沒精打采的樣子。十分聰明的他,大學里直接被免試推薦,碩博連讀,好生讓人羨慕,但是他近幾個月來卻一直情緒抑郁,注意力不能集中,無法完成學業。他告訴心理咨詢師,他這種無力的感覺已經持續很長時間了,他總是感到自己背后像有一座大山,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這是一個背負著家庭期望的孩子。他的爺爺是位科學家。曾經為國家的科學事業做出了很多的貢獻;他的父親是一位大學里的博士生導師,備受學生的尊敬。從小,他就聽爺爺說:我的孫子注定要讀世界的名牌大學,成為更優秀的人才。為此,他從小立志成為父輩們期待的人才,學習努力刻苦,總是用最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進入父輩為他選擇的學校和專業開始了大學生活,可是他漸漸地發現他并不喜歡這個專業。他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他壓抑自己的興趣,強迫自己服從家庭的選擇,四年的大學學習堅持了下來,并成功地被保研,碩博連讀。當他把自己通過很大努力取得的成績告訴家人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卻非常平淡。父親對他說:“本來就該如此,我們一直都認為你還可以做得更好。”想到自己要在并不喜歡的專業繼續學習五年,他的心態再也無法平衡,他開始整夜失眠、情緒低落、記憶力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幾個月之后,他休學回到了家中。父輩給他的話是:我們家的孩子不應該是這樣的。這讓他更加內疚,抑郁狀態持續并加重。
當他及家人在治療師的幫助下,開始接受現狀,開始認識到對一個人來說心身健康才是最重要時,當家人開始尊重孩子個人的興趣和志向,當父輩開始放棄自我的意愿、調整對孩子的期待目標的時候,孩子最終克服了抑郁,重新回到學校,開始自己的學習生活。
每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后,都可能有一段“問題婚姻”或者一個“問題家庭”。欲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問題,就要對整個家庭系統進行治療。通過調整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通過幫助家庭找出孩子癥狀代表的意義,讓家庭成員重新思考和領悟,促進家庭的發展,從而改善個人的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