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國國務院今年5月13日發的《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新36條”)通知,國務院7月26日又發布了《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重點工作分工的通知》(下稱《通知》),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門在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方面的分工和任務,40個激活民間資本的大項目均詳細列出了所有牽頭部門和配合部門,其內容涵蓋“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金融服務”領域及“戰略性新興產業”三大領域。“新36條”及細則的陸續出臺,無疑將有力緩解投資集中于樓市等幾大渠道的巨大壓力,幫助民資找到出路,這既有利于房產調控政策,又是緩解就業難和提高勞動者收入的兩全之策。對于落實“新36條”的《通知》,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幫助民資“釋放活力”,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善政,也是金融領域的一大創新。有關市場人士分析,與2005年舊‘非公36條’相比,對民間資金進入限制性領域從‘允許’到‘鼓勵’,體現出管理層推進和實施經濟結構轉型戰略的決心和魄力,“新36條”將成為主導未來經濟發展方向的綱領性文件。這個文件的出臺是前期一系列緊縮政策之后對市場釋放出的第一個積極信號,有助于提振對中國經濟和股市的信心。隨著后續政策的相繼出臺,市場的結構性投資機會將會不斷凸顯。
此前,國家發改委有關官員表示,在以市場化為基本取向的改革和發展進程中,僅僅依靠政府投資和信貸增長等刺激性政策拉動經濟發展是遠遠不夠的,在靠刺激性政策增加投資能力的同時,更應當重視形成帶動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機制。今年中國經濟在保持一定范圍和力度政府投資的同時,需要更加重視采取有效的措施全面啟動民間投資,切實將民間儲蓄的優勢轉化為投資增長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形成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生機制,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