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如何提高城市管理的有效性、科學性和前瞻性,應對城市管理的復雜化、精細化和智能化趨勢,創造多功能的、有活力的、宜居的城市已成為各國城市管理者和理論界關注的問題。
城市管理是指以城市基礎設施為重點、以綜合效益為目的的綜合管理。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現代化城市是一個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環境系統組成的復合系統,它同時進行著經濟再生產、人口再生產和生態再生產。城市在這三種再生產中分別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因此,現代化意義上的城市管理包含了城市經濟管理、城市社會管理和城市環境管理三個方面。
城市管理與科技創新
城市管理(行業)直接關系到社會公共利益,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質量,關系到城市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顯著的基礎性、先導性、公用性、綜合性等特點,提高城市管理的有效性、科學性和前瞻性是城市管理(行為)的關鍵所在。
提高城市管理的有效性、科學性和前瞻性,都離不開科技創新。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是解決影響城市發展重大科技問題的有效途徑,如城市綜合承載力研究、地下管線信息綜合管理系統研究等;科技創新是城市管理變革的推動力量,如“數字市政”技術的應用,有力地推動了城市管理創新;科技創新是突破城市發展制約因素的重要手段,如進行“資源一產品一廢棄物一再生資源”的反饋循環過程的項目研究,實現了廢棄物資源化突破城市資源不足瓶頸等。此外,還通過一些潛在性城市管理科技需求的研究對城市管理趨勢做出前瞻性預測,引領城市未來發展??梢姡萍紕撔率浅鞘锌沙掷m發展的推動力量,城市管理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做支撐,才能突破種種制約;城市管理必須依靠科技創新來引領,才能使城市管理具有前瞻性。
城市發展對城市管理的新要求
信息化和壘球化給現代城市帶來的新變化、生態城市管理理論的廣泛傳播以及城市管理體制創新的價值取向等,都將對城市管理科技創新產生重要影響。
信息化與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特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和改革開放向縱深處推進,全球化與信息化的烙印在突飛猛進的城市化進程中表現日趨明顯。無論是信息化還是全球化,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時間上的節約和地理空間上的縮小,更為深刻的是,它將改變我們既有的思維方式和組織結構。信息化和全球化給現代城市帶來了新的變化,城市將成為信息社會中重新組織全球化經濟的最主要的活動空間,具有十分明顯的發展趨勢:
一是信息化趨勢。信息化水平將成為未來城市競爭力的關鍵要素之一。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交通區位、勞動力成本等傳統工業社會的城市競爭力要素都變得相對次要。在新經濟的城市網絡中,一個城市的信息化程度、市民素質、新技術的研發和運用能力將成為競爭力的要素而信息化水平將發揮決定性作用。
二是全球化趨勢。全球化賦予城市新活力,同時信息化也加速了全球化的進程。全球化主要包括世界統一大市場的形成和擴大、跨國投資的增加、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信息交流日趨快捷和方便、生產活動的全球化和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等。
三是知識資源化趨勢。知識成為城市創造財富的主要資源。盡管所有經濟制度都是建立在“知識基礎”之上,但以往未被計入成本,只有信息化時代,這種資源才成為主要資源。它可以共享,可以倍增,可以“無限制的”創造。在知識經濟的時代,人力資本比貨幣資本更加重要。
城市生態學與生態城市管理理論
城市生態學進入大規模發展時期始于“人與生物圈”(MBA)計劃。20世紀60--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MBA)計劃,提出了從生態學角度研究城市居住區的項目,指出城市是個以人類為活動中心的人類生態系統。今天,城市生態學已經成為城市管理的主要理論之一。
城市生態學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城市為對象,將城市作為一個生態系統,探討其結構、功能和協調機制的生態學機理與方法,并將其應用到城市規劃、管理工作中去。城市生態思想體現在以下一些城市生態學基本原理中:(1)生態位原理。城市生態是指城市滿足人類生存發展所提供的各種條件的完備程度。人們總是趨向生態位較高的城市地區,這種心理和行為正是城市發展的動力;(2)食物鏈(網)原理。該原理對城市管理的啟示是:人類居于食物鏈的頂端,最終會通過食物鏈的作用承擔自身對生存環境污染的后果;(3)系統整體功能最優原理;(4)環境承載能力原理。
基于城市生態思想的城市管理理論也是循著城市生態學的基本思想發展的,即在城市管理過程中將整個城市看作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通過協調和疏導,維持經濟、社會、自然這三個亞系統內部及相互之間的穩定狀態,支持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
城市管理的體制創新
近年來,我國的一些城市特別是像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的管理思路與方法正由后果取向模式向成因取向模式轉變。即把重點放在針對問題產生根源上的城市管理思路。通過“結構序變”,改變城市的力量構成,挖掘城市潛力,發揮城市功能。同時,立足創新,將城市建設與管理融為一體,依法治市與體制創新相輔相成,實現市民公眾參與管理。
城市管理體制創新的價值取向主要有現代化、市場化和網絡化等價值取向。其中,現代化價值取向要借鑒“有限政府”、“管理是服務”和“以人為本”等國際先進城市管理思想的精髓;市場化價值取向要著力于資源轉化為資本和引入城市管理新動力;網絡化價值取向則要實現管理重心下移、信息資源整合和吸收公眾參與管理等。
可見,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除遵循科技創新的一般規律外,還要符合生態城市管理的新要求,符合信息化與全球化下城市發展的新需求,符合城市管理體制創新的新價值取向。
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的構建
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是行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實現形式之一。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具有其特有的目標和建設內容。
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的概念
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的概念源自國家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是政府、企業、大學、研究所、中介機構等,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會和經濟目標,通過建設性的相互作用而構成的機構網絡,其主要活動是啟發、引進、改造與擴散新技術,創新是這個體系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動力。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就要求科技在城市管理過程中的應用水平要得到有效提升,使得科技在城市管理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是行業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實現形式之一。
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目標
建立以技術攻關為龍頭、專家為依托、標準為引導、企業為主體、應用需求為導向、全社會廣泛參與、依靠市場配置力量、政產學研相結合的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
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內容
圍繞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的目標,通過“專家決策支持子系統”(也叫行業知識創新系統)、“技術推廣應用創新子系統”和“信息化城市管理子系統”構成了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
一是專家決策支持子系統。專家決策支持子系統由城市管理專家群體、城市管理相關的數據和各種信息(主要包括:以科技需求為導向的科技項目成果、城市管理技術標準體系、城市管理基礎數據體系以及與城市管理相關的其它數據和資料等。)與必要的計算機技術組成。其構造原理來源于錢學森教授于1992年提出的“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研討廳體系”的方法。
專家決策支持子系統主要承擔著行業知識創新的重任,為城市管理提供決策支持,特別是在處理城市管理復雜性問題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通過專家決策支持子系統,可以提高城市管理的有效性、科學性和前瞻性的水平。這個系統的成功應用就在于發揮這個系統的整體優勢和綜合優勢。綜合集成的這一過程綜合了大量專家的猜想及判斷和大量書本資料的知識和信息。不是某一專家的意見,而是從許多專家定性的、不完全定性認識到定量認識。綜合集成法提供了一個跨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橋梁。
二是技術推廣應用創新子系統。以技術推廣應用創新為主線,以標準化工作為軸心,形成從用戶需求到科技研發、到試點示范、到新技術推廣、到應用的以用戶為中心的行業科技創新鏈條,是技術推廣應用創新子系統建設的基本思路。技術推廣應用創新子系統主要有以下幾個部分構成:
根據國家主管部門及相關制度等規定,主要通過分期發布技術公告、推廣項目公告的形式,整合和引導社會資源,寓管理于服務之中,在管理中體現服務。其目標是為行業基層管理單位建立以技術公告為龍頭、專家為依托、標準為引導、企業為主體、應用需求為導向、全社會廣泛參與、依靠市場配置力量、政產學研相結合的行業科技創新技術支撐體系。發布的技術公告中既包含應用推廣的先進、適用、成熟技術,同時也包含試點示范的先進、適用技術和引導研發的響應社會需求的發展引導類先進技術。發布的《推廣項目公告》是在《技術公告》的基礎上,發布相關科技成果名稱、適用范圍和技術依托單位。其中,產品類科技成果發布其應用技術或生產技術。
建設城市管理科技創新應用環境園區。行業科技創新示范園是行業科技創新技術支撐體系的重要環節之一,主要解決先進、適用技術的試點示范和響應社會需求的發展引導類先進技術的應用創新。其功能是以“三驗”(體驗、試驗、檢驗)推動城市管理相關技術產品的應用創新與試點示范。即針對因需求而產生的新技術、新產品,通過“三驗”以及試點示范,組織專家評審,實現以需求為導向,以應用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廣為目的的“三驗”科技應用創新與試點示范過程。
實施城市管理科技支撐重點項目工程??萍贾沃攸c項目是指由相關主管部門根據市政行業發展的要求,選擇技術成熟可靠、使用范圍廣、對市政行業技術進步有顯著促進作用、需重點組織技術推廣的項目,并征求意見,組織論證后,定期發布,引導市政行業有重點地開展推廣應用新技術工作。
通過技術應用推廣創新子系統可以提高城市管理技術支撐的水平,也符合城市管理體制創新的價值取向。
三是信息化城市管理子系統。信息化城市管理子系統建設的目標是:系統需要明晰城市運行總體態勢;對城市管理日常問題的自動處置;應對城市突發公共事件的調動處置;各公共服務單位對應城市管理的信息采集、問題處置和問題上報系統接口;面向公眾的服務功能以及調動公眾參與的機制等。信息化城市管理子系統主要由城市運行總指揮系統、應急指揮系統、地下管線綜合指揮系統、城市信息化管理平臺等構成。
通過信息化城市管理子系統,可以實現網格化、動態化、編碼化和動態數字化城市管理;實現信息共享、資源整合,提高了日常和應急指揮能力;拓寬了公眾參與和監督城市管理的渠道。信息化城市管理子系統符合信息化與全球化下城市發展要求以及精細化城市管理要求,符合城市管理體制創新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引領著城市管理創新。
正所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城市管理科技創新體系的豐富完善必須依靠對現實的不斷觀察、分析、總結來完成。也只有通過城市管理科技創新實證研究,才能夠印證理論本身的科學性,做到去偽存真,促進城市管理理論的健康發展,從而有效地推動“世界城市”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