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
先來看這一句的字面意思,“無有遠近幽深”,指《易經》對君子“將以有為、將以有行”的求問,“無有”就是一點都沒有的意思;“遠近”一方面可指空間距離的遠近,另一方面也可指時間上的距離,即歷史和現代;幽深,幽對應的是顯,深對應的是淺,幽深指的是隱幽、隱藏、深遠的意思,這半句合起來的意思是無論處在什么樣的空間和時間、看得見、看不見的狀態,《易經》都將把求問的結果告知。“遂知來物”中,遂作“于是”解;來,指到來、將來;物,事也,這半句的意思是,求問的人于是就知道了將要到來、發生的事情。因為《易經》對道的深刻把握、闡釋,使人類對未知的世界、將來的世界有了預知的可能;“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者,關鍵字在于“精”字,這里的意思可以理解為精要、精華等。到底哪一個是天下之至精?自然是道。如果不是道,精微如此,還有什么可以做到呢?這半句屬于評估式的結論。
這一句和上一句“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 的前后關系很密切,前一句說到,求問之人一言既出,《易經》對他的回答有如應聲而響,響的結果怎樣呢?無論處于什么空間、時間,無論是否可見,求問的人都可以得到答案,甚至知道將要發生的事情。
通句讀下來,作者沒有把洞悉未來這個“神奇的結果”、這個人類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結果虛構在超自然的力量上,使其神化,從而讓很多人不知其所始,也不知其所終,而是始終牢牢把握“道”的根基。有的人認為《易經》是圣人極盡幽深,研究神機莫測的一門大學問,我的理解是,《易經》不在于探尋隱秘,而在于見微知著;不在于讓很多人難知,而在于讓很多人易知。道之平常,小可以隱于身邊事、身邊物,大可以放之于宇宙、自然、社會,萬事萬物都遵循其運行的規律,而這種規律是客觀的,不是人為及神化的,所以《易經》中沒有選取光怪陸離的自然現象,也沒有神秘叵測的推導過程,而是始終循序漸進、環環相扣,把世世代代探尋真理的人們引入了自在、自為的境界。
《易經》的作者,是把一門認知、把握、融合自然的學問留給了后人,是讓人始終站在人的本位上與天、地融為一體地看待周邊的一切,所以從這一點上,我的理解是,古人把讀懂人類未知世界的方法、知識總結下來并加以闡釋,意在使人們在基本點形成共識:人是渺小的,也是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