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中學教育體制中存在的問題也不斷顯現出來,中學師生沖突在教育改革深化的過程中,也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由于不能正確處理和面對中學師生人際沖突,也使得中學生群體在很大程度上出現了焦慮和困窘,甚至產生了極端的思想和行動。在校青少年越軌、犯罪、怪異行為在不斷增加,而尤以中學生群體表現較為突出。
中學師生沖突的現象及其表現
1990年以來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師生矛盾、沖突不斷,甚至愈演愈烈,而中學生在與教師的沖突、矛盾中,經常表現為弱勢和失敗,并有相當多的中學青少年因此走向自我否定甚至毀滅的極端。據統計,中學生5個人中就有一個人曾經考慮過自殺,占樣本總數的20.4%,而為自殺做過計劃的占6.5%。去年11月8日,才發生了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實驗高級中學高三學生李金川在學校服毒自殺事件,該學生死亡時,年僅19歲。學校和教師給與學生的壓力,從不同方面以師生沖突的方式表現出來。“黑色高考”曾經成為本世紀的一個重要流行語,因為學校和高考的壓力,已經有太多的悲劇發生在中學生身上。2005年4月30日,高考在即,北京延慶縣一中高三學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學被父親責罵,在學校扎死一名同學后自殺;6月13口,中考前一天,廣州某中學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覺得“活著沒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藥物;6月27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績不理想,哭泣著跳入洶涌的河流,自殺身亡。據衛生部近期上半年公布的調查,15歲到34歲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醫學上束手無策的什么疑難病癥,而是自殺,并且自殺者也越來越低齡化。
當然沖突的受害方也不總是學生,據《中國教師職業的發展狀況》載,2008年10月21日,浙江縉云縣一名16歲的高一學生,因擔心老師將其上網的消息告訴其父母,將前來家訪的女老師殺害。2008年10月4日,山西朔州市二中學生李某在教室將巡視的郝老師殺害,并留遺書稱“我就是個壞學生,還壞到家了……我恨老師,更恨學校、國家、社會……我要發泄,我要復仇,我要殺老師”。2008年8月18日,河南盧氏縣一高中教師馬磊被學生龔某刺死。近兩年中,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廣東省茂名市、湖北省安陸市和湖北省天門市都發生過學生弒師的案例,學生或家長毆打教師的事例更是層出不窮。
中學教師與學生的矛盾沖突表現在諸多方面,大到自殺與兇殺,小到頂嘴、犯上,不一而足。在管理學生過程中,一方面是教師經常采取體罰、羞辱學生的管理方式,使師生矛盾變得更加緊張。據《華商報》介紹,2008年5月報道,16歲的初一學生“童童”(化名)沒有背出課文,引發老師動怒,但他怎么也沒想到,老師在課堂上大打出手,4次毆打他至流鼻血不止。事后,童童住進榆林市第二醫院,當地警方已介入調查。重慶市大東方行走學校是一所私立學校,近日,該校的一名學生突然服藥墜樓,記者經過調查發現,這所學校竟然使用殘酷的體罰手段對待學生。據《廣州日報》2009年1月7日報道,珠海一所民辦學校的兩位女教師,一個因為掌擱學生,一個因為用教鞭抽打學生被學生私底下叫為“巴掌老師”和“教鞭老師”,而且老師體罰學生的情形被部分學生用手機偷拍下來放在網絡上,造成極壞影響。
教師與學生的沖突經常在很多看來正常的教學活動中也會表現出來。比如,贛北某中學初二(3)班,劉老師正在給學生上課,忽然響起一陣響亮的手機鈴聲,學生們都哈哈大笑起來。劉老師循聲看去,只見學生張文正緊張地在按手機鍵關機。劉老師走到張文身邊,要張文把手機交出來,張文不交,劉老師說:“你上課玩手機,還不交,你像個學生嗎?”張文說:“我又沒有玩,是別人打給我的,我只是上課前忘記了關手機,你上課時不是也接過手機嗎?”劉老師說道:“你竟然指責起老師來了,快點交出來!”可是張文硬是不交,劉老師于是伸手去奪,張文舉手就打劉老師,兩人在教室里動起了手。某城市中學,一次測驗后,教數學的孫老師發現原本優秀的唐偉成績下降了許多,就在課堂上說:“有的同學驕傲自大,自以為了不起,上課的時候還做其他作業。”唐偉考差了,心情不好,聽孫老師這么說,于是沒好氣地頂了一句:“誰驕傲自大了?”孫老師聽到了非常生氣,說:“唐偉,站起來,你還沒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是吧?”唐偉不站,說:“我的事情不要你管。”孫老師說:“唐偉,你這是什么態度?”唐偉說:“我就這態度,怎么了?”孫老師怒不可遏,把粉筆向唐偉丟去,大聲喝道:“你給我滾出去!”唐偉也不示弱,拿起圓珠筆也朝孫老師扔去。
從以上所看到的中學中教師與學生的沖突現象上不難看出,師生沖突已經到了一個嚴重影響到教學秩序和社會安定的地步,如果不加以重視和解決,就會發展演變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那么,中學師生沖突為什么經常表現出如此的極端狀況呢?如何看待中學生因師生沖突、矛盾而出現的異常行為?我認為個性和社會是兩個重要的分析方面。
作為行動主體的中學生的人格特征
首先,學生是活的能動體。所謂活的能動體,意味著他具有發展自身的動力機能。他不僅與其他生物一樣,能夠通過對外界作攝取活動,使自己的機體得以保存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動力機能還表現為他能夠以人所特有的能動性,創造和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并用以發展自己的身心。作為一種實踐對象,他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塑造和改造,而是能夠意識到自己是被他人所塑造和改造的,從而有可能自覺地參與教育活動,以一種與教師相重迭的目的而進行,共同完成教育的過程。
第二,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其思想感情。這也是與作為物的勞動對象完全不同的。因此,在教師的心理上,不僅僅把學生作為一種認識對象,同時必然會由學生的心理反映而與其建立起其他的心理聯系,諸如情感、需要等等。而各種心理聯系當然是雙向的,如教師對學生產生某種感情,學生對教師也回應以感情。學生既然是一個具有思想感情的個體,就意味著他具有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尊嚴。這一切理應都得到尊重和正當的滿足。學生不同于其他的物可以聽任擺布、壓服。
第三,學生處于學習期間,主要是學習的過程。不過,通過教育也可以使他們對社會、集體做出積極的貢獻,體現出創造性的價值。特別是處在中學這個時期的學生,他們更多地表現出個性上的要求獨立和價值體現,也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中學生的行為也經常表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獨立特征,從思想到行為都因此產生重大的變化。甚至有時候會讓人覺得怪異和難以接受。因此,在教育的過程中應當珍視學生作為人的無與倫比的價值,不能任意損傷和殘害他們。
第四,進入中學階段的學生,因為進入了理性發展的正式運算階段,根據皮亞杰的理性發展階段理論,這個時期的中學生更側重于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在某種意義上實際上是更多表現在理想化的社會信念、真理情節。因此這個階段的中學生更容易因為對社會公平問題、社會丑惡問題的憎惡,而難于忍受身邊的缺點和過失,表現出強烈的正義感、超越理性的沖動。所以,針對這個階段中學生的教育應更多的側重于言傳身教,教師的誠實與正義感,處理問題時的公正與無私,對于此階段的中學生的影響甚至是一生一世的。
第五,中學生是發展中的人格,與成人人格差距較大,其自身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具有很大的不穩定性。當生理和心理等科學尚未充分發展起來時,在一個很長的時期中,人們都把少年兒童看作“小大人”,并不認為他們與成人有什么質的差別,認識不到他們所特有的需要和發展的特點。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往往抹煞他們的特殊性,向他們提出與成人同等的要求和行為標準。學生作為發展中的人,在他們身上所展現的各種特征都還處在變化消長,日趨成熟的過程中。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不犯錯誤,難免沒有缺點,這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但他們的缺點、錯誤,較比成人來說,一般也有較大的矯正的可能性。教師只有從思想情感上接受這一事實,處理問題才能理智和冷靜。由于學生各方面發展還不夠成熟,因而他們取得成年人的關懷和教育就成為必然的需要。教師只有充分認識這一點,才能以一種培養的觀點去待學生,積極發揮教育的作用。
中學教育與社會干擾因素
河南省鄭州市新密市實驗高級中學高三學生李金川自殺之后,該學校很快下達了封口令,要求涉及到的信息不得外傳。相關學者也有認為該學生“抑郁”導致自殺,或者“對社會不滿”而尋短見的說法。不過,從李金川自己的遺書中人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學生自己的心理和情緒狀況,更多的是社會干擾因素在學校教育上的影響。在李金川的遺書中有這樣的內容:“我曾經向往的高中生活,想不到要以這種方式結束。尚某,虛偽、勢利、外強中干,為什么我高中第一個班主任會是你?你讓我對這所學校產生了陰影。有人看見你在校長辦公室看黃色(視頻),你就恁憋得慌?回家看不中?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你還有沒有點人民教師的樣子……”
“還有陳某,誰知道一個高中的(副)校長是怎么開上北京現代的?看看這所學校成什么樣子了,她似乎只有兩種功能:一是當地政府的形象工程;二是當地強勢階層家庭子女的御用學校”
“我滿懷希望地進入重點高中,結果我的希望、我的夢卻被無情地撕碎了,而毀了我一生的就是我的班主任。有錢的學生請吃喝、送禮,就會被調到好座位上。他(尚某)看不起窮學生,更看不起農村的學生,經常在言語中對窮孩子與農村孩子進行諷刺與打擊。”
“這位老師太厲害了,為什么不能好好地與學生談談心呢!雖然混在政教處,他都不知道‘政教’兩個字的真正含義。”
“我希望火化后喪事從簡,把我的骨灰撒入河溝中就行了。死要有勇氣,但活著更難!我要用自己的死,來喚起人們對教育以及師德的反思。”
不難看出,李金川的死有相當部分原因是對美好社會的理想和信念的死亡,而造成他絕望的重要原因,就是學校某些教師帶給他的心理夢想的毀滅。
學校中的不正之風,已經不是什么秘密,請客、送禮、亂收費、不公平的教育秩序、甚至是黃賭毒在教師當中的滲透,已經傷害的不僅僅是以生命抗爭的李金川,實際上已經在更多的學生心理上打下沉重的烙印,也使得滿懷著對社會和人生理想的學生,無法適應,甚至靈魂和精神狀態扭曲。師德的日益滑坡與社會干擾因素的存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然而實實在在的負面影響,卻體現在無辜的學生身上,也因此使得師生沖突不可避免。不少中學生被問起時都表示,最痛恨的就是自己的老師、自己的學校存在各種腐敗行為,這些不正之風會導致學生對老師的懷疑和不信任,會導致學生對學校的不信任,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喪失。在當下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學生們本來就容易缺乏信仰,思想混亂。如果再遇到惟利是圖的老師,師生之間缺乏有效溝通,得不到很好的言傳身教,就會加劇他們思想的混亂,甚至會顛覆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同樣是師生沖突的另一個案例,導致的卻是教師的死亡。2009年3月,發生在云南省文山市丘北縣,潘榮興攜水果刀伏擊中學老師趙華武并致其死亡的案件,起因竟然是潘榮興要替父報仇。原因是該校老師趙華武為了給自己親戚出氣,竟然帶人一起毆打潘榮興的父親,導致潘榮興無法抑制仇恨,最后釀成復仇慘案。可是讓人深有感觸的不是一個未成年人殺人復仇的行為,倒是學校老師趙華武毆打學生家長的,類似黑社會的行經。一位為人師表的人民教師何以能做到如此呢?中學中的師生沖突,因教師師德敗壞而起的,又何止一、二。所有這些都告訴我們,教育秩序的改良,中學師生間沖突與矛盾,都不僅僅是學生自身塑造與教化的問題,也同樣不能忽視社會的影響,教師思想的改造與進步。
建議與總結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學學校的教師往往把自己作為真理的化身,把學生看成幼稚無知,從而無視學生的尊嚴和人格。然而,處于當代的中學學生,已跟過去聽話、馴服的形象有了越來越大的距離。隨著青春發育期的提前,信息渠道來源的多樣,社會交往范圍的擴大,他們的主體意識有了很大增強,喜歡抱著懷疑及思考的態度重新估量一切。作為教師,如果看不到這些變化,依然保持原有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方法和方式,就可能使師生兩代人間的溝壑不斷擴大。在當今的中學教育中,加強平等溝通和對話,有更重要的意義。
解決師生沖突矛盾應當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首先,建立平等的師生對話機制,改變教師角色方式。教師應當改變高高在上、單向對學生輸出理想和規范的角色特征,變成與學生平等相處的溝通模式,并不斷在這個過程中調整自己的角色內容,真正把學生作為自己的服務與支持對象,而不能簡單行事,片面地要求學生的依從和聽命。
其次,建立起有效地沖突釋放機制,也可以說是制度化的沖突解決方式,讓學生有機會,有辦法將自己的思想、矛盾、不滿發泄出來,或者將對教師與學校的意見反映出來。比如說,班級意見簿、主題班會、班級辯論會、民主參與班級學校管理的學生群體動員,班干部的督導與定期思想交流等。
第三、杜絕社會干擾因素。學校是一塊凈土,不容許丑惡玷污,將黃賭毒等丑惡現象堅決從學校中清除出去,不能僅僅是形式上要求學生剪短發、不穿奇裝異服,教師還必須做到不將任何有損師德的言行代入學校,從制度上嚴格的對象不僅僅是學生,更應當是教師。當然,這些也有賴于社會大環境的改善和治理。
第四、中學應當建立起社會工作制度。社會工作者應當進入學校,就像心理工作者介入學校一樣,輔助學生的行為和情緒疏導,包括制度的監管與實施,缺少社會工作者的工作,也會成為一種缺憾。社會工作者是危機出現的及時發現者,也是危機發生后的有效排除者,更是良好行為、沖突矛盾解決最近便的指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