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再到十七屆五中全會中胡錦濤主席明確提出的“包容性增長”,這中間的幾字、幾詞之差,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影響深遠。“包容性增長”這個很多經濟學家第一次聽說的新詞,從2007年亞行首次提出,到胡錦濤主席在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時發表的題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公開致辭,這個詞將被寫入“十二五”規劃,也是對未來五年、十年、二十年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應該朝著哪個方向走的一個基本說明。
“包容性增長”即為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包容性增長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它涉及平等與公平的問題,包括可衡量的標準和更多的無形因素。它意味著單純發展經濟的現有發展方式、發展模式將會改變,中國將更加注重全面、均衡的發展,由此使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進行,真正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同時,更加注重財富分配的公平,逐步縮小貧富差距,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改革開放、國家發展的成果。從國內角度講,“包容性增長”與“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是一脈相承的,是對既有理念的深入貫徹,從國際角度上講,“包容性增長”是對“和平共處”、“和平崛起”的進一步延伸,它強調的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發展的協調性,倡導國家的和諧增長,實現增長的共贏與多贏。
面對既有的經濟發展方式所帶來的種種弊端,面對未來的發展任務與目標將遇到的重重壓力,“包容性增長”是綜合國內、國際發展形勢后我們的必然選擇。從原來的GDP唯上,到現在的強調機會均等和發展成果的共享;從原來的單一的發展目標訴求,到現在多元目標的協調與平衡,這不僅是一種經濟領域的變革,更是一種價值導向的變革。只有通過“包容性增長”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中國人才能真正過上幸福、有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