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做開創者,而在與對手勢均力敵的時候創新,是查哈爾的商業絕招。坐擁巨富而低調,則是查哈爾給予世人的額外啟示。
25歲,你在做什么?在為不理想的職業抱怨,還是在為蝸居的生活傷神?
美籍印度青年古爾巴克斯#8226;查哈爾卻在25歲的時候,成為美國最年輕的富豪。查哈爾現在已是美國一個家喻戶曉的創業明星,他16歲就在自己的臥室中創立了互聯網廣告公司ClickAgents;18歲以4000萬美元賣掉ClickAgent,從而躋身史上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千萬富翁;19歲他成為一家價值幾十億美元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最年輕的高管;25歲,他以3億美元將自己創辦的第二家公司藍鋰(BlueLithium)賣給雅虎,成為史上最年輕的億萬富翁;目前,正在創立自己的第三家公司Gwallet。
一個來自印度少數民族的青年,如何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國,短短數年間成就如此巨大的財富?在同樣神奇的中國,查哈爾的成功之路,具有極大的示范意義。
休學風波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古爾巴克斯#8226;查哈爾一家從印度來到美國圣何塞市郊區的一個只有一間臥室的公寓中安頓下來。雖然當時全家只剩下25美元,但查哈爾的父親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四個孩子都成為醫生或者工程師。因為他認為教育是打開這個世界所有大門的鑰匙。
1996年秋天,14歲的查哈爾開始了中學第一年的生活。查哈爾是一個戴著纏頭巾的大塊頭孩子,已經早早地進入了青春期,有了很明顯的唇髭和絡腮胡。這把查哈爾的錫克族身份暴露無疑。
查哈爾上的那個中學名叫”獨立中學”,查哈爾哥哥上的也是這個學校。因此,查哈爾原本以為第一天上學時,將被介紹給一大幫朋友。但他的希望落空了,因為哥哥塔吉和他的朋友們比查哈爾高四個年級,對他們來說,查哈爾似乎是不存在的。盡管獨立中學有不少印度裔學生,查哈爾根本感覺不到跟他們有什么關系,對于學校里的拉美裔、韓國裔、非洲裔或者美國本土的白人或黑人學生,查哈爾更不可能有什么關聯和歸屬感。似乎每個人都已經有了他們所需要的朋友,查哈爾則是在舞會上來晚了的那個人。因此,學校生活對查哈爾而言,真可謂是度日如年。
1997年,在查哈爾創辦第一家公司的前一年,硅谷里的許多人開始迅速暴富。查哈爾的父親開始逐漸迷戀上了股票市場,這也引發查哈爾對它的興趣。不久,查哈爾開始和他一樣,每天都密切關注各種新聞和消息。查哈爾對一些新興的互聯網公司特別感興趣,讀到這些公司的新聞讓查哈爾興奮不已,查哈爾已經感覺到這些創業者正在掀起一波即將改變世界的浪潮,而查哈爾自己非常渴望投身于其中,一顯身手。這一發現讓查哈爾更加不喜歡學校。那時,查哈爾在讀中學二年級,是一個平均成績為B+、GPA3.5的學生,但即使是這樣,也不能讓查哈爾感覺好一點。查哈爾不知道自己怎么才能捱過剩下的三年中學。極度渴望能夠從學校逃出去。
從本性上講,查哈爾是一個沒有耐心的人,查哈爾希望讓自己成為一個對家里有用的人。查哈爾的父親在郵局工作,母親在一家醫院當護士,他們倆一天工作14個小時才能勉強支撐起這個家。他們幾乎沒有時間享受家庭生活。漸漸長大的查哈爾認識到:父母的生活根本就談不上幸福。父母經常教導他說生活是一門平衡的藝術,可是他們自己的生活根本沒有什么平衡可言。
查哈爾向父母提出休學,但是父母不太能聽得進去。查哈爾的父親本來是想讓他做醫生的。如此,查哈爾只好向父親保證,他的未來一定比做醫生好。
兩天后,父親終于同意帶查哈爾去見校長,查哈爾很感動,但是,他父親告訴他,“我之所以相信你是因為你相信自己”, “你最好不要讓我失望”。父親對他說,”因為我只給你一年時間來證明你自己做的是對的。”
不同于蓋茨和喬布斯這類名校的退學生,查哈爾從中學便退學了。但對于其錫克族家族而言,還有遠比退學更“離經叛道”的舉動——查哈爾解下了跟隨10多年的纏頭巾,剪掉留了17年的長發,因為他想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外形”。毫無意外,篤信家族訓誡的父親用鋪天蓋地的怒罵淹沒了他:“你讓我太失望了!”
不過,查哈爾卻認為,正是這一決定使自己收獲頗多。假如當初不這樣做,就不可能獲得現在的成功。自決,相信命運在自己手中,正是很多成功者的特質。
大器天成
每天傍晚,父親會精疲力盡地從郵局下班回家,坐在飯桌前,開始研讀各種報紙的財經版,然后坐在他的電腦前開始研究股票市場。很快,他做超短線炒股賺的錢比他上班賺的錢都還多了。因為股市的錢好賺,所以,他索性做起了買空賣空,也就是說他開始用他沒有的錢來賭博。比如,如果他有5000美元投資本金,他就能購買價值15000美元的股票。如果股價升了,他可以按照15000美元的全額來賺錢,等于說那些他還沒有付錢的股票替他多賺了錢。父親覺得這簡直太棒、太神奇了。美國就應該是這樣的。
查哈爾觀察著,隨著選對一只又一只股票,父親身上發生的變化。查哈爾真的為我看到的一切感到高興:隨著股價的攀升,父親會露出大大的笑容,直到變得興高采烈。他在享受愉快時光,他變得放松了。他終于感到自己獲得了成功。這就是他要來美國的原因——為自己的家人謀求更美好的生活。
查哈爾常常幫助他做出決策。如果他對某家公司感興趣,查哈爾會為他做研究工作,他們會討論買這家公司一些股票的可能性。父親把查哈爾當做一個合作伙伴、一個搭檔。他們一起學習買空賣空,學習期權交易,學習認購和認沽。不久,查哈爾開始養成天剛亮就爬起來的習慣。查哈爾會給自己泡上一碗燕麥粥,然后守在電視機前,左手一份晨報,右手是一個拍紙簿和一支筆。經過一段時間歷練,查哈爾的商業天賦,開始噴薄而出。
就是在這個時候,查哈爾第一次聽說了DoubleClick(“雙擊”)公司。這是一家在互聯網上提供廣告服務的公司。這個公司在新股上市時的價值是3億美元,但在其股價的最高峰,據說它值150億美元。這真是瘋狂,但也非常吸引人。查哈爾越是深入研究DoubleClick及其所在的行業——廣告業——就越是讓他著迷。人們正在將越來越多的時間用在互聯網上,而越來越少地讀報紙期刊或者呆在電視機前。傳統的廣告業正在快速地喪失自己的陣地,而網絡正在快速成為下一代大規模銷售的工具。這個世界充滿了可能性。查哈爾開始考慮創辦自己的公司,成為一名商人,于是,他偷偷成立了一家公司,辦公室就在自己的臥室,連父母也不知道。
當查哈爾第一次猶猶豫豫地將自己在臥室鼓搗的“收成”給父親看時,銀行存款數字已超過10萬美元。他的父親猛地將手按住了胸口,就像心臟病發作了一樣。“這,這是什么?你,你哪里弄來這么多錢?”他轉身面對廚房,沖著查哈爾的母親大聲叫道:“你兒子要坐牢了!”
等他們稍微平靜了些,查哈爾開始向他們解釋。過去六個月來,查哈爾一直在研究互聯網市場,查哈爾看到許多年輕的公司快速地變富,查哈爾一直在努力搞清楚它們是如何致富的。而后,他創立了自己的公司。10萬美金,就是這樣賺來的,查哈爾稱自己的第一個10萬美金是“拜神所賜“。
獨具一格的商業經
隨后令人炫目的成功顯然讓所有人刮目相看。在經營ClickAgents時,查哈爾用兩年時間發展到了34名員工,最終賣了4000萬美元。而后,查哈爾創立了著名的藍鋰(BlueLithium),這家公司則花了三年半發展到了150多名員工,成為當時美國第五大、英國第二大在線廣告網,而雅虎欲通過收購藍鋰加強其在目標廣告市場上的力量,搶回過去三年被谷歌奪走的網絡廣告龍頭地位。后來,查哈爾以3個億美元賣給了雅虎。
查哈爾說,第二次的餡餅要大得多,那是因為他找到了一大批能夠和他一起快速成長的人。“聰明人湊在一起,能夠做成大事。只要能夠協同好,許多的聰明人一起工作,就能演奏出像貝多芬交響樂一樣優美并且有震撼力的華美樂章。”
查哈爾似乎看起來順風順水,其實,在查哈爾的創業過程中也屢屢遭到過程序員的勒索,但幸運的是,次次都能逢兇化吉。查哈爾認為,真諦在于,永遠不要讓別人控制住你業務中的某些環節,這樣會讓你變得脆弱,容易遭受攻擊。要讓所有的人都不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不這樣做,你將把自己放到一個難以預料的困難境地,你的命運將不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慘痛的教訓讓查哈爾學會雇傭合適的人來接替勒索者的工作。他說,在雇傭那些新人的過程中,“我意識到另一個重要的道理,就是要讓自己身邊的人永遠都是那些希望看到你成功的人。”
17歲時,查哈爾就就問自己:怎樣才能把競爭對手拋到腦后,讓他們望塵莫及?現在查哈爾認為,答案很簡單。當你開始競爭的時候,你也許是這一行里最晚開始做的,但這只是意味著當別人都在走的時候你卻必須全力沖刺。按照這種戰略,雖然你也許是最晚出發的,但一樣能第一個到達勝利的終點。
有時候,在創業中需要找出喜歡的事業然后堅持不懈。做一些自己懂行的事情,然后將其轉變為自己所希望的模式。別一上手就做重新發明車輪的事情。開始的時候慢一點穩一點,等和對手勢均力敵的時候,再創新。
同時,查哈爾告誡創業者,永遠不要在急需錢時去融資;而應該在不需要錢的時候來融資。需要錢的時候,投資者反而不會把錢給創業者。因為他們會認為創業者還很虛弱。融資+虛弱=失敗。
融資時,創造一種競爭的環境很重要。風險投資家都是些感性的動物,他們可不愿承擔什么風險,只有當他們感到大家都在競爭這個項目時,他們才會投資。創業者要給他們制造一種這樣的競爭氛圍。每個人都渴望得到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要讓自己的創業項目成為人人都想得到的項目。此外,一旦你融到了錢,就應該敢于適當地冒風險,把錢花出去。沒有風險就沒有回報。
不希望別人一夜暴富
雖然自己以直升機的速度創造財富,但是,這位年輕的富豪,卻不希望“一夜暴富”成為人們的夢想。
“不得不”接連兩次享受“一夜暴富”的查哈爾勸誡別人:不必一夜暴富。“窮小子”出身的他說,金錢沒有改變他。金錢確實能讓生活更舒服,但他還是腳踏實地地生活,還是和自己的家人和好朋友一起生活。雖然身價已經3億美金,“我依然乘坐經濟艙,也沒有過那種窮極奢侈的生活。”查哈爾說,“生活的改變是,我很慷慨,因為我認為慈善事業是我生命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查哈爾并不希望跟人們講述一個“一夜暴富”的故事,在他9年的奮斗中曾經數次身陷令人頭痛的商業官司,還不得不提防時不時從背后投來的匕首,在賣出自己的公司后,他不得不忍受買家的官僚主義,以及失去決策權的強烈挫折感。他更愿意與年輕的創業者分享他真實的人生體會和經驗教訓。現在,正在創立自己的第三家公司Gwallet。他正在為自己的第三次“一夜暴富”做準備。
而在某種意義上說,對于“一夜暴富”的不安,正體現了美國社會對于財富與創業的理性態度。
在中國,夢想一夜暴富者,比比皆是,很多人在創業過程中,充滿了投機主義。同樣是在互聯網行業,當年中國的互聯網浪潮,既造就了今日的搜狐、網易、阿里巴巴等巨頭,但是,夭折者卻更多。最近幾年,中國的實體經濟遭遇巨大挫折,很多資金都流到了樓市股市,甚至出現了一些炒房團,出現了一種不理性的傾向。
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富人的財富觀、生活觀的偏離,引起了整個社會的失衡,對于奢侈品的過度追求,豪宅豪車,對于一般民眾缺少敬畏,頤指氣使,飛揚跋扈,“暴發戶”和“富二代”問題層出不窮,引起了眾多社會問題,而查哈爾身擁巨大財富,卻甘愿坐經濟艙的生活方式與財富觀,堪稱一股清流。
(本欄目為《小康#8226;財智》雜志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經濟之聲《商業傳奇》欄目聯合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