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年前,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商務周刊》特刊《100個中國夢》中撰文說,他的夢想是“讓我們中國自己制造的汽車走遍天下,走遍世界”。如今,他的這一夢想沒有改變,而且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內涵,他希望“能在最高層次上參與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和重塑”
6年前,我夢想中國制造的汽車能夠走遍世界,當時的認識主要是可以依靠成本的優勢。但現在我意識到,僅靠成本競爭是不可能讓企業得到持續發展的,也不可能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汽車企業。所以我們在2007年實施了戰略轉型,從當年5月份開始,將吉利的發展使命從原來的“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讓汽車走遍全世界”變成“造最安全、最節能、最環保的好車,讓吉利汽車走遍全世界”。這是一次深刻的自我革命,吉利從依靠單一的成本優勢,即從打價格戰轉變為打技術戰、品質戰,全面追求技術、品質、品牌、服務和企業道德品質——這是一個整體的發展思路。 吉利過去三年的發展,就是在這個戰略指導下進行的。首先,我們制定了到2015年年產銷量200萬輛的目標,汽車是一個規模產業,只有這樣才能把研發成本攤薄。其次,在研發方面制定了一個通用化和平臺化的研發戰略,在5個技術平臺和15個產品平臺上,到2015年將有超過40款的產品出現。為了支撐這40款產品,吉利又實行了多品牌的戰略,推出了帝豪、全球鷹和英倫三個全新的子品牌,整個集團的品牌架構和營銷體系都是按照這些子品牌去運作的。今年可以說是吉利子品牌運作的元年,當然具體工作已經從2008年就開始做了,到現在已經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格局。 在戰略轉型的統籌發展下,吉利的技術含量、產品品質以及品牌的知名度都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比如吉利熊貓已經獲得了五星級安全碰撞標準的評定,我們現在生產的汽車,80%要達到五星級安全碰撞標準。近幾年吉利獲得了2000多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300多項,世界性的發明專利有幾十項。目前吉利帝豪EC7的月銷售量已經超過了8000輛,價格區間在8萬—12萬元,殺入了傳統意義上的合資品牌的價格區間。 在國際化道路方面,吉利也做了嘗試,先后收購了英國錳銅公司、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箱公司,以及最近收購的沃爾沃轎車——這些都是6年來為實現夢想的具體闡述,我們希望能在最高層次上參與全球汽車產業的競爭和重塑。 這些年來,吉利一直還在做另外一件事,即育人的工作。我們認為,創新和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兩大支柱,因此秉承產學結合、注重實用的人才培養理念,吉利建立了自己的大學,現在從技工、技師到碩士、博士,都可以依靠自己的教育體系去培養,我們希望能夠在汽車人才的培養方面摸索出自己的一條道路。 技術和品牌,這是我認為當前制約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兩大瓶頸,也是吉利下一步要努力突破的方向。要掌握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不是說通過十年八年的打拼就能占領技術的制高點,這個過程是比較緩慢的。另一個方面,品牌也需要時間去逐漸積累,不可能通過五年十年打造出一個世界知名的品牌,知名品牌都是經過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發展的結果。吉利做海外并購,可以看作是在這兩方面謀求突破的一個嘗試,可以加快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品牌的速度。
汽車產業正從以西方為主導轉向新興市場主導
——專訪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
記者 徐海濤
《商務周刊》:您在2004年說過,全球化并不全都是壞事,起碼發展汽車工業的資源也更容易得到,后來吉利也按照這個思路收購了沃爾沃。請問這次收購目前發展到什么階段,通過收購沃爾沃,吉利主要得到了些什么?李書福:在今年8月2日,吉利和沃爾沃雙方已經完成了資產的交割,目前沃爾沃已經組建了新的董事會和管理層,正在就沃爾沃未來的發展進行整體的規劃,今后發展的舉措會逐漸出臺。同時我們始終強調,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我們是兄弟關系而不是父子。我們希望能夠通過“放虎歸山”的原則,讓沃爾沃重現往日的輝煌。實際上,沃爾沃在歷史上是一個很輝煌的品牌,這個企業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擁有非常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尤其是在汽車安全環保領域。我們要做的就是要釋放沃爾沃的活力,通過“放虎歸山”讓沃爾沃恢復“野性”,重新自己“覓食”,重新成為和寶馬、奔馳處于同一個陣營的豪華一線品牌。通過收購沃爾沃,吉利集團得到了很多,除了轎車商標、車型、產能、高素質科研人才、銷售服務體系等八大有形資產和品牌等無形資產之外,還可以認為,這件事給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實現海外并購,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范本,同時提升了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渡虅罩芸?您在6年前談到,吉利在成長過程中曾遭受重重懷疑,那么在您看來近年吉利的外部環境有所改善嗎?您希望在中國能擁有一個什么樣的外部環境? 李書福:近年來,吉利的發展過程,尤其是并購沃爾沃,得到了政府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雖然是吉利去收購,但這是在中國經濟蓬勃發展和中國汽車市場興起的大背景下完成的。雖然幾乎沒有中資銀行的貸款,卻仍然可以說是舉全國之“力”,比如國家的影響力、經濟發展的潛力、市場的潛力,當然在中國企業進行海外并購的過程中,中資的銀行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他們表現的相對比較保守。吉利因為是民營企業,外界原來對民企造車看得并不是很清楚,但目前政府對民營自主汽車產業的支持在加強。其實,我們并不是希望政府對民營企業有什么特殊的政策照顧,我們需要一個公正、公平的產業環境和企業更大的自主發展空間,希望能夠讓市場的原則發揮更大的作用。《商務周刊》:今天的吉利已處在完全不同的發展階段。如果從經營的角度來說,吉利現在的重點和原來的重點有哪些變化? 李書福:主要的變化是,進一步加強對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的投入,更加重視對人才的招募、培養和發展。因為企業現在已經站到了一個全球化發展的階段,對各個領域的不同層次人才的需求更加廣泛。除了吉利現有的這些學校,我們還會成立沃爾沃商學院、沃爾沃工程技術學院,以及吉利自己的汽車工程師學院,培養大量的技術、營銷、財務等方面的人才,來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另一個重點會放到國際化方面,會不斷在實踐中進行總結,摸索出一條適合吉利發展的國際化道路,吉利的國際化步伐是不會停止的。還有一個方面,是加強產業鏈的整合。雖然吉利是一個整車制造商,但一些核心的汽車零配件也會制約整個企業的發展,我們成立了自己的汽車零配件公司,在一些核心的零配件方面也會做自主研發、廣泛合作,打造自己的零配件供應體系,比如核心的汽車底盤、動力總成、汽車電子方面,我們都會加大研發投入,加大在整個汽車產業鏈上的競爭能力。其實從整個根本的經營理念來說,還是通過技術能力和品牌價值的提升,為用戶創造更多的附加值,同時會對企業的利益相關方,比如股東、員工、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帶來更大的價值回報。企業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要更多的承擔社會責任,我們會更加重視比如對公益和慈善事業的支持,對低碳環保方面的內部實踐?!渡虅罩芸?請問您對當前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階段有一個怎樣的判斷,中國汽車產業的機會在哪里? 李書福:全球汽車產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深刻的變革過程當中。一方面是新技術比如新能源汽車的出現,可能會對汽車產業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另一方面是汽車產業格局的重塑,從以西方市場為主導向由東方等新興市場為主導發展。新興市場會成為將來汽車產業發展的支撐點,所有的資源包括技術、資金、人才,都會向新興市場轉移。技術升級和產業格局重塑會在未來可預期的10—20年繼續加強,中國市場可以說是這場變革的中心,是各種力量角逐的一個競技場。中國汽車產業的機會,應該是在產業的整合和資源的重組中,用優質的資源形成有競爭力的產品和品牌,來真正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用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真正換來和這個市場當量相匹配的技術能力、品牌影響力和有競爭力的企業,以及具有強大競爭能力的產業鏈——這就是中國汽車產業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