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務周刊》是國內較早系統報道土地官商關系的媒體,也前瞻性的提出了“政府應該從反思和改革土地儲備制度入手,徹底厘清自己作為城市管理者和服務者的角色”這樣的政策建議
如果回顧2003年的大事件,很多人可能都會記得那場小布什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以及春夏之交引發全民恐慌的SARS。但對溫州人民來說,楊秀珠這個名字肯定也是一個無法忽略的記憶。“3月談伊拉克戰爭,4月緊張非典,5月議論楊秀珠”,就在非典肆虐的當口,時任浙江省建設廳副廳長的楊秀珠出逃美國。 眼見諸多媒體已經對這位賣饅頭起家、從溫州城建系統發跡的女巨貪劣跡翻了個底朝天,《商務周刊》在思索如何去更好的突破。既然不能在事件本身調查上取勝,我們最終決定去探尋罪惡背后的邏輯。 彼時的大背景是,經過1990年代開始的舊城改造熱,以及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之后,進入新世紀的中國房地產市場突然爆發。而自1996年上海建立我國首家土地儲備機構,又經杭州將這種模式發揚光大后,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通過“經營土地”來“經營城市”。中國房地產泡沫化的擔憂也最早在此時出現。 我們決定去楊秀珠發跡的那個浙南重鎮探個究竟。采訪中,雖然當地政府和司法部門讓記者頻頻碰釘子,但還是采訪到了一些關鍵人士,有市政府政策研究中心的主任、檢察官,以及當地地產業人士,還有與楊熟識的公司老總。他們透露了楊秀珠在溫州時如何進行土地批租暗箱操作,如何安插親友黑幕交易#8943;#8943;越接近真相我們越震驚,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只經過短短十余年的發展就如此惡疾纏身。最終我們寫成了《土地不正當關系——地產勢力如何扭曲“城市經營”》的封面故事,發表在2003年8月1日第15期《商務周刊》上。在附文中,我們還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周珂和著名地產律師秦兵等業內人士,探討了土地制度的原罪以及土地儲備制度的九大弊端。 應該說,《商務周刊》是國內較早系統報道土地官商關系的媒體,也前瞻性的提出了“政府應該從反思和改革土地儲備制度入手,徹底厘清自己作為城市管理者和服務者的角色”這樣的政策建議。 但不幸的是,之后的幾年,甚至直到現在,土地市場上的不正當關系非但沒有被扭轉,反而愈演愈烈。更多的地方政府狂熱于土地財政,衍生出了更多的土地腐敗案和社會矛盾。近幾年來,國土系統窩案層出不窮,最近的則是上海市房管局副局長陶校興又因涉嫌違紀正接受紀檢部門調查。而在陶之前,上海房管系統已有多名官員落馬,包括他原先的屬下——在上海社保案“栽了”的“上海土地第一處”、上海房地局原土地利用處處長朱文錦,也包括他的前任上海房管局副局長殷國元。國土局長這個職位甚至被戲謔稱為“官場最高危崗位”。連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今年3月31日在全國國土資源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會議上也發出這樣的感慨:“國土資源系統已成為腐敗易發、高發領域。”過去幾年,國家一直試圖斬斷這個不正當鏈條。2004年,國家廢止了飽受詬病的土地協議出讓制度,取而代之的自2002年開始的“招拍掛(招標、拍賣、掛牌)”土地出讓方式成為主流。但盡管如此,“招拍掛”依然沒有取得多么有益的效果,鉆空者依然大有人在,更嚴重的是,這反而進一步加劇了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由于土地資源逐漸變得稀缺,價高者得之的機制也造成土地市場上的“地王”頻出,地價、房價隨之一路走高,國家為此年年出臺調控政策,卻基本上都是越調越高。 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政府手中依法回收的土地卻越來越少,已經對“土地財政”上癮的地方政府不得不轉而進行違規操作,改變土地用途,同時大搞違規拆遷。 2004年,上海發生的一起306畝土地“假拍案”吸引了《商務周刊》的目光,為此我們進行了連續幾年的跟蹤報道。2002年,上海泰瑞公司擁有的306畝土地開發權益,在未知情況下遭到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借用已經執行完畢的案號重復拍賣,且拍賣過程充滿了虛假疑點。上海泰瑞公司法人代表周亞倫拉開了自己曠日持久的“財產保衛戰”,從2002年年初到2009年年末,憑借堅強的神經和不懈的努力,周亞倫在7年間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司法“拉鋸戰”,從區法院一直到最高院,5次審理,才終于讓這起“人見人躲”的土地大案進入了正常的司法程序。周亞倫或許還算幸運的,比他更不幸的是那些不惜自焚保衛自己家園的業主們。《商務周刊》也曾多次關注,并在社論中憤慨,“民眾利益國家化,國家利益政府化,政府利益公司化”這樣的概念偷換,還沒有到被制止的時候嗎? 專家學者們同樣為此進行了激烈的爭論,矛頭直指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化”的聲音不斷。2007年10月,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前,海內外輿論又開始了針對新一輪土地改革方向的熱議。為此,我們專訪了以溫鐵軍、李昌平、賀雪峰等為代表的“三農學者”,他們主張“保持集體對土地的一定控制權”,以避免土地私有后,“經過轉讓買賣造成土地集中,使一部分農民失去土地”。但所有人都認同一點,要減少直至終結土地不正當關系,讓地方政府獲利過大的土地儲備制度必須調整,通過中央和地方財稅關系的結構調整,幫助地方政府擺脫對土地財政的依賴。繼2007年底頒布實施《土地儲備管理辦法》后,國土部近日又發文要求,2011年3月底前,各地國土部門及所屬企事業單位儲備中心,均不得再直接從事土地一級市場開發。 比之土地儲備制度變革更引人關注的是征地拆遷制度。通過修改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大量的農地納入城鎮規劃范圍,一概征用,以地生財,地方政府能如此的重要依據就是現行的征地制度。事實上,早在200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就已經提出過“征地制度改革”,但一直沒有實質進展。今年10月28日公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中明確“按照節約用地、保障農民權益的要求推進征地制度改革”,這讓各界又看到了一絲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