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評價搜狐是一家非常有韌性的公司,這和創始人張朝陽有很大關系。喜歡并善于反思,不斷自我顛覆,是理解張朝陽反差極大的不同人生階段的一條核心線索。最近的一次深入反思引發了張朝陽“再造搜狐”的決心。而這個反思有一個不可忽略的前提:此之前的數年,張朝陽已經先對自己進行了深入“改造”。如今這個輕裝上陣的“新版”張朝陽重新進入了戰斗狀態——工作重新回到他生活中的No.1位置
最近我比較多談“搜狐再造”,這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一段時間深入反思的成果。站在這個節點上,回顧搜狐在第一幕中的表現,簡單講,我們做對了一些事,也做錯了一些事。對的事情讓搜狐在大浪淘沙的第一輪競爭中存活下來,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重要力量;而錯的事情則導致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失去了一些非常好的機會。 作為中國第一代互聯網企業,搜狐為整個行業做了很多基礎性的探索,包括互聯網是什么、可以做什么,互聯公司如何融資、如何生存、如何上市等等。要披荊斬棘趟出一條路來,這個過程非常艱辛,我們走得特別累,甚至因為短期的生存壓力一度喪失了眺望遠方的能力。這些年,不管是我個人還是搜狐,都在逐步擺脫早期發展留下的一些負面影響,走出過去的成功和成功背后的陰影,以及認識到自身的缺陷,認真的改變,這是搜狐再創輝煌的先決條件。 互聯網是什么?這是一個我經常被問到、也經常拿來問自己的問題。在我看來,它是一個不斷深入的信息消費者的革命。互聯網用戶在不同階段體現出不同的需求,能及時把握這種需求就可以在競爭中占據先機,持續成功。中國互聯網發展的第一階段,這種需求體現為信息的集聚和導航,剛剛開始認識互聯網的人們需要引導,在中國更多體現為一種對信息的饑渴,這成就了包括搜狐在內第一代以門戶為特征的互聯網企業的成功;第二階段是關鍵詞搜索,信息極大豐富以后需要更加便捷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到了現在的第三階段,就不僅僅是信息的獲取,而是社交網絡。因為信息獲取的門檻越來越低,基于Web技術的發展更加充分,人與人之間互動的方式極大豐富,已經可以復制真實生活中的群體化。形象地講,就是一個從Yahoo到Google再到Facebook的演進。 這個過程中,搜狐切切實實把握住的是第一階段的用戶需求,這成為搜狐的立身之本。但是在后兩個需求的把握上,我們稍顯滯后,這與搜狐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有關,也和客觀環境,甚至和運氣也有一定關系。 搜狐取得成功的第一步是在創業之初就抓住了互聯網爆發初期的本質——超鏈接,從而占據了互聯網早期競爭的核心地帶。我們沒有延續更早的互聯網拓荒者做系統集成、互聯網接入等服務的路子,而是建立起直接面向廣大信息消費者的導航平臺。搜狐第一代產品具有明顯的導航和搜索特征,但當時中國的現實情況是沒有多少內容可檢索,搜狐轉而摸索出一條集聚傳統媒體資源的路子,與新浪、網易成長為中國互聯網“三大門戶”,滿足了人們當時最迫切的信息集聚和導航需求。 雖然路子對了,但是怎么賺錢在很長時間都是大問題。我們就像在沙漠中尋找水源。就當時的門戶模式而言,最可行的流量貨幣化方式就是網絡廣告,但是這口井很長時間都打不出水來。沒人知道互聯網到底能不能賺錢,投資人著急看到結果。在華爾街對互聯網喪失信心的2000年前后,搜狐經歷了最為困難的時期。后來出現了SMS這樣一個小水坑,大家一擁而上,搜狐依靠在短信業務上的發力,率先實現了贏利,但這也只是解了一時的饑渴。直到網絡廣告起來,游戲業務也開花結果,搜狐才走上了穩健發展的道路。但是這個時候,百度、騰訊等第二代互聯網企業也起來了。我們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賺錢”上,反倒把更大的賺錢機會錯失了,也給了競爭對手成長壯大的機會。 我們的另一個遺憾是,在發展初期,迫于短期的生存壓力,過度偏重于市場營銷,而忽略了技術驅動的重要性。雖然放在當時的客觀背景下看,這種選擇并沒有錯,如今品牌營銷也依然是搜狐的一大利器。但是后來的歷史證明了,好的產品才是最好的營銷,尤其是在互聯網行業。早期技術基因的缺乏也導致搜狐在敏感覺察到一些重要市場機遇時不能及時抓住,比如2000年的即時通訊產品。 就像一代人一樣,每一代企業大多難以超越自身的現實環境和時代局限,常常是第一代把路鋪好,第二代獲得更大成功。但這并不是歷史發展的唯一邏輯。也有第一代企業重新創造輝煌,就像現在的蘋果公司。我也希望可以重塑搜狐的輝煌,這正是“搜狐再造”的深意。 而且嚴格意義上講,搜狐的再造早就開始了。2005年前后,我基本完成了搜狐董事會的“本地化”,解決了長期困擾搜狐發展的一大障礙。2004年,我開始更多關注搜狐的產品研發,打造自身的技術力量搜狐開始步入正確的軌道,而且這些努力已經顯示出積極的成效。 最重要的是,搜狐多年堅持的多元化戰略終于走出一些眉目。首先是核心的搜索媒體平臺的品牌廣告保持著穩健的兩位數增長,網絡游戲成功分拆上市后也保持良好的運營態勢,對搜狐的整體業務規模形成很好的支撐。與此同時,作為未來業績增長潛在動力的搜狐網絡視頻開始呈現崛起之勢,多年耕耘的搜索業務也因為搜狗輸入法和瀏覽器的成功取得了新的增長動力。而且因為搜狐業績穩定,現金流充裕,這也讓我們可以大手筆投入,爭奪未來互聯網的制高點。 今年夏天,我花了很多時間對搜狐的發展進行深入反思,十月初,母校麻省理工邀請我回去演講,故地重游和在那邊的交流也進一步加深了這種思考。搜狐的未來在我的腦海中越來越清晰。 整體戰略上我們是媒體、游戲、搜索和Web2.0四大業務集中發力,齊頭并進。同時,我也期待可以在某一項上首先做大做強,然后加速整個搜狐矩陣的爆發。從策略上講,單靠品牌營銷、技術等單一策略已經難擔此重任,搜狐再造必須是全方位的,它意味著更有執行力的組織文化、更多的滿足用戶需求突破性產品、更有效的市場營銷 我希望可以通過幾年的努力讓搜狐的產品有全面的提升,使得我們可以在正版網絡視頻領域做到業內第一,搜狐微博可以和新浪平分秋色,搜狗搜索可以達到20%的市場份額,暢游可以晉級業內第三。而如果這些新業務能夠實現快速增長并呈現良好的成長動量,搜狐也有望改變華爾街的“偏見”,從而達到百億美元的市值預期。 未來的競爭只會更加慘烈,贏家通吃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擺在搜狐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成為未來的巨頭,要么日漸寂寂無聞。所以,我們必須讓搜狐在正確的道路上加速行駛,并讓搜狐固定在中國互聯網最后版圖上,成為最有競爭力的兩三家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