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試圖將一場風電投資狂潮轉變成“由大到強”的喜劇,來自丹麥的維斯塔斯借勢在華建成了囊括研發、生產、采購、銷售等環節的完整價值鏈
又值野草一歲一枯的季節,20多年前誕生的內蒙古草原上中國第一批單機容量僅幾十瓦的風機還在寒風中盡忠職守。上海的東海大橋風電場那34臺單機容量3兆瓦的風電機組,已經樹立起了新的里程碑。 為了實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15%左右的目標,在經歷連續4年增長后,中國的風電新增裝機容量于2009年躍居世界第一位。后來居上的中國雄心不減,根據進一步提升的中長期新能源目標,到2020年的風能發展目標將由先前的2000萬千瓦提升到1億—1.5億千瓦。 在這場狂歡的盛宴中,中國的風能設備商實現了快速的發展。東海大橋海上風電項目的本土設備提供商華銳風電無疑是其中的新貴。這家成立不到4年的本土風機制造商在2009年已經躍居全球第三,全球市場份額達到9.2%,與排名第一的維斯塔斯僅相差3.3個百分點。同時,根據丹麥行業資訊機構BTM的報告,本土的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全球排名分列第5和第7名,市場份額分別為7.2%和6.5%。盡管如此,中國仍面臨著從“風電大國”到“風電強國”的迫切任務。“我國風電產業在資源、并網、產業體系、產品質量、人才和綜合管理方面還面臨不少的挑戰。電網建設滯后于風電廠建設,風電機組安裝后平均3—4個月才能并網輸電,風電廠容量技術低于國外平均水平7%左右,產品供應體系和服務體系亟待進一步完善。”科技部高新司能源與交通處處長鄭方能說到。 國外的風機制造商也看到了這里面的無限商機。9月13日,印度第一大風電渦輪發電機制造商蘇司蘭能源有限公司表示計劃在中國建立一個研究和發展中心,并預計將中國作為出口樞紐。一天之后,世界500強企業、風輪機制造商和風場開發商西班牙歌美颯集團宣布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將在2012年前投資9000萬歐元,這是其過去在華投資總額的兩倍多。 但最積極的恐怕還要屬全球最大的風力發電設備制造商維斯塔斯。10月12日,這家丹麥公司宣布在中國成立技術研發中心,這是中國首座國際風能技術研發中心,維斯塔斯由此在中國市場建成了囊括研發、生產、采購、銷售等環節的完整價值鏈。2006年,維斯塔斯在中國建立了第一家葉片廠,經過4年的發展,該廠已經成為了維斯塔斯全球最大的一體化風能設備制造基地,超過了其在丹麥本土用20年興建的工廠總面積。在耐心耕耘20余年后,維斯塔斯繼續加快了在華發展速度。 除了位于丹麥奧爾胡斯市的全球最大的風能技術研發中心,維斯塔斯的技術研發網絡遍及美國、英國、印度、新加坡和中國。其中,英國的技術研發中心側重于槳葉技術和材料技術,美國波士頓研發中心的主攻領域是發電機和變頻器,而中國技術研發中心既要進行基礎研究,也負責產品的應用開發。 總體來說,維斯塔斯致力于通過新技術來提高風機的效率,進一步降低度電成本。比如,在不斷增加風輪直徑以及不斷改良槳葉翼型方面,維斯塔斯在英國正在建立一個測試中心,建成后將能夠測試長度100米的風機槳葉。如果風機安裝了這種大槳葉,效率將顯著提高,并且降低度電成本。 維斯塔斯全球的2萬多名員工中,有近10%參與到技術和產品研發中。為了降低度電成本,他們實時監測遍布世界各地的15000多臺風機的運轉狀況,收集有關風速的變化、湍流、溫度波動、濕度、電網故障和電力生產的關鍵數據。通過這些努力,維斯塔斯擁有了全球最大的風力數據,并對其進行深入的分析。 在中國,維斯塔斯有一套專用的風機監控網絡和專用監控技術。迄今為止,維斯塔斯對風機中的控制單元已經開發并使用了7000多種算法,其監控系統能在每秒鐘對來自于風機的500多個信號進行監測、分析。“我們中國技術研發中心的發展計劃,是到2012年研發人員達到200人,到2015年研發人員、工程師達到400人;今后4—5年累計投入約3.5億元人民幣。”維斯塔斯中國區總裁唐瑪勒(Jens Tommerup)告訴《商務周刊》。 除加大中國本土研發力度外,維斯塔斯還與國網能源研究院共同開展“風電與電網協調發展”的研究,尋求破解大規模風電發展及并網難題的綜合解決策略;在清華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贊助關于電網穩定性和提高電力系統性能的研究項目及博士生;積極參與“中丹風能發展項目”,為中國風能產業培訓專業人才。這些項目主要是為了解決大規模風電并網問題,這不僅僅是一個中國難題,也是全球風能領域內最具挑戰性的話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