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921.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0)09-0422-03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2007年11月組建了第九屆藥典委員會,并于當年12月召開大會通過“《中國藥典》2010年版編制大綱”。經過歷時整整2年的工作,本版藥典于2010年1月正式出版發行,并將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實施。
本版藥典與《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樣,分一部、二部和三部共3冊,共收載品種4567種,其中新增1386種,修訂2237種,并對附錄、凡例進行了大量的增、修訂。本版藥典與歷版藥典相比,篇幅最長,內容最廣,使用新技術最多。本文將其增、修訂晴況作一簡單介紹。
1 概況
本版藥典一部收載藥材及飲片、植物油脂與提取物、成方和單味制劑等,共計2 165種品種,新增了1 019種,修訂634種;藥典二部收載化學藥品、抗生素、生化藥品、放射性藥品以及藥用輔料等,共2 271種品種,其中新增的品種有330種,修訂品種數達1 500種;藥典三部收載生物制品,共131種品種,其中新增品種37種,修訂品種94種。收載品種增加,修訂力度很大,藥品的有效性、安全性得到明顯提高,現代分析技術的應用進一步擴大。
本版藥典收載的附錄也有較大幅度的增、修訂,一、二、三部新增附錄共計47個,修訂154個(其中合并1個),本版藥典3冊的凡例、附錄盡可能統一,但也不強求完全相同,力求體現特色、求同存異。
2 凡例的修訂內容
在本版藥典的凡例中,明確國家藥品標準由凡例與正文及其引用的附錄共同構成。本部藥典收載的凡例、附錄對藥典外其他的國家藥品標準具同等法定約束力;著重強調藥品生產必須符合GMP,違反者即使按《中國藥典》檢驗合格,亦不能認為符合藥典規定;首次明確藥品標準正文的定義與內涵,即系根據自身的理化與生物學特性,按處方來源、生產工藝、貯藏運輸等各環節制定的、用以檢測藥品質量是否達到用藥要求并衡量其質量是否穩定、均一的技術規定;同時對附錄、制劑通則、指導原則均予以定義。
本版藥典刪去了化工原料應用于藥品生產的描述,指出生產工藝應經驗證,并經國務院藥品監管部門批準,生產過程均應符合GMP,動物組織來源的藥品,動物種屬要明確,所用臟器均應檢疫健康(如無瘋牛病等),人尿來源應為健康人群,生產過程中均應有明確的病毒滅活工藝等。
針對有機溶劑引入了多層意義:如凡生產過程中引入有機溶劑,應在后續工藝中去除,其殘留量應符合附錄規定;正文中列出的按正文方法檢測,正文中未規定檢測的也需要符合規定。一部凡例還針對大量收載的飲片進行了定義。
3 附錄的增、修訂特點
本版藥典廣泛吸收了國內外成熟的先進技術和試驗方法,一部新增附錄14個、修訂47個,二部新增15個、修訂69個,三部新增18個、修訂39個、刪去3個。離子色譜法、抑菌劑效率檢查法指導原則和藥品微生物檢驗替代方法驗證指導原則這3個附錄同時在一、二、三部附錄中新增。在制劑通則中修改最大的是眼用制劑按無菌制劑要求,對含片的溶化性檢查、分散片的分散均勻性檢查進行了操作修改;擴大了不溶性微粒的使用范圍;將一部的制劑通則盡量向二部看齊。一部新增項目有的與二部相同,如電泳測定法、滲透壓摩爾濃度測定法等,有的則是中藥特有的附錄如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大孔樹脂有機殘留物測定法、聚合酶鏈式反應法、中藥特征圖譜指導原則等。二部附錄新增項目也有自身的特色,如核磁共振波譜法、離子色譜法、電導率測定法、錐入度檢查法、2-乙基己酸測定法、拉曼光譜法指導原則、制藥用水電導率測定法、蛋白質含量測定法、合成多肽中醋酸測定法等。由于新技術的發展,原來采用復雜手工操作的方法,一般修改為儀器法,如乙醇量測定法,甲氧基、乙氧基與羥丙氧基測定法,維生素A測定法,維生素D測定法等,均增加了GC測定法,粒度與粒度分布測定法則增加機械振動和空氣噴射法;對于目前廣泛使用的HPLC也進行了修訂,增加了亞2微米色譜柱的描述(即UPLC);對制藥用水規定了總有機碳和電導率的檢測,與國外藥典同步。附錄也注意進一步加大國際間協調成果,如藥品雜質分析指導原則中,引入ICH有關特定雜質(specified lmpuntms)和非特定雜質(unspecified impurities)的要求(限度一般為不得超過0.10%)等。
4 品種的增、修訂特點
4.1 一部品種增、修訂特點
中藥新增1 019種。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飲片標準大幅增加,主要解決飲片標準較少、各地炮制規范不統一等問題。對于提高中藥飲片質量,保證中醫臨床用藥的安全有效,推動中藥飲片產業健康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
在質量標準上,規范了命名,努力保證品名的唯一性;采用專屬性強的鑒別方法,如完善顯微鏡鑒別方法和判斷細節,新增顯微鑒別633項;新增TLC鑒別2494項,如獨一味,原標準鑒別不專屬的黃酮苷,現改用TLC測山梔苷甲酯和乙酰山梔苷甲酯這2個有效成分;再如采用薄層一生物自顯影技術鑒別地黃藥材及其飲片、熟地黃等;采用聚合酶鏈式反應法(PCR)對烏梢蛇等進行蛇類藥材真偽鑒別。安全性項目檢測得到加強,如增加測定有害重金屬的品種,采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ICP-MS)測定中藥中砷、汞、鉛、鎘、銅的含量,對枸杞子、山楂、人參、黨參等用藥時間長、兒童常用的品種均增加上述檢查。對易霉變的桃仁、杏仁等中藥材增加了黃曲霉素檢測項;對有毒藥材和成藥,如千里光等,采用LC-MS檢測其主要有毒成分阿多尼弗林堿,限定含量不得超過0.004%,采用LC-MS檢測川棟子中的川棟素;全面禁用苯作為溶劑。建立能反映中藥整體特性的方法,嘗試將色譜指紋圖譜技術應用到藥品標準中,以保證質量的穩定、均一。共有7個品種增加了高效液相特征圖譜,新增11項指紋圖譜的檢查(如雙黃連粉針、6個提取物、2個口服固體制劑);采用一個對照品對多個成分進行測定,如黃連的含量測定,共檢測小檗堿、表小檗堿和黃連堿及巴馬汀這4種生物堿,稱為“一標多測”。
4.2 二部品種增、修訂特點
本版藥典對二部品種及標準進行了全面的篩選和評價,對標準不完善、多年不生產、不良反應多的29種藥品(本版藥典共36種,另有生物制品7種)從藥典撤下,納入評價是否決定淘汰的行列,如葛根素葡萄糖氯化鈉針,其異常毒性、溶血、過敏、制劑穩定性等方面均存在問題,有關物質超過2%等,故從本版藥典刪除。
對動物來源的品種均增加制法要求;質量標準中,大量增加專屬性強的鑒別項目,如紅外光譜在原料藥的應用得到進一步加強,新增50種原料的IR鑒別,達到580種原料采用IR鑒別,而在制劑鑒別中的應用進一步擴大,共新增72種制劑采用IR鑒別,為打擊假藥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手段;安全性檢查項目得到加強,對高風險藥品注射劑重點提高——增加了化學藥注射劑安全性檢查法應用指導原則,滲透壓摩爾濃度檢查作為靜脈輸液必檢項目,達41種;大幅增加了有關物質檢測,共有565個品種增加了HPLC的雜質檢查,有97個品種增加了殘留溶劑檢查,同時對于處方中抑菌劑等也進行了控制;共有156個品種增加了細菌內毒素檢查,其他如縮宮素注射液等增加異常毒性和過敏反應等多項安全性檢測項目以確保安全。有效性檢測方面則大量增訂溶出度、含量均勻度等檢查項目。新增檢查溶出度的有99個品種,其實驗方法更加合理,將原標準中溶出度三法的使用量減少,轉速降低至75 rpm等;將單劑量用藥的含量均勻度檢查由原來的10 mg以及以下或主藥在10%以及以下提高至25 mg以及以下,目前增訂59種,共收載含量均勻度檢查的有219種。提高了廣泛使用的沙丁胺醇氣霧劑、丙酸倍氯米松氣霧劑的質量要求,增訂有關物質、霧粒分布等項目。大量使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如首次采用高效毛細管電泳法測定鹽酸頭孢吡肟、注射用鹽酸頭孢吡肟的有關物質,測定抑肽酶、注射用抑肽酶中的有關雜肽;采用離子色譜法測定山梨醇及制劑、甘油果糖氯化鈉注射液、甘露醇及制劑、帕米磷酸二鈉及制劑、氯磷酸二鈉及制劑、硫酸軟骨素鈉及制劑等,特別是用于氨基酸、蛋白質、糖蛋白等水溶性強的品種的定性定量檢測得到了加強。有的品種,如注射用鹽酸阿糖胞苷的修訂幅度較大。
4.3 三部品種增、修訂特點
生物制品新增37種,均為臨床常用、標準完善、成熟穩定的品種;而對修訂品種,主要從3個方面加以規定:一是限制生產過程的抗生素使用(不得使用內酰胺類抗生素,使用其他類抗生素不得超過1種,對27個疫苗成品進行了抗生素殘留量檢查);二是首次收載殘留溶劑測定法并嚴格按照ICH限度要求,確保安全;三是嚴格限定防腐劑要求,與WHO以及歐洲藥典等國際標準相同,并對生產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漿作了有效期方面的規定。
本版藥典中,生物制品采用了大量的新技術,如應用離子色譜法測定凝血因子,采用HPLC測定蛋白含量,使用酶聯免疫法代替動物實驗等;同時繼續完善生物制品全過程的質控要求。
4.4 輔料增、修訂特點
本版藥典修訂了2005年版中的72種輔料,共收載132種,刪去三氯甲烷作為輔料品種。在輔料質量標準中,大部分增加了CAS號,使得不同來源、不同工藝或不同性質的輔料得到了盡可能的區別。嚴格輔料標準要求,盡可能收載“來源與制法”項,針對產品的來源和生產工藝,有的放矢地對產品質量進行控制。凡能明確工藝,針對丁藝可能引入的雜質進行分析,必要時增加檢查項目,對有毒有害雜質嚴格規定限度。對安全性指標更加關注,如2000年版收載的空心膠囊,本版修改為明膠空心膠囊,為防止采用工業明膠為原料,制訂了鉻的含量不得超過2 ppm,同時對亞硫酸鹽、環氧乙烷、對羥基苯甲酸酯類、氯乙醇等項目加以控制,對存儲項也嚴格要求。本版藥典對輔料的部分功能性指標也有所涉及,如黏度等,同系列的品種要求盡可能統一。在附錄中單獨增加了“藥用輔料”通則,規定生產藥品所用的藥用輔料必須符合藥用要求;用于注射劑的藥用輔料應符合注射用質量標準要求;藥用輔料應經安全性評估(對人體無毒害作用),化學性質穩定。藥用輔料的質量標準應建立在經相關部門確認的生產條件、生產工藝以及原材料的來源等基礎上,上述影響因素中,有任何一個發生變化,均應重新確認藥用輔料質量標準的適用性。包裝上應注明為“藥用輔料”,明確藥用輔料的適用范圍(給藥途徑)、包裝規格及貯藏要求。用于注射劑的輔料相應增加如下要求:注射劑所用的原輔料應從來源及工藝等生產環節進行嚴格控制并應符合注射用的質量標準;供注射用的非水性溶劑,應嚴格限制其用量,并應在品種項下進行相應的檢查;注射劑所用輔料,在標簽或說明書中應標明其名稱。同時列出了35類的功能類別。
5 結語
本版藥典不僅擴大了品種的收載,也擴大了對成熟新技術方法的收載和應用,如附錄中新增了離子色譜法、核磁共振波譜法、拉曼光譜法指導原則等內容,HPCE及離子色譜法等成熟的技術在化學藥品質量控制中得到了應用,中藥中采用了液相色譜/質譜聯用、DNA分子鑒定、薄層一生物自顯影技術等方法,總有機碳測定法和電導率測定法被用于純化水、注射用水等標準中;生物制品逐步采用體外方法替代動物試驗等。但本版藥典的編輯時間只有2年,需要完成通常需要5年的工作量,在有些方面仍然不完美,如編制大綱中提出的藥物多晶型研究指導原則尚沒有被收載,氣霧劑、粉霧劑、噴霧劑等的質量要求有待提高等,這些工作都需要在增補版或下版藥典中予以解決。
新版藥典從原料、輔料、制劑以及生產工藝等各個方面提高了對藥品質量的要求,藥品生產企業理應在對新版藥典進行整體理解、宏觀把握的基礎上,針對本企業生產的品種,從原料、輔料、制劑、生產工藝、質量標準、檢驗規程等方面進行新舊比較,開展生產及方法驗證等工作。對于未被收載的品種,也需要根據凡例、附錄的變化要求進行相應的修改、驗證工作。這對于長期積極配合并參與藥典質量標準起草的企業來說是一個輕松提高產品質量的過程,而對于將藥典標準執行丁作視為負擔而進行應付的企業來說,卻是一個艱苦的過程。希望有更多的企業將藥典標準起草和提高視為提高產品質量的過程,持之以恒,化被動為主動,確保藥品質量,從而真正做到利國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