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感”其實與現在時興的“領導力”比較接近。有“江湖感”的老總能從專才蛻變成通才,從做事轉移到做人,從自己干變成別人干,甚至是從聰明轉為糊涂。
有“江湖感”至少應該包含這么三個要素:
要有一個流傳的故事。所謂江湖,總是有故事在流傳,而且越傳奇越好。多年前一個夜黑風高的晚上,柳傳志借著二鍋頭的酒勁,向同仁們宣布了一個非常大膽的目標:將來要把聯想做成一個銷售額200萬元的大公司。沒錯,是200萬元,不是200億元,是人民幣,沒說是美元。如果當時柳傳志發誓說,咱們要搞到200億美元,而且要弄到美帝國主義的老巢紐約去,他們當時一定是把全北京的二鍋頭都喝光了。所以,江湖上的故事可以傳奇,但是不能太離奇。
要有一幫追隨的兄弟。套用德魯克關于領導力的觀點,衡量一個領導者的唯一標準是看他的追隨者數量。稻盛和夫認為,老板與員工在辦公室很難有推心置腹的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信任,也就沒有關鍵時刻的賣命。于是,他經常在下班后與員工一起喝酒,喝得暈暈乎乎的時候,老板與員工的邊界就模糊了,有些話就可以敞開來講了。這種非正式的溝通幫助他解決了許多難題。除了稻盛和夫式的溝通,老總還要有洞察人性的本事,“用人所長,則天下無不可用之人;用人所短,則天下無可用之人”。此外,還得有長遠的眼光、廣闊的胸懷以及鋼鐵的意志等美好品質,才值得屬下為你賣命。
要有一撥出色的對手。如果你還沒有遇到足夠出色的競爭對手,要么證明你真是獨具慧眼,要么你就是錯誤地認識了自己的市場。對手的水準,決定了你團隊的水準。所以,競爭并不總是壞事,特別是高手之間過招,更是如此。如果沒有國美的窮追猛打,蘇寧也不會跑得這么快。這就是江湖的魅力所在,你的對手會成就你。
除了故事、兄弟、對手之外,要成就自己在江湖上的聲望,一定還需要其他的因素,比如機緣和運氣。
(龔寶良薦自2010年4月23日《科技信息快報》圖:廖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