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舟山村綠蔭中,你總能聽到青瓦白墻的屋舍里傳來“嗤嗤嗤”的聲音,那是核雕人家最美的合奏音,讓我就此沉醉。
光福鎮位于太湖之濱,是一座嵌入湖中的半島。歷代文人墨客以“湖光山色”、“洞天福地”吟詠此處景致,“光?!敝纱硕鴣怼?/p>
來光福一是為探梅勝地“香雪海”,每至隆冬時節,梅花香溢鄧尉山,“遙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頃”的意境可以媲美日本北海道的繽紛櫻花;二是司徒廟內四株大柏樹——“清、奇、古、怪”,它們形姿奇特,已有1900余歲,歷劫不磨,譽為天下奇觀;還有光福的雕刻,在收藏界自古以來就有著相當高的地位和名聲。尤其是光福舟山村的核雕,可以說是名揚天下。只要是玩核雕的人,就不會不知道這個太湖邊上的核雕村。
處處核雕人
朋友是核雕玩家,從北京遠道而來,邀我陪他去舟山村請一串核雕《十八羅漢》?!氨狈酵婕也徽f買核雕,而要說請?!币宦飞希笥烟咸喜唤^,給我掃盲?!爸袊暮说裰饕心媳眱蓚€流派,北派以河北廊坊為代表,主要是以雕鉆為工具進行雕刻,手法粗獷、產量較高,內容比較傳統。而南派主要以蘇州光福為代表,均用手工雕刻,未經拋光的作品可清晰辨出雕刻刀痕,技法不僅細膩,而且題材不斷創新和豐富,非常受玩家的青睞。”
此前,我未曾親眼見過核雕,但是回想起中學課本中的那篇《核舟記》,立刻對這種傳統手工藝品充滿了期待。
舟山村緊鄰太湖度假區,湖水環繞,綠樹成蔭,村口的湖岸邊停泊著三五條小漁舟,青瓦白墻的房屋散落在林蔭中。
還未近屋舍,遠遠就聽見“嗤嗤嗤”的聲音,朋友欣喜地加快了腳步,聞聲而至,只見朝著大路的門窗都開著,一個老伯坐在窗前的操作臺邊,正用一把銼刀將一顆拇指指頭大小的橄欖核琢磨成核珠。他的操作臺極為簡易,一張小桌子上擺放著幾把刻刀和一張用舊的砂子,還放著一塊木板,木板的一頭抵著墻壁。老伯用一只手將橄欖核抵著木板的這頭進行雕刻打磨,木頭上一道道缺口訴說著歲月悄悄爬過的痕跡。
朋友說明尋核雕手串的來意,老伯停下手里的活,從抽屜里取出自己做的東西,一顆顆光滑如玉的橄欖核珠被串成了長長短短的手串。我從他手里接過一串,用手指輕撥珠子,光滑而質樸的觸感。
不過,這個老伯只做普通的核珠串,不是朋友要找的核雕。我們告辭出來,繼續前行,朋友說:“核雕這活兒,也是吃青春飯的。人一上歲數,眼就花了,手就開始抖了,雕不了好東西了。不過,年輕的時候手藝不精,經驗又不足,也做不出高難度的作品。三四十歲才是創作的黃金時期。”
巧奪天工的技藝來自生活
很快我們就找到一戶人家,院門墻上寫著“內有核雕”。主人顧金方正在院子里悠閑地一邊品茗,一邊賞玩核雕??雌饋?0多歲的樣子,卻告訴我們自己已53歲了,從事了30多年的核雕工藝。
“年輕的時候一天到晚都在埋頭做活,心急著提高技藝,希望早日創作出好的作品。現在每天早上起來先要泡上一壺茶,待到日上三竿,陽光最好的時候,才坐到窗邊聚精會神地雕琢三兩個小時。午飯后,睡個午覺,下午去湖邊釣釣魚?!彼呎f邊起身進屋去拿他的作品出來讓我們欣賞。
小小的橄欖核,被他塑造成了憨態可掬的彌勒佛、賓客滿座的小舟、羽裳飄逸的仙女……“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薄逗酥塾洝分械倪@番描述,一點兒都沒夸張。
一枚《姑蘇客船》核舟令朋友愛不釋手。船艙、舟楫、茶壺、香爐無不在方寸之上被表現得惟妙惟肖;船客扶老攜幼,觀景的、聊天的、逗小孩的……千姿百態形神兼備。我們仔細數了數上面的人物,共有39個,朋友興奮地直呼“大開眼界”!他驚嘆道:“臺北故宮博物院里珍藏的那枚核舟也只雕了8個人啊!”
這是顧金方最為得意的一件作品,他向我們介紹,一般的橄欖核最長也不過4.8厘米左右,而這顆橄欖核達到5.4厘米,這樣的長度極為少見,他是從成千上萬顆橄欖核中千挑萬選出來的。這件作品有客人出價3萬元,他都沒舍得賣。他說,他與妻子金云玲同舟共濟鉆研核雕藝術,這件作品是他們為了紀念25年銀婚而共同創作的。
朋友既被他們巧奪天工的技藝所打動,也被他們相濡以沫的幸?;橐鏊腥?,他誠摯地向夫妻倆訂購了一枚核舟。
最后又在一個年輕小伙子周春毅那里請了一串《十八羅漢》。周春毅雖是個80后小伙子,但是他出身核雕世家,從小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明,技藝很快就出類拔萃,由他首創的雙面羅漢頭題材開創了羅漢頭以手串形式表現的先河。
請到《十八羅漢》手串的朋友神采奕奕,他一會兒把手串取下來,緊握在手心里,一會兒又戴上看看,愛不釋手的喜悅心情不溢言表。他說:“核雕最大的樂趣就是把玩。這是一個從明朝就開始流行的文人雅趣。作品在手中一點點變滑潤,這個過程讓人很享受?!?/p>
不辭長作舟山人
一個屋舍的小院中,一個小伙子將一袋袋橄欖核從貨車上卸下來,搬進了屋。
“你才從廣東回來吧!”朋友與他攀談起來,“是啊,去守了兩個多月,才收到這幾口袋貨。”從他們的擺談中了解到舟山雖是有名的核雕之鄉,但是卻無一棵橄欖樹,每年橄欖成熟時,一批原料商便蜂擁至廣東一帶采購質地硬而又細膩的“烏杭”品種。
由于近幾年的核雕市場十分火爆,橄欖核原料市場也變得緊俏起來?!艾F在的情況是橄欖花剛謝,我們就已經守在樹下了。”據這位姓王的小伙子介紹,舟山村有2000多人從事核雕業。2009年,舟山村的核雕產業銷售收入達1億多元,從業人員平均年收入超過8萬元。除了有像他這樣專門從事原料采購的人,還有專門負責去外地推銷的經紀人。從橄欖核收購、加工、雕刻、到銷售,包括雕刻工具制作,舟山村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
為什么一個不產橄欖核的地方,卻具有如此濃郁的核雕之風?
在湖邊垂釣的核雕老藝人周水官為我們解答了疑惑。舟山村,雖以山名,但周圍并沒有山。這個村坐落在光福與胥口交界的地方,地域偏僻,但是距離太湖很近。在2500多年前,這里為吳王闔閭所置“造舟之所”,舟山之名,正是由此得來。隨著吳國的覆滅,“造舟之所”不復存在,而地名卻保留了下來。
舟山人不能再造“大舟、戰船”,不知何時,開始雕刻“核舟”以為生計和閑趣?,F代舟山核雕的開路人是殷根福,上世紀三十年代,他將精心雕刻的核雕串成手串,在上海老城隍廟永興齋店內出售,掀起了一股玩核雕的風潮,也帶動了舟山人從事核雕的熱浪。
1970年,舟山村成立了集體所有制的工藝品廠,將一批核雕藝人集中起來進行創作,主要以出口為主。后來國際市場受阻,工藝品廠解散,核雕藝人們紛紛自立門戶,在家中創作。2002年,國內玩核雕的熱潮再次來襲。舟山核雕又一次被玩家熱捧,而今,舟山村每天都會迎來慕名前來訂購核雕的商販和玩家。
無論是車前冷落人馬稀,還是門庭若市,舟山人都恪守著心底的那份寧靜,他們一如既往地呆在簡易的操作臺前日日雕琢著,日光在他們的手中留下溫度,他們把那份溫度傳遞給了一枚枚小小的橄欖核。
山清水秀、風韻古樸的舟山村在夕陽映照下格外靜謐和優美。我心間不禁冒出一個念頭:留在太湖邊,做個舟山人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