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和政府歷來十分重視農村文化工作。江澤民同志在講話中講得很清楚,他指出:先進文化是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體現不斷推動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的要求,尤其要體現推進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文化,著力于村鎮文化建設。國家“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指出,要“搞好農村文化網”。
近年來,我國農村文化工作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仍是整個文化事業的薄弱環節,不能適應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的迫切需要。進一步落實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精神,推動村鎮文化工作再上新臺階,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緊迫任務。我們必須深刻地認識到江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的偉大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準確全面地掌握先進文化的內涵,在指導思想、發展方向、發展方針等各方面,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全面進步貢獻我們的力量。我想就個人在村鎮文化建設工作中的體會來談談村鎮文化的涵義、特性、重要性、作用以及在新時期如何加強村鎮文化建設等。
一、村鎮文化的涵義及特性
村鎮文化同企業文化、校園文化一樣,是社會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現象是種極其復雜的社會現象。人類創造著文化,并在這種文化中生活,也必須在一定的文化中走向未來。正是由于文化現象固有的復雜性,使得人們對文化的理解極不統一。具體地說,文化就是特定社會集團在歷史上所創造的并且滲透在其一切行為系統中的觀念體系和價值體系。
村鎮文化起源于人們的勞動、生產和生活。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也創造了文化。村鎮文化是千百萬農民群眾的文化,或者說是農民群眾的業余文化娛樂活動。它是在漫長的農業生產中創造出來并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民族民間文化形態;它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結晶,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它是民族群眾心理素質和價值觀念的集中表現。它包括村鎮群眾的精神風貌,價值觀念、倫理道德、行為規范、生動方式、人際關系、科技素養等方面。
村鎮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與整個社會既有密切的關系,又有獨特的性質,它除了具有社會文化系統所具的一般屬性,如文化的階級性、繼承陛,還區別于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其他類型的社區文化。村鎮文化具有如下特性:
(1)群眾性。村鎮文化具有廣泛的群眾性,沒有廣大農民群眾自覺自愿地參與,就沒有村鎮文化生活。它適應不同年齡、不同興趣和愛好的農牧民群眾多方面的要求。
(2)業余性。村鎮文化活動必須在業余時間(農閑時節)進行,否則勢必影響生產,損害群眾的利益,活動也就不能持久。
(3)民俗性。村鎮文化中民間藝術、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占有很大比例。
(4)導向性。通過文化活動,寓教于樂的方式,引導群眾學科學、學技術,引導群眾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引導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弘揚正氣,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二、新時期加強村鎮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1)村鎮文化建設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偟恼f來,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尤其是農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這便阻礙了我國農村教育、科學、文化的發展。近幾年來,隨著黨中央“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實施,使我國農村人口中的文盲、半文盲減少,受教育的人口增多,廣大農牧民出于發展生產的強烈愿意,以及對科學技術知識的迫切需求,在溫飽問題解決后,對文化生活的需要也日益增長,他們已不滿足祖輩們傳統的生活習慣,渴望在勞作之余有文化方面的娛樂享受,這是發展村鎮文化事業的強大動力。
(2)農村各項文化事業的繁榮和農民文化知識水平的提高,即是發展村鎮經濟,加速專業化、社會化生產的重要條件,也是提高農牧民群眾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的重要條件,因為要消除封建迷信、買辦婚姻,男尊女卑等社會現象,擺脫愚昧、落后、不文明的狀態,必須依靠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提高。而農民思想覺悟的提高,更需要以相當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礎,所以,文化建設與我國農村的發展前景是息息相關的,具有濃遠的戰略意義。
(3)提高農民群眾的共產主義覺悟,離不開教育、科學及文化事業的發展;反過來,農村文化建設也必須在共產主義思想指導下進行。要警惕和抵制封建主義、資本主義思想的腐蝕,廣泛開展具有共產主義思想內容并為農民喜聞樂見的各種文化活動,不斷擴大農村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陣地。
三、新時期加強村鎮文化建設的作用
要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強國,不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這個目標也就不可能實現。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就必須有正確的政策和具體措施以及相應的組織機構。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我們發展村鎮文化,正是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科學水平,加速現代化建設,充分發揮村鎮文化在現代建設中的作用。
(1)宣傳教育的作用。通過文化藝術的形式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使廣大農民群眾理解黨的富民政策,堅定地按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辦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奮斗。向農民群眾進行深入細致,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深入宣傳以共產主義理想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民群眾的社會主義覺悟。
(2)傳授知識的作用。通過各種文化宣傳活動,傳播科學技術知識,發現人才,培養人才,促進文化科學知識的普及和發展。
(3)陶冶情操的作用。即向人民群眾提供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設備,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需要,通過文化娛樂活動,使群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4)促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作用。通過活動直接向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因而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它具有重要的作用。
凡是村鎮文化建設搞得好的地方,那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就比較快,這是因為沒有科學和文化的人,就不會應有現代文明的手段進行生產生活,他們的生產、生活只能靠老經驗、老規章,因而效率低,發展慢。有文化的人就能很快地通過書本、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途徑來了解外界發生的變化,發現自己的不足,增強變革的信心,從而學習技術,學習文化,來提高生產效率。有文化、愛科學的人致富門路多,因此要實現現代化,向農牧民群眾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是關鍵的一環。
四、村鎮文化建設應遵循的原則和著力點
村鎮文化建設的目的是為了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牧民群眾的整體素質,實現小康社會目標。搞好村鎮文化建設,應遵循的原則和工作的著力點是:
(1)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任何文化傳統本身都具有自己特定的指導思想和價值觀念。在村鎮文化建設上,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確立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決不能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村鎮文化的目標是:要“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的歷史創造活動,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傳統,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
(2)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二為”和“雙百”方針。即堅持為人民群眾,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實施精品戰略,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
(3)有明確具體的要求。村鎮文化建設要旗幟鮮明,要求具體。在新的歷史時期,加強村鎮建設必須緊密結合時代特點和農民的實際,既要弘揚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樣化。弘揚主旋律,就是要按照江澤民同志所講的那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黨的基本路線指導下,大力倡導一切有利于發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就新時期村鎮文化來說,這一主旋律就是愛黨、愛國、愛家、誠實、敬業、奉獻,要圍繞這一主旋律開展多姿多彩的活動,滿足多方面、多層次的文化需求,同時要旗幟鮮明地提出:宣傳什么、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反對什么,不斷用積極因素去克服困難和消極因素,保證村鎮文化的良好運作秩序,促使村鎮文化健康發展。
(4)緊緊圍繞小康文化建設目標,切實加強村鎮文化建設這個重點,到本世紀二十年代基本實現小康社會水平,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第三步戰略目標,小康生活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誠實。在黨中央繪制的小康藍圖中,“文化生活進一步豐富”是一個重要方面。根據我國小康建設的總體要求,文化部確立了小康文化這一村鎮文化建設的階段陛目標。小康文化,簡言之,就是與小康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呈現初步繁榮局面的基本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形態。它以提高農民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信心內容,以經費投入,設施網絡,文化活動和文化消費等為基本構成。全面落實小康文化目標,需要有量化的操作性強的具體指標。
根據我國國情實際,村鎮小康文化目標可作如下描述:縣、鄉兩級文化投入達到或接近地方財政總支出的1%,初步形成縣、鄉、村三級文化設施網絡。其中,縣有文化館,鄉(鎮)有設施、經費、人員、活動“四落實”的文化站,村有文化室,群眾文化活動健康向上,較為豐富,文化市場繁榮有序,健康發展等。農村可分為集鎮、村落兩個層面,村落是基礎,集鎮是樞紐,加強集鎮文化建設,并以此為骨干,完善縣、鄉、村三級文化網絡,是小康文化建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目前集鎮文化建設發展較快,但存在的問題也很突出,全國仍有3000多個鄉鎮沒有文化站,現有的4萬多個文化站中,約有三分之一有名無實,處于癱瘓、半癱瘓狀態,如澤庫縣9個鄉(鎮)中只有2個鄉鎮文化站,其中1個處于癱瘓狀態。因此,村鎮文化建設,要以集鎮為重點,以鎮帶村,逐步推進。重視文化站陣地建設,抓好設施、人員、經費、活動“四落實”,是集鎮文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工作站是鄉鎮政府設立的文化事業機構,是我國最基層的文化事業單位,承擔著組織,輔導文化活動等多項任務,也是群眾進行文化活動的場所。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明確要求,“縣、鄉應主要建設綜合性文化館、文化站”。要把文化站設施建設列入鄉鎮建設的總體規劃,并提供資金保證,抓緊實施。
十四屆六中全會決議強調,要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這對進一步繁榮群眾文化,加強村鎮小康文化建設,是一個有力的推動。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第一,適應群眾的需要,尊重群眾的意愿,因地制宜的原則。這是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根本出發點;第二,著眼于吸引廣大群眾參與的原則,使他們在參與中充實自己的精神,得到教育和啟迪,這是群眾文化活動取得實效的關鍵;第三,在普及的基礎上抓好提高,在繼承各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注重創新的原則。這樣,群眾文化活動才能深入持久,活力常在。深入持久地開展群眾I生文化活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①精心組織群眾性文化活動。要精心組織節日活動,如鄉鎮藝術節、家庭文化節、廣場藝術、文藝會演等地方特色濃郁的大中型文化活動。努力形成以節日活動為龍頭,以季節為階段,大中型活動與日常性活動相結合的系列化的群眾文化活動的新格局,使群眾性文化活動長盛不衰。②切實繁榮群眾業余文藝創作。要在廣泛開展群眾性文藝創作的基礎上,強化“精品意識”。③要與創造文明村鎮、黨建、基層組織建設緊密結合,運用多種文藝手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要加大文化活動的科技含量,向群眾積極宣傳貫徹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和科學文化知識,傳遞科學文化信息,培養人才,更好為農村經濟服務。
村鎮文化建設和農民文化生活,需要城市與各個方面的關心支持,要繼續倡導和開展文化下鄉、文化扶貧活動。各級文化部門要面向農村,面向基層,積極送圖書、報刊下鄉,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為農民群眾送去更多的精神食糧。
現在,已是“十五”計劃的第三個年頭,加強農村小康文化建設任務相當艱巨。我們要抓住機遇,振奮精神,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充分認識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以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促進社會全面進步,責無旁貸地擔負起“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崇高使命。只要進一步增強機遇意識,扎實工作,不懈努力,就一定能夠不斷開創村鎮文化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