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歷史教學;三維教學目標;“顯微鏡頭”;“多棱鏡頭”;“望遠鏡頭”
〔中圖分類號〕 G633.51〔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B)—0029—02
《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過程中,既有能力的訓練,也有對史學方法的了解和運用,更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體驗與培養(yǎng)。掌握歷史知識不是歷史課程學習的唯一和最終目標,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和載體?!蹦敲?,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實現(xiàn)三維教學目標呢?筆者認為,教師積極為學生搭建學習平臺,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他們用好三個“鏡頭”(“顯微鏡頭”、“多棱鏡頭”、“望遠鏡頭”),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運用“顯微鏡頭”,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運用“顯微鏡頭”,即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挖掘歷史的細節(jié),并用科學的認知方法對具體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xiàn)象進行全面而深刻的剖析,從而感知豐富多彩的歷史知識內容。為此,教師要在對歷史課程內容全面把握的基礎上,充分挖掘教材,抓住學生探究的興趣點,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對歷史背景、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深入分析,使學生主動地學習歷史知識。
如,我在講授“太平天國運動”一課時,組織學生成立了“太平天國案件特別法庭”,由學生扮演各種角色,諸如審判長、審判員、辯護律師、被告等。學生充分運用“顯微鏡頭”,深入挖掘符合自己角色的各種材料,在各方陳述的基礎上,依據證據對被告作出了相應的判決。這樣做,學生們興趣盎然,課堂氣氛也異常活躍。又如,在講述“一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一戰(zhàn)爆發(fā)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是什么?2.有人說,假如塞爾維亞的那個青年不去刺殺奧匈帝國皇儲,就可以避免一場人類的浩劫。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從中你有何認識?由此,把“顯微鏡頭”交給學生,讓學生們自主分析、歸納,繼而師生共同總結。通過學生合作探究、師生交流,學生掌握了相關的歷史知識,領會了分析歷史事件發(fā)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方法,也提高了對帝國主義本質的認識。
這樣,教師在遵循歷史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基礎上,立足具體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通過“顯微鏡頭”的運用,使得歷史教學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
二、運用“多棱鏡頭”,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讓學生死記一堆知識,不如讓他們掌握一些具體的思維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要采用靈活、巧妙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看待歷史,理解歷史的多樣性,從而落實新課標的要求。
如,我在講授“隋朝的科舉制度”這個知識點的時候,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教學情境:隋煬帝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某日,都城長安各城門處張貼了一張新告示,引來了不少百姓的圍觀。告示上寫著:“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為表皇恩浩蕩,特開恩科,設明經、進士二目,上至皇親國戚,下至三教九流,一律分科取士,擇優(yōu)錄用。欽此!”讓學生們分組合作探究:如果你是當時的士族地主、庶族地主、平民百姓,對此你會抱以怎樣的態(tài)度?通過如此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學生們興致勃勃地展開了合作探究。這樣使他們既掌握了科舉制度的意義,又學會了從不同角度看待歷史,有助于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且在集體探究的活躍氣氛中培養(yǎng)了他們的合作精神,有力地促進了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可見,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手中握有“多棱鏡頭”,能使沉悶、缺乏生趣的課堂氣氛變得歡快、和諧;學生的思維不再以教師為中心,而是以“問題”為中心,從而自覺地去探索和思考。
三、運用“望遠鏡頭”,落實三維教學目標
歷史發(fā)展是一個繼承、揚棄的過程,其具有一般規(guī)律性和個別差異性。為此,我在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思考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讓學生在把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規(guī)律的基礎上,放眼歷史長河,收集有效的信息,并運用分析、綜合、比較、歸納、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認知歷史演進的規(guī)律性和差異性,學生的認識從而得以升華。如,學生可通過對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分析比較,得出“在一定歷史條件和國情下,改革也是社會變革的重要途徑”的規(guī)律;學生還可通過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德國的統(tǒng)一、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等史實來論證“資本主義制度戰(zhàn)勝封建制度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這一規(guī)律的正確性。
歷史教材中的某些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學習起來會覺得枯燥乏味,且很難在快節(jié)奏的學習中把握其中的重點和難點。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鎖定制高點(立足典型的時間、地點、人物或事件),引導學生站在制高點上利用“望遠鏡頭”放眼四方,將相關學習內容盡收眼底,從而產生一種豁然開朗的感悟。如,在進行“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教學時,我設計了如下問題:1.美國南北戰(zhàn)爭能否避免?你從林肯政府為維護統(tǒng)一所做的努力中能得出什么歷史經驗和認識?找出其對今天臺灣問題的啟示。2.假如你是當時美國南部的一名普通百姓,說說自己可能參加戰(zhàn)爭的理由。俄國的奴隸制和中國西藏的農奴制是怎樣廢除的?你能說出美、中、俄三個國家中奴隸制或農奴制的廢除所產生的相似作用嗎?3.請你說出美國當今政壇上的黑人政治家?如果你是他們其中的一位,在你進行公眾演說時,你要感謝哪些為了消除種族歧視而作出貢獻的人?這樣就把“望遠鏡頭”交給了學生,既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又引入了清新的時代活水,也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熱情。學生在師生互動和同學交流中掌握了基礎知識,提升了思維能力,訓練了認知方法,陶冶了高尚情操,教學效果得以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