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中學語文;作文教學;情境;閱讀;基礎知識
〔中圖分類號〕 G633.34〔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0)08(B)—0060—01
作文是一種具有高度綜合性和創造性的復雜的言語活動,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能力乃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和個性發展都有重要意義。作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綜合性實踐活動,是培養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場”,也是重要的研究內容。
近年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語文教學在教學思想上有所轉變,在教學方法上有所改進。筆者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非常重視作文教學,現將近年來的作文教學心得總結如下。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寫作欲望
任何語言活動都是一定情境的產物。恩格斯曾提出“勞動創造了語言”的重要命題,這里所說的“勞動”,不是個體的操作,而是群體的共同勞動。人類在共同勞動中,在特定的情境下,就會產生交際需要,這樣語言便產生了。因此,在作文課上采用情境教學法,是激發學生寫作欲望的有效手段。筆者認為,作文課中的情境教學應采用以下兩種方式。一是把現實生活引入課堂。如從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今日說法”、“焦點訪談”等欄目中精選一部分,有計劃地組織學生看、議、寫。選擇的內容最好是國內剛剛發生過或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最好是人們普遍關心的話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話題要集中,這樣利于學生多角度地闡發議論,深入挖掘寫作材料)。學生經常看、寫這樣的話題內容,猶如置身于一個優化了的社會大環境中,他們的視野開闊了,思想和情感豐富了,逐漸進入了“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狀態,有所思又有所感,自然會產生表達的欲望。二是把課堂帶入現實生活。實踐告訴我們,任何認識都來自實踐。讓學生先感受與作文題目相關的生活,甚至可以先進行相關的實踐活動,掌握第一材料后再進行作文練習,這樣的指導比起教師的紙上談兵效果要好得多。教師要讓學生深入生活,去觀察、去體會、去積累,這樣無論是平時隨機的生活觀察,還是教師組織的活動觀察,都會使學生產生寫作的欲望。實踐證明,觀察活動能勾起學生無限的遐想,能幫助學生寫出生動形象,語言優美,想象豐富,激情洋溢的好文章。
二、引導閱讀,調動學生寫作熱情
閱讀對學生成長、發展的意義不言自明,單從作文方面看,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為學生營造一個可以接觸多元文化的寬松環境,能讓學生在潛心閱讀的過程中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在與作品溝通的過程中燃起寫作的熱情。筆者認為,通過閱讀來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為寫作而安排閱讀,通過閱讀來獲得寫作材料,獲得靈感;另一種是自由閱讀,讓學生在自由閱讀中自主提取有效信息。
閱讀中學生是主體,教師只起引導作用,教師的“引”就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學習,協助他們確定閱讀目標、制定閱讀計劃;教師的“導”就是指導閱讀方法,組織閱讀交流,進行閱讀評價。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去閱讀,允許他們對所讀的內容有獨到的見解,鼓勵他們寫出自己的內心感悟。教師對學生的閱讀體會和見解要加以分析、指導、糾正和拓展。
積淀需要內化,內化需要靈魂的共振,閱讀就是從語言符號中獲得意義的心理歷程。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對作品語言進行細致的感受與揣摩,要指導學生通過作品的語言表達來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還要指導學生對作品的謀篇布局、表達技巧、創作方法等仔細品味,以便在寫作實踐中靈活自如地運用。
指導閱讀的過程就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寫作能力的過程,教師在此過程中要勤督促、多檢查,讓學生積累一定的知識,讓他們在寫作時有話可說,有事可寫。
三、加強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學生語文基礎知識薄弱,必然會給作文訓練帶來困難。教師應該幫助他們加強基礎知識,有計劃地強化薄弱環節,以減少學生習作中出現的基礎知識錯誤。實踐證明,當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去追求新的目標時,就會積極地面對自己的薄弱環節,想方設法改變現狀,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自然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