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恩師,和她已經相知相守十幾年了。十多年來,我覺得她是一塊肥沃的土地,在這塊土地上,我們豐收著喜悅;她是一位慈祥的母親,我們從她身上汲取著甜蜜的乳汁;她更是一根燃燒的蠟燭,我們在她那里得到了光和熱。她為我省的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份精美的教育大餐,滋養(yǎng)了許許多多教育工作者,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良師益友。她以其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風格深受全省教育工作者的熱愛,在所有教師心中的地位越來越崇高。
她就是我永遠的恩師——《甘肅教育》!
她根植于教育的沃土,忠誠服務教育,服務師生。在經濟社會發(fā)展的背景下,她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她是一位注重教育思想的專業(yè)“教師”,一直堅持教育改革的發(fā)展方向,順應新課改的潮流,準確宣傳教育方針,竭力展示教師風采,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通過“視點、管理、教研、課堂、案例”等豐富的欄目,全方位地反映了教育改革與教育工作者的科學精神,給全省教育工作者起到了導師的作用,給教育工作者以極大的精神激勵。
十幾年來,每期我都不會漏過。學生時代的我,由于父親是教師,從記事起,家里最多的書就是《甘肅教育》。當自己在學習中碰到困惑與不解時,我總是尋求這位恩師的幫助,困擾我的許許多多問題,她給我一一指點,我從她那里汲取養(yǎng)分,汲取力量。于是,我把家里所有的《甘肅教育》裝訂成冊,一有困惑,就及時查閱。而她,總能為我指點迷津,讓我茅塞頓開。
《甘肅教育》是一位和藹可親的恩師,她一直陪伴我成長,也給了我思想。每年,我和父親都訂《甘肅教育》。于是,在書桌,我堆她成山;在枕畔,我擁她成眠;在心海,我揚她成帆。她是山,我登攀了十幾年;她是船,載我航行了十幾年;她是夢,我追尋了十幾年。十幾年潮起潮落,我們不離不棄;十幾年云卷云舒,我們相伴相依。她是我精神的食糧,教學的導師。尤其看著文雨、馮國榮先生寫的卷首語,更使我如沐春風,如聞花香。留意中小學教育教學方面的論文,每一篇都給我全新的思考。
是的,是我的這位恩師讓我領略了一堂又一堂優(yōu)秀教師的講課,他們從多方位、多層次教給我學習和研究的方法,他們的經驗就是我教育的思想和方向。《甘肅教育》,她忠誠地為我的教育教學獻計獻策,讓我的教學不再困難重重,也讓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激發(fā)了我的靈感,為我的教學改革賦予了許多創(chuàng)新的內涵。
《甘肅教育》是個講壇,讓我經常聆聽專家的見解,使我有開闊的視野,有理論的深度,也讓我站到了更高點來思考、探索教育教學改革的諸多問題。《甘肅教育》是個舞臺,有著名的教師展示精湛的教學藝術,讓嶄露頭角的教壇新秀在切磋教學方法中得到鍛煉與提高。《甘肅教育》是個平臺,讓廣大教師交流備課心得,發(fā)表教學設計,暢談教學反思,講述教學故事。《甘肅教育》還是一座學校,是提升專業(yè)素質的課堂,促進業(yè)務成長的校園……她促進了我在專業(yè)方面的成長,所以,她是一盞明燈,照亮我前進的方向。
十幾年來,她就這樣伴隨著我,啟迪著我,沉默無言卻又與我心靈相通。她用別樣的方式記錄著我生命的歷程,給我力量和支撐,給我信念和力量。她已經融入了我的生活,滲入了我的生命,成為我生活和學習的一部分,成為記錄我的人生閱歷的見證。
我與這位恩師的感情很深很深,她的深情我永遠不會忘記。正如1995年第9期于忠正所寫的:“您是我的老師,我是您的學生。您教我學知識,我跟您學本領。在理想的藍天上翱翔,是您,給我插上翅膀;在知識的大海里遨游,是您,為我辛勤導航……”是這些對教育的感情和激情改變了我的人生,促進了我的成長。在恩師30歲生日來臨之際,并不是這些簡簡單單的文字就能表達清楚我的感情的。我只能在一種深深的感激里,衷心祝愿我永遠的恩師——《甘肅教育》越辦越好。
(作者系禮縣馬河鄉(xiāng)九年制學校教師)